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儒家消费的质量之“度”

儒家消费的质量之“度”

时间:2022-03-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注重人的内在精神气质和道德人格,在消费方面不过分看重外在的物质生活的享受。孔子的消费生活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追求艺术化和美化。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在日常消费生活中的美学思想。总体上中国儒家的消费思想中既有克俭精神,也有消费审美艺术,能让消费更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儒家消费的质量之“度”_乐和美_浙江伦理学论坛.Ⅲ

儒家注重人的内在精神气质和道德人格,在消费方面不过分看重外在的物质生活的享受。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可见,“乐”就是消费的“度”,这种“度”是人的精神层面的,它超越了感性欲望,追求精神的满足与愉悦。他经常以欣赏音乐为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他还喜欢旅游,带领弟子们游遍名山大川,乐山乐水,精神上得到极好的享受。这种思想到陶渊明时发挥到极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孔子的消费生活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追求艺术化和美化。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在穿着方面,“字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论语•述而》)。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在日常消费生活中的美学思想。同时,他反对低级庸俗的消费生活:“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氏》)提出正确的做法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即“乐”应该是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孟子消费思想中比较突出的是生态美学思想,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还有“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等等。

总体上中国儒家的消费思想中既有克俭精神,也有消费审美艺术,能让消费更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在知足的快乐哲学之下,寻找生活之美,发现大自然之美,并通过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表现出“天人合一”的生态审美至高境界。这是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最终发展目的的。马克思曾经说:“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7]这许多需要可以总结为生存性需要、享受性需要、发展性需要三大需要,而且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满足这三大需要的消费也就对应着生存性消费、享受性消费、发展性消费。从儒家的上述消费观中我们也可得到启示:要重视精神消费,反对过度的物质消费;精神消费中要重视发展性消费,反对庸俗的享受性消费。物质需要是人类生存必须得以满足的基础性需要,精神需要虽然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但总体上还要受物质需要满足程度的制约,所以基本的物质消费是必不可少的。在现代社会,大多数的基本物质需要应该说是可以被满足的,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对物质的追求也是无限的,在当前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对精神的追求也就显得弥足珍贵,体现在教育、文化、艺术、体育、交往等方面的消费。但要说明的是这种精神性消费应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标准之一就是“达到主观与客观、可能与现实、感性与理性、思想与行动之间的平衡或一致,其中包括需求的适度和必要的节制”[8]。而不是那种媚俗的、病态的、一味享乐性的精神性消费,即消费主义的精神消费,表面看来,信奉消费主义的人大量消费好像满足了自己的精神需要,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幸福,但它“追求的只是人们较低层面的需要的满足,很少追求精神、道德、信仰等具有一定深度的需要,它只是一种‘平面文化’,不要深度,不追求理想、真挚、永恒;也不要崇高,远离使命、道德、责任[9]。适当的享受性消费本无可厚非,但若一味地追求享受就与其他动物无异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发展一方面是物质消费的增加,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精神消费的增加和精神境界的提高。”[10]还指出“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然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11]对于人尤其是生存性需要得到满足的现代人而言,发展性消费不仅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能提高人的消费能力,因为只有人学习和掌握了使用消费对象的科学知识,消费对象的使用价值才能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持生态才能真正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