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缺陷和展望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缺陷和展望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缺陷和展望 ——以上海东滩生态城为例蔡三锐一、现实的缺陷1.上海东滩生态城的规划目标2008年1月,英国首相与上海市市长韩正签署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项目设计、实施和融资谅解备忘录》。图2 东滩生态城的废弃草屋为了显示项目的规划建设对环境的关注,东滩生态城特别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但是,东滩生态城的示范性意义被过分夸大了。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缺陷和展望_以上海东滩生态城为例_都市文化与美丽中国: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长三角研究生论坛论文集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缺陷和展望
——以上海东滩生态城为例

蔡三锐

(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

一、现实的缺陷

1.上海东滩生态城的规划目标

2008年1月,英国首相与上海市市长韩正签署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项目设计、实施和融资谅解备忘录》。根据这一备忘录,中英两国将合作把东滩建设为“世界上第一个生态城市”(图1)。东滩位于上海郊区的一个小岛的一角,这里杂草丛生,规划建成后将比其他普通城市减少60%的能源使用、83%的废弃物和88%的污水排放。整个生态城将采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的供电方式,并实现CO2的零排放。规划到2020年,东滩生态城将达到可容纳8万居民的规模,居民在这里可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然后,经过20年的持续建设后,这里最终将成为能够容纳50万人的大型生态城。

图1 东滩生态城规划图

2.实施情况——绿色的“乌托邦

项目的现状建设情况不容乐观,与预期设想差距很大。尽管连接上海和崇明岛的沪崇越江道工程长江大桥初步完工,但是如今的东滩几乎并没有什么建筑,原住民大多离开此地,而国内外津津乐道的生态城工程在当地鲜有人知(图2)。除了零星的几处现代生态农业和湿地公园建设,环保生态城建设的目标还停留在图纸阶段。据说由于金融危机,很多大规模建设项目都暂停了,东滩计划确定将延后。

图2 东滩生态城的废弃草屋

为了显示项目的规划建设对环境的关注,东滩生态城特别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最初,规划建成后城区只能行驶电动车和其他无污染的交通工具,但实际情况却由于考虑到现状而放宽了对交通工具的规定。那么,即使东滩生态城最终真的可以得以实现,最初规划的美好设想能够保留多少并无人可知,又有多少环保政策和措施会因为缺乏实用性而被放弃呢?

二、问题分析

1.项目选址违背环保原则

东滩项目基地本身有着丰富的湿地生态资源,这里生活着冻原天鹅、白头鹤、黑脸琵鹭等34种珍稀鸟类种群,全球仅存的1 000只珍贵的黑鹳也在东滩,通过记录可以查到的鸟类达312种,迁徙水鸟达上百万只。根据项目的规划设想,未来城市和生态湿地保护区之间会设置一条三四公里宽度的隔离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达百米的风力发电机依然将对候鸟生存构成威胁,而未来高密度的人口迁入也必然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到鸟类的生存。倡导生态足迹的先驱者哥伦比亚大学威廉里斯教授提到:东滩项目不是一个真正可持续的选择,因为用于这个项目建设的土地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田,并且这些农田是毗邻于大片具有重要生态作用的湿地。

2.项目目标有损环境友好的形象定位

项目最初的目标定位是要为上海和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精英阶层和富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在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迫切需要一种生态友好型的城市建设方式,这同时也会是当政者和普通市民共同向往的城市建设模式。[1]东滩生态城的设计吸引了那些以高档个人消费和高人均生态消耗的生活方式为特征的富人们,这一规划目标与实现生态环境友好的形象定位是相互矛盾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的生活方式应该是简朴的,而不应该是豪华奢侈的。既豪华,又提供一流的生活水平,又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是不现实的,尽管它有可能达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但它的目标却不是为了满足普通老百姓的需要。另外,东滩生态城和它所处在的崇明岛的定位是有一些冲突的。东滩是一个要体现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在人口规模和现有的自然资源之间,需要有一个平衡。但是,崇明岛的定位是以发展生态旅游和会展业为中心,它的目标就是要吸引更多的游客。这样就有可能破环东滩保持适度人口规模的外部环境。

