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关经济学理论

有关经济学理论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比较优势理论是针对绝对优势理论的缺陷而提出的。H—O理论正确地指出了生产要素的差异对国际分工的影响,所提出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依据较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更为深入和全面。区域内这种对企业及其产品竞争优势独有的好处,正是产业集聚的表现。区域经济学及产业经济学认为,产业集聚是创新因素的集聚和竞争动力的放大。同居一地,同行业相互比较,有了业绩评价的标尺,这为企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
有关经济学理论_中国区域竞争力研究

2.有关经济学理论

经济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是以成本—市场理论为基础的资源禀赋理论,主要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俄林赫克的资源禀赋理论和马歇尔的集聚优势理论;另一个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罗默的新经济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讨论区域之间资源流动的基本理论,是如何进行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由著名经济学家李嘉图(Ricardo)提出,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重要的国际经济理论基石之一。

比较优势理论是针对绝对优势理论的缺陷而提出的。他指出,即使一个区域生产的所有产品都比另一个区域的更有效,也就是A区域生产的所有产品都具备绝对优势,仍然可通过区域分工和交换,使两个区域都得到好处。

然而比较优势理论却在下面情况中遇到了困难:如果A区域在所有方面都处于比B区域优越的位置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那么它们通过区域分工都能得到好处,然而A区域由此得到的好处要远比B区域大,因此B区域永远没有什么发展的机会。现实中的新加坡几乎什么优势也没有,但却连年在IMD的排序中处于前几名。因此仅仅靠比较优势理论是无法很好地解释这些现象的。

(2)赫克歇尔—奥林生产要素比例说(H—O理论)。H—O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和奥林(Betril Ohlin)提出来的。该理论假定:在各个区域内或各个国家内,生产诸要素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而在各区域或国家间不能自由流动;货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生产诸要素是完全可以分割的;单位生产成本随生产的增减而变化,因而没有规模经济的利益;只有有形的贸易,贸易是平衡的,出口恰恰足以支付进口;只存在两个区域或国家,且两国的技术水平是一样的。

在上述假定下,该理论认为,一个区域或国家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它们各自的供求关系决定的。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的自然禀赋不同,在一般情况下,各国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各国的生产要素彼此之间是不能完全替代的,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因而不同的地方对某一个产业来说对需要的生产要素条件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即不同的地区适合不同产业的发展。因此,各国在生产那些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各个国家出口能利用其充裕的生产要素的那些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国际贸易的最重要的结果是,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

H—O理论正确地指出了生产要素的差异对国际分工的影响,所提出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依据较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更为深入和全面。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补充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地域分工理论,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该理论舍弃了技术、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别,并假定各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是一样的,从而把比较优势当成是绝对和不变的;二是在分析中所包含的生产要素不够充分;三是完全没有考虑需求因素的影响。

(3)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集聚理论也属于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成本—市场竞争力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业集聚理论认为产业集聚能够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企业集聚在同一区域,能够获得在其他地方所不能得到的好处。区域内这种对企业及其产品竞争优势独有的好处,正是产业集聚的表现。它不再是传统的自然禀赋等外生因素,而是区域内由于集聚、竞争、合作、创新、“干中学”等动态因素产生的优越于其他区域的内生因素(张元智,2001)。

区域经济学及产业经济学认为,产业集聚是创新因素的集聚和竞争动力的放大。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聚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集聚为什么有助于产生竞争优势?波特指出:群聚能够提高生产率,能够提供持续不断的改革动力,能够促进新企业的诞生。

①同一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促进了行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使得厂商能够更稳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物色招聘到适用的员工,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比较容易地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并以较低的代价从政府以及其他公共机构获得公共物品或服务。这些都使区域内的企业降低了交易成本,能以更高的生产率来生产或服务。

②集聚对创新的影响。产业集聚是新企业诞生的催化剂。集中的顾客群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投资者容易发现市场机会。在产业集聚的地方工作,创业者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受到启发,建立新的企业。再加上产业集聚区域的进入障碍低于其他地区,所需要的设备、技术、投入品以及员工都能在区域内解决,因而开办新的企业要比在其他地区容易得多。企业所需要的客户、市场信息,创业者可能在新企业成立之前就已经拥有了。

集聚对创新的贡献还在于同行业之间的非正式交流。这种非正式的交流往往不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不同公司员工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工作之余的聊天等,使得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而产生新的火花。

③集聚对竞争的影响。集聚加剧了竞争,集聚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同居一地,同行业相互比较,有了业绩评价的标尺,这为企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绩效好的企业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荣誉,而绩效差的或者平庸的企业会因此感受到压力。不断的比较产生了不断的激励。浙江依靠产业集群,建立起星罗棋布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从而使产品的竞争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波特在《竞争优势》中说:“竞争对手的确会带来威胁,然而许多行业中合适的竞争对手能够加强而不是削弱企业的竞争地位。好的竞争对手能够有助于企业增加持久的竞争优势以及改善所处产业的结构(M.E.Porte,1983)。”首先,竞争对手的存在,会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及服务,追赶技术变革的浪潮。这种激励作用,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其次,竞争对手能够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地位。表现在:竞争对手可以吸收周期性的需求波动,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其生产能力;竞争对手作为企业产品价值比较的标准,能够提高企业自身“标新立异”的能力;竞争对手服务于某些市场,卸掉了企业在这些市场上的包袱;竞争对手的存在降低了企业遭遇反垄断的风险。再次,竞争对手对整个产业的结构也具有多方面的好处。例如,增加产业的需求,提高产业知名度;提供第二或第三货源。最后,竞争对手可以在新产品或新兴产业中协助开发市场。表现在,竞争对手实际上是与企业一起分担市场开发成本;竞争对手的存在降低了买方风险;竞争对手还有助于推进技术标准化。

总之,集聚增强了竞争,竞争也提升了产业集聚区的竞争能力,使得区内的企业比起那些散落在各个地方的企业,具有了更强的竞争优势,更容易进入这一行业的前沿地带。

(4)技术创新理论

20世纪30年代末,熊彼特把经济增长作为专门的研究课题,首先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包括引进新的产品,采用新的技术,开辟新的市场,控制新的原料供应来源,从而提高社会潜在产出能力。在这一表述中他注意到了这种“新的生产函数”必须要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后来,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更强调了技术创新是将产品和工艺引入市场或应用于生产,进一步明确提出技术创新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20世纪末,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在现实中的发展和应用,已使全世界的国民生产总值比20世纪初增长了19倍,在区域GDP和区域人均GDP中的份额也越来越大。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在以区域技术创新作为“火车头”来带动区域经济的量的增长和质的进步。

(5)新经济增长理论

1986年,保罗·罗默(Paul Romer)发表的《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和1988年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发表的《论经济发展的机制》两篇文章对新古典增长模式提出了批评和修正,激起人们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重新思考,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长期增长理论的兴趣,导致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出现。

这一理论即新经济增长理论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否定了新古典增长模式中的技术外生的观点。认为知识就如资本一样是一个生产要素,它是“内生的”,源于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投资决策的努力。知识(或技术)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率。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贸易可以产生一种“外溢效应”(Spillover Effect),国际贸易的新原则应当从“比较成本优势”或“资源优势”原理转变为“技术或人力资本优势”原则。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经济在经济增长中有着重要作用。政策对增长的重要影响,其理论和实证研究总结出一套维持长期增长的政策,如支持教育,刺激对物质资本的投资,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实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贸易政策,以及避免政府对市场的扭曲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