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及其中国意义

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及其中国意义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贯穿于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中,集中表现为三个方面。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与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一些地区和部门过度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直接相关。生态社会主义发展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当是和谐发展。7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以
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及其中国意义_都市文化与美丽中国: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长三角研究生论坛论文集

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及其中国意义

赵秋月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生态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的共同问题,即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必须把生态环境纳入社会发展的总框架,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生态社会主义致力于生态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希图超越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模式,在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构建一种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模式。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

当代生态社会主义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为其基本理论基点,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之间的必然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及其原因进行阐释,并力求寻找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现实方案和途径。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贯穿于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中,集中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生态中心主义者对早期生态社会主义者的影响比较深刻,因此早期生态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发展思想以“零增长”的稳态经济为主要标志,全盘否定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模式。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态社会主义者逐渐放弃以前的观点,主张用适度经济增长取代经济的“零增长”,认为未来社会经济应当保持适度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必须是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相融合的,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生态系统不单是自然生态系统而且还包括经济生态、文化生态、政治生态系统。人与自然之间不应当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应是一种和谐发展的关系。

(二)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提倡的民主是一种虚假的民主,其实权利还是控制在少数人手里,广大的人民群众虽然在表面上享有选举的权利,但是在选举完以后却享受不到真正的民主。生态社会主义者主张实行一种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而且这种民主应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民主权利。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在政治领域实现最大程度、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正,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并最终在政治领域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适度的生产和消费社会发展模式

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进行了批判与反思。资本主义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其贪婪、对外扩张的本性就暴露无疑,正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的那样:“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1]第276页资本主义的本性就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为了实现剩余价值这就必然会导致资产阶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把文化产品当作普通商品一样生产销售,造成了人民的精神缺失。因此,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建立一个适度的生产和消费社会发展模式,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促进个体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生态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中国意义

生态社会主义经过短暂的三十多年的发展与转型,虽然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陷,其观点和理论还处在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中,但是其提出的关于生态危机的成因、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关于如何实现未来社会的探索等,尤其是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生态社会主义发展思想对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个比较的视角

生态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类似的社会历史背景。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与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一些地区和部门过度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直接相关。

首先,二者面临相似社会历史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地调整,发达国家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增长。但是资产阶级为了最大化的剩余价值,掠夺性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到了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环境公害事件,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接连出现了能源危机。一时间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学说大量出现,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在此影响下,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广大民众纷纷走上街头抗议环境污染,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治理环境污染。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生态危机,但是苏东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表明苏东社会主义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缺陷,也未能摆脱生态危机的威胁。因此生态社会主义力求寻找一种既不同于现存资本主义、又能体现社会主义色彩的发展模式。

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既是在对世界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判断又是在对国内发展状况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初步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还比较严重,比如在发展过程中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不注重环境保护,造成局部区域的重大环境问题;投资过热,大量重复建设项目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贫富差距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贫富差距又表现为城乡差距、地区差异和行业差距等;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对提前进入的老龄社会,缺少必要的制度准备和物质基础等。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深刻总结与反思的背景下提出的。

当然,两者对时代特点的把握还是有区别的,尤其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不同的。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产阶级无限追求扩大再生产与自然资源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而科学发展观认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其次,二者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社会主义发展思想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因此它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格外重视。生态社会主义发展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当是和谐发展。7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以自然为中心,9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人类应该合理地、有计划地利用自然资源。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由无数个系统组成的整体。这个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样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才能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科学发展观认为应当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规律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节约意识,依靠科技进步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生态社会主义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第三,两者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其理论来源。当代生态社会主义者一般都直接或间接地承认他们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刻的渊源,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作为研究和解决生态问题的出发点。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辩证法思想为生态社会主义认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指导。人类应当保护和合理地利用大自然,不应当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对自然的征服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二是生态社会主义大都主张坚持马克思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坚持以“人类尺度”来重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在的自然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人化的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对自然的支配不能等同于人对自然的统治,应当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以“人类价值”为尺度,合理地利用大自然。三是生态社会主义利用了马克思将社会问题和自然问题联系起来考察的思想。马克思将环境问题和社会矛盾联系在一起,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马克思的许多著作中,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为了剩余价值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的开发,提出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要解决生态危机就要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汲取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来源,科学发展观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当然,两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也是不同的。生态社会主义者虽然声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自己的理论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是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思想贯穿于其理论体系的始终。只是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没有完整的坚持马克思主义。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全面坚持与发展。

总之,生态社会主义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间有共同之处,我们不能忽视两者之间的某些联系将他们对立起来;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不能将二者简单等同起来。

(二)进一步丰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以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为最高目标,从理论和实践上力求重建资本主义的生态关系。虽然这种发展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带有乌托邦的色彩,但是它在许多方面给人们提供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为丰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第一,生态社会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视角。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和交往两个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与现代的社会环境相比是一个物质生活相对匮乏、阶级冲突严重的社会,因此在人们的视野中看到的更多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现象,而关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往往被忽略。在物质财富比较充裕、阶级意识日益淡化的今天,人类自身开始上升为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因此需要纠正以前那种只重视发展生产力的偏见。生态社会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历史观”,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冲突,不再是活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对立,而是官僚工业大机器,同感到自己被技术对环境的占有、对其利益的外部决定剥夺了形成其自己的生活的可能性的广大人民之间的冲突,这在一定意义上为我们解决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遇到的如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认识论视角。

第二,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当平等发展,这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提供了参考。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与自然之间不应当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应是一种和谐发展的关系。

首先是经济的适度增长。经济的适度增长并不意味着就是慢速的增长,只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能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增长,那么即使这种增长是快速的,也是属于适度增长。生态社会主义由原来的“零增长”到后来的“适度增长”,表明其理论趋向于成熟。这对于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的适度增长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远远大于同期世界的平均水平。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质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发展固然是第一要务,加快经济发展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但是社会主义经济要求的经济发展必须是以结构优、质量好为前提的。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自然环境的保护,保护好生态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在不断发展中逐步提出了“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社会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既否定了传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严重破坏生态的弊端,也扬弃了生态中心主义的稳态经济发展模式,认为零增长是不现实的,是一种倒退。生态社会主义的这种发展模式力图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促进人类生存发展的绿色环境道路,它主张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为原则进行生产,经济的发展必须先考虑生态的平衡。

当然,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经济模式”不可能脱离其西方发达社会的社会背景,而且他们所主张的“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一定的差别,但是这并不影响科学发展观对于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中的合理因素的借鉴。虽然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我国当前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实现经济增长,但是我们绝对不可以走西方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应当抛弃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因此,要借鉴“生态经济模式”的合理因素,“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第39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3]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