3.项目实施的示范性大于实用性

东滩生态城试图探索中国城市化的新模式,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避免的,建设生态城的示范性作用比建设普通低能效的住房和公用设施更大。但是,东滩生态城的示范性意义被过分夸大了。动工前这里是大棚蔬菜和大片的庄稼,即便打着种种生态的口号,将东滩按照设想中的模式发展还是很困难的。

东滩生态城的核心理念是零输出、零输入。[2]技术的目标一方面是建筑节能,建筑节能目前已经有一些成熟的技术,比如采用外墙保温涂料、中空玻璃,这种技术在一般住宅中也有使用,但是如果把项目号称的所有建筑节能技术都用上,成本会比较高,大概比普通住宅高30%~50%。在国外有这方面的实践,如英国有一个生态住宅小区,采用节能技术,成本比普通的高50%,做出来的房子为了节能每层楼面层高不能太高,导致住着不太舒服。所以,在英国那片住宅,顾客都是中高收入阶层、有很高环保觉悟的人群。东滩生态城设计规模太大,远期目标容纳50万人,近期8万人。项目的实施难度很大。

另一方面项目号称要做低碳经济,目前这个很热门。东滩风能足够,应该是大力发展风能的一个区域。关键是目前的技术达不到要求。上海正在引进欧洲的2兆瓦发电机组,而欧洲已开始研究50兆瓦的。如果用我们自己的风能发电技术,再加上目前我国使用成本较低的煤电,采用风能发电成本一下子高十几倍,一般人承受不了。太阳能、生物能也类似,常规生产成本都是普通能源的十几倍,因此项目可行性有待考量。

4.项目欠缺充足的资金支持

东滩生态城是在盐碱地上建起的节能环保、以循环经济为设计理念的城市,在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并无先例可考,其最终仅是一个科学试验。除了上海东滩项目,中国的重庆、天津等地都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活动。这些项目都属于中外合作,中方提供土地等硬件设施,外方则负责技术。而在投资方面,生态城被当作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来运作。关于实际投资方的争论是东滩生态城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中美双方对此没有达成一致。美方认为他们是为中方提供一个项目创意,并为之进行设计,中方负责实质的建设;而中方则认为自己提供了土地,美方会进行设计并投资建设。另一方面,中国环保专家拥有的环保节能技术并不比国外差,技术上可以达到,但实施起来很难,需要资金的支持,而开发商更关注的是项目的盈利能力。

另外,由于发展生态住宅和低碳经济,项目成本会高很多,这些高出来的成本谁来买单也是个问题。采用建筑节能技术,成本可能比目前普通住宅高50%。目前,上海建设的一些比较经典的尽可能采用先进节能技术的样板房,每平方米的建造成本比普通的高1 500—2 000元。如果以每平米高出1 500元计算,每年每平方米可节约2元电费,差不多几百年才能回收成本,这样的投入产出老百姓不一定支持,而且这种住宅不一定真正节能。

5.项目缺乏适应国情的政策创新

中国现有的城市政策法规,只能说是可以适应工业文明城市的发展道路,而发展生态城市的政策基础很缺失。国家战略对东滩生态城的制约很大。中国对基本农田的控制很严格,由于地方政府长期以来的土地财政方式已导致耕地面积急速减少,为了保护耕地,在《土地管理法》[3]中规定:凡是征用基本农田,或征用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都要由国务院审批。而12.5平方公里的东滩生态城项目已经远远超过规定的标准,实施的难度很大。

