首页 百科知识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确立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确立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伴随人类对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觉醒和反思,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形成和确立,其内涵及原则得到公认,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人类的必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在经过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的严重教训后作出的选择。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1992年联合国成立了高级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作为里约会议的后续行动。委员会每年举行会议,审议世界各国执行《全球21世纪议程》的情况。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确立_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伴随人类对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觉醒和反思,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形成和确立,其内涵及原则得到公认,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人类的必然。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和确立

由于长期以来人类未能正确理解和处理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只从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全然不顾及自然生存发展的需要和承载能力,对之进行随心所欲的“征服”和“改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资源的危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在经过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的严重教训后作出的选择。由于在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实现过程中,人们忽略了经济与生态、社会与环境、人和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导致了人、社会与自然的畸形发展。人们依靠掠夺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结果造成了环境污染、公害蔓延、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并已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正是从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将经济增长建立在牺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是一条“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视角校正到了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条件、生存环境、生存质量上,不仅关心当代人的生存发展,而且关心后代人的生存发展。

1971年5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处委托经济学家沃德(B.Word)和微生物学家、病理学家杜博斯(R.Dubos)撰写了一份关于人类环境问题的报告,作为会议的背景材料和概念性纲要。这份报告出版时的书名为《只有一个地球》(Only One Earth),副标题是《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The Care and Maintenance of a Small Planet)。作者在前言中指出:“实际上联合国对这次会议的要求,显然是要确定我们应当干些什么,才能保持地球不仅成为现在适合人类生活的场所,而且将来也适合子孙后代居住。”[2]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人类环境会议”。正是这次会议成为人们称今天的时代为“环境时代”的起点。

在1972年还出现了两部著作:一是《生存的蓝图》(Blueprint for Survival),是一群英国科学家根据世界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数据所写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了“稳定的社会”(Stable Society)概念。另一部是《增长的极限》(Limits to Growth),是罗马俱乐部的成员梅多斯(D.Meadous)所著。这个俱乐部以研究人类当前和将来的处境问题为宗旨,这本书是其一系列报告中的第一份报告,通过研究世界人口、工业发展、环境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五种因素之间的变动关系,指出人类所面临的危机。作者最后说:“如果有理由深切忧虑,也有理由寄予希望……可以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社会——一个以后可以世世代代维持的社会。”

1975年,美国农业科学家布朗(L.R.Brown)在华盛顿创办世界观察研究所,于1981年出版了著作《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Build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

1980年,由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策略》更充分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向全世界提出“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该委员会,把研究长达4年、经过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一概念包含的基本内容,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和运用。

在全球环境恶化、资源滥用等问题更趋严重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签署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全球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里约宣言》指出“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全球21世纪议程》是1991年8月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筹备会议提出,于1992年6月通过的。它是环境与发展领域国际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议程》分四部分,共40章。第一部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8章),主要内容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和国内政策,消除贫困,改变消费模式,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康等。第二部分“资源保护与管理”(9~22章),主要内容为大气、陆地、森林、农业、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资源、水资源、废物最少量化和再生利用。第三部分“加强主要团体的作用”(23~32章),主要内容为社团的参与支持,妇女、儿童、青年与可持续发展,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商业、工业的作用,科学技术界的作用以及农业的作用等。第四部分“实施手段”(33~40章),主要内容为资金来源与机制,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意识,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等。

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1992年联合国成立了高级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作为里约会议的后续行动。该组织不具有法律和监督职权,而只是作为一个论坛来检查跨部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建立政治上的一致意见,交流信息和想法,加强有关领域中的伙伴关系。委员会每年举行会议,审议世界各国执行《全球21世纪议程》的情况。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因此,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几十种不同的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种类型:

其一,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即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这是由国际生态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在1991年11月联合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专题讨论会的成果。

其二,从社会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中给出的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主要强调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其三,从经济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是在“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其四,从科技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用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量采用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以保护环境质量,尽量减少能源与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其着眼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其五,从伦理方面定义可持续发展,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目前的决策不应当损害后代人维持和改善其生活标准的能力。

上述五种类型定义角度不同,在此基础上通常可综合性地理解可持续发展。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与此定义相近的还有江泽民的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3]

可持续发展的上述定义表明,可持续发展是在人类充分认识到必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和界定的。因此,我们可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其内涵。

第一,满足人类需求,特别是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第二,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在于维护经济增长的生态潜力,维护自然界能够长期提供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保障经济增长和人类福利有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基础。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论的核心思想:①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变革,既要珍惜自然环境的价值,也决不认为原始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的理想状态。强调要维护环境演化的能力,保护基因、物种、生态环境以及景观的多样性,即维护人类生态演化的环境支撑系统和物质体系,而不是要人类回到原始状态。②可持续发展尊重增长与提高的价值。包括促进生物初级生产力、环境容量经济总量、人均占有经济量的增长,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态质量的提高等;但不把发展简单归结为增长,提高资源利用量、利用水平、利用率、利用空间、利用范围,是同时追求的目标,既反对和避免以牺牲大多数人利益为代价,也反对和避免以掠夺性开发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繁荣。③可持续发展重视社会进步。特别重视产业、资源、消费、市场和环境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协调;认为只有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才能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只有对环境破坏加以科学的整治,人类的生态环境才能被引导到自然演化与人类生态系统优化相统一的轨道上来。但可持续发展论反对一切造成环境破坏的技术发明和“进步”,如战争技术、破坏臭氧层技术等,也反对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滥用,强调人类自身的不断完善、进化,对更高层次的理想目标的追求。

第三,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在于如何发展,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放纵的发展。而可持续发展是自觉的发展、理智的发展,强调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即包括自然的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这就需要有全局观念,打破部门和专业的条块分割,打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发展与环境问题上的各种牢固界线,提倡全人类共同解决发展与环境的问题。传统发展以追求最大的利润或利益为取向,持续发展则强调自觉的调控,包括自我约束和节制;保护自然环境的生产潜力和功能,维持其自然秩序;既承认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享受权利,又承认人类对环境保护、对后人需求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在资源和收入上的公平分配,强调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

总之,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民享有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不可分割。生态可持续发展就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在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人类共同追求的应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可以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基本原则,其中的核心是如下三大原则。

第一,公平性原则。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本代人的公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都应得到满足。一国的经济发展不应损害他国的经济利益和发展,特别是贫困国家的发展。解决当今世界两极分化和贫困化的问题已是当务之急。二是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性。因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是有限的,不要因为本代人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第二,可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是指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前者,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不能超过其可以承载的临界值,不能损害地球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系统;同时,人类应根据可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节制地使用资源和利用环境,以保证人类发展得以持续。

第三,共同性原则。当今地球上的人类面临着一系列危机——人口膨胀和资源过度消耗,大气、水质的污染,有毒废物的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生物物种的大量消失……没有一个国家或团体能独自解决此类问题。全世界的公民有义务联合起来,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资源危机。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行动才能实现。

4.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保证,主要包括:

第一,管理体系。提高决策与管理能力,是构成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决策与管理人员,运用规划、法制、行政、经济等手段,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机构,形成综合决策与协调管理的机制。

第二,法制体系。通过法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使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得到控制,保障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科技系统。科技可为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与手段,提高其管理水平,扩大自然资源供给范围,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保证生态环境和控制环境污染。

第四,教育系统。要使人们有高度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认识到自己对资源环境和子孙后代的崇高责任,就要大力发展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事业,以使人们获得科技能力,也使人们具备道德水平。

第五,公众参与。公众是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者和最终受益者,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行动,必须依靠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最大限度的认同、支持和参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