东滩项目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层面的挑战,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开发东滩这样的世界前沿生态城市其实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巨大社会变革运动。在东滩生态城的规划过程中带有中国现实的规划设计方法和体制的浓重痕迹,如地方规划设计院在将外方的规划方案编制成上报政府报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时,仍然套用的是国内现行的设计标准。另外,外方技术人员确定的某些可持续设计目标跟中国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不切合,比如限制私家小汽车的使用与大众文化心理的矛盾,以及以稻壳为燃料的能源工厂的原料持续供应问题等,并且对价值理性和作为政治活动的规划涉及不多,对适应国情的规划实施以及政策建议考虑很少。

另外,生态城的建设带来的圈地运动中造成了很多的失地农民,东滩生态城的拆迁活动实行的是土地置换保障政策。农民的土地被征用,他们成了失地农民。政府的拆迁和土地征用的协议中提出:拆迁和土地征用后,每户每人月生活费290元,拿满两年,两年以后安排工作,工作安排可三次。但是政府发的生活费并不够农民生活,政府原先承诺的安排工作也没有落实。无地可种的农民生活陷入窘境。政府的囤地行为使很多农民失去土地,从而失去生活的来源,不利于城乡和谐发展。

通过上述对生态城市概念、理论、发展战略及现实政策的探讨,我们对生态城市有了个比较全面的初步的认识。据此我们可以对生态城市的发展前景进行一些展望,我们的基本态度是:形势紧迫,困难很多,但趋势好转,前景乐观。可以预言,“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将带来一场全面的、革命性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涉及到城市环境的更新和改善,更重要的是它将促使城市的经济与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4]第39至42页许多人都预言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而21世纪又同时被称为“城市世纪”,这两个预言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无视城市化的浪潮,离开“城市”谈“生态”,就等于把人类社会抛在了一边,因此不是一种客观的、现实的态度;同样,无视城市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危机,离开“生态”看“城市”,则这样的城市是没有前途的,也等于把人类社会推到了悬崖的边缘。因此,无论“生态文明时代”还是“城市世纪”都要建立在生态城市发展的基础之上,由此可以说,21世纪是“生态城市世纪”。当然,也应该认识到这一转变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在生态城市发展过程中将面临着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三、美好展望——生态城市并不遥远

就“生态城市”本身来讲,从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以看出,虽然面临着许多现实的缺陷,但从总体上看,生态城市的基本思想和理念在国际上已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可。“生态城市”在我国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明确的发展目标,而且在有些城市已经形成“生态城市”的雏形。首先,“生态城市”建设已有了巨大的促进力量,这就是来自民众的力量。如今,从国家到地方,到每一个城市,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其根本宗旨就是以人为本,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并使这种生活质量立于坚实的基础之上。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的质量,这正是“生态城市”所强调的“生态”的全面内容。[5]第33至36页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生活质量有了这种全面的理解,这将通过民主的渠道,形成一种势不可当的力量,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良性运行的动力机制。再次,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我们有足够的条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艺设备的改造,以缓解自然环境的压力,为“生态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和环保支持。第四,全球化为“生态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强大的力量。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使近些年形成的全球经济的环境壁垒的作用越来越大,促使每一个城市不得不在生产和服务中坚持生态的标准;另一方面,环境的全球化特征,使许多发达国家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全球性的合作,于是它们通过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保技术和资金援助,[6]这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无疑是一种重要的促进力量。

总之,我国虽然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否定“生态城市”的理由,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等到达到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之后才来重视生态问题,“生态城市”在我国不仅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而且可以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独特的优势,使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走在世界的前列。

参考文献

[1]陈予群.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生态经济,1997(3).

[2]诸大建.管理城市发展: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王祥荣.生态建设论:中外城市生态建设比较分析[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陈勇.哈利法克斯生态城开发模式及规划[J].国外城市规划,2001(3).

[5]高扬,郭长宝等.库里蒂巴市的公共交通[J].城市公共交通,2003(4).

[6]傅崇兰,陈光庭,董黎明等.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