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近代美学思想及其发展

近代美学思想及其发展

时间:2022-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近代,理性在根本上规定了哲学与美学思想。近代美学思想的发展,是现代美学思想到来的必要准备。近代美学主要包括法国的理性主义美学、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与德国的古典美学。他反对当时英国流行的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认为现实生活才是艺术与美的源泉,批评艺术一味师法古典作品的学院式做法。柏克对崇高和美的分析,对康德的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德国古典美学是西方近代美学的高峰,也是西方近代美学的真正完成。

美学作为感性学,在近代才开始其学科的发展历程。在近代,理性在根本上规定了哲学与美学思想。近代美学思想的发展,是现代美学思想到来的必要准备。也可以说,近代美学思想的发展最终达到了其完成,从而导致了现代美学思想的产生。近代美学主要包括法国的理性主义美学、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与德国的古典美学。西方近代美学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了其思想的顶峰。

笛卡儿为代表,近代法国的理性主义美学与哲学标明了一个理性时代的到来。笛卡儿把“我思故我在”作为其哲学的第一原理。在他看来,世上的一切都是可以怀疑的,只有我在怀疑是不能怀疑的。我在怀疑即我在思考,并成为存在的根据。在此,理性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与源泉,也是存在的最终根据。艺术与美在于合乎理性的文辞、结构、整体与部分的和谐。音乐的目的在于激起人们的激情,而这激情必须是有条理的与和谐的。文艺虽然离不开感性与想象,但在本质上却是理性的活动。

基于笛卡儿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布瓦洛继承了古希腊罗马尤其是贺拉斯的理论传统,总结了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创作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美学思想。布瓦洛把理性当成一切的准绳,并作为文艺创作的根本原则。为此,人“首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4]。在他看来,美源于理性,也必然合乎理性。同时,只有合乎理性的东西才是美的

从经验主义的哲学出发,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把人的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提出了美感、想象和审美趣味等问题,开创了经验主义的美学研究方向。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以培根、舍夫茨别利、哈奇生、荷加斯、休谟和柏克等人为代表。

培根为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和美学奠定了基础,他提出了文艺不同于哲学的观点,并在美学上展开了文艺与想象的关系的研究。在他看来,诗是神圣的,不仅能给人愉快,而且还会具有教育的作用。美是自然的客观属性,表现为比例的奇特,动态美胜于静态美。

作为自然神论者,舍夫茨别利认为,自然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也是美的创造者,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神所赋予自然的形式的和谐。在舍夫茨别利看来,美感与道德感相一致,和谐即美。他认为,人天生具有审辨善恶、美丑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称为内在的感官或第六感官。

哈奇生认为,内在感官是存在的。针对舍夫茨别利的反对意见,哈奇生为舍夫茨别利的内在感官说作了辩护。与此同时,哈奇生还进一步论证了外在感官与内在感官的联系与区别。在他看来,美感具有直接性、无功利性等特点。审美不是理性的思辨与推理,但又包含有理性的因素。

哈奇生把美区分为绝对美(即本原美)与相对美(即比较美)两类。在此,绝对美指的是从对象本身感受到的美;而相对美则指基于摹本与蓝本之间的符合或一致的美。这两种美都是多样性的统一,但它们的最终根源却是自然神。

在美学思想上,荷加斯倾向于经验主义,反对新古典主义。他强调经验观察,主张从自然出发。在他看来,要解决美的问题,就应当精通艺术,并且具有丰富的审美经验。他反对当时英国流行的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认为现实生活才是艺术与美的源泉,批评艺术一味师法古典作品的学院式做法。

荷加斯非常关注形式美的研究,他揭示了形式美必须遵循的规则,即适应、多样、统一、单纯、复杂与尺寸等。这些规则相互补充、制约,共同参与了美的创造。除了对形式美的规则的一般性分析外,荷加斯还专门研究了线条。他认为在各种线条中,“蛇形线赋予美以最大的魅力”[5]。因此,蛇形线是最美的曲线。

休谟把感性经验看成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在此基础上,休谟否认美的客观性,认为美是纯粹主观的东西。事物本身无所谓美丑,事物的美丑取决于人的主观感受。在探讨美感的来源时,他主张效用说和同情说,推崇关涉便利和效用的经验主义功利美,同时又突出了美的社会性和道德性。他承认想象、联想、理智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但更强调趣味之于审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审美趣味源于人们的共同感觉,但绝对的审美标准却是难以找到的。

作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集大成者,柏克的美学观点基于经验主义的感觉论、情欲论,认为美源于人的自我保全本能和相互交往本能。在柏克看来,崇高主要源于自身保存的本能,其心理特征是胜利感;美主要源于性本能和群居本能,其心理特征是爱。他认为崇高的对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恐怖,但崇高感却是夹杂着痛苦的快感。

除了恐怖外,崇高感还包含着欣羡与崇敬。美无涉理性和效用,只涉及快感。柏克还对艺术进行了分类,认为造型艺术以形状、色彩表现美;文学则以语言表现美。在他看来,审美趣味虽然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同人的审美趣味具有差异性和相对性,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客观基础。柏克对崇高和美的分析,对康德的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德国古典美学是西方近代美学的高峰,也是西方近代美学的真正完成。德国古典美学以康德、歌德、席勒、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为代表,受到过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和法国的理性主义美学极大的影响。但德国古典美学并未停留在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和法国的理性主义美学的基础上,而是在充分吸收这两者的前提下,进行了整合、改造与发展。德国古典美学开创于康德,经由歌德、席勒、费希特和谢林的丰富与发展,至黑格尔达到了思想上的顶峰与完成。

康德基于其哲学的建筑结构建构了自己的美学。康德把人的心意机能分为认识的能力、愉快和不愉快的感觉、欲望的能力等三个方面;与此相应的认识的能力是知性判断力、理性;其相应的先验原则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最终目的;其应用领域分别是自然、艺术、自由。在客观上,这种区分是真、美、善;在主观上,这种区分是知、情、意。其所从属的哲学学科则是认识论、美学、伦理学。

在此,康德的批判哲学表达为纯粹理性批判(相关于理论理性)、判断力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在康德的批判哲学的建筑结构中,判断力批判是其思想建筑结构的拱心石。与此同时,康德依据于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模态,对审美判断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在质的方面,美是无利害的快感,它不涉欲望与概念。在量的方面,“凡是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6]。在关系方面,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在模态方面,美是不凭借概念而被认为是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美是无利害的快感,构成了康德美学的核心。作为非利害的快感,美是一种自由的快感,并由此区别于生理的快感和道德的快感。

把美学与目的论结合在判断力中是康德的首创。同时,判断力作为人类高级认识诸能力,它介入了知性与理性之间,虽然不具有自己的立法,但却有自己的独特的原理。人的心意机能可分为认识机能、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机能和欲求的机能等三大部分,对于认识机能而言,知性为自然界立法,提供一个关于自然作为现象的理论知识的规律。对于欲求机能,理性按照自由概念规定了它应遵从的先验规律。而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介于认识机能与欲求机能之间,和判断力介于知性与理性之间一样。

正是判断力使知性与理性之间的过渡成为可能,情感使认识与欲求之间的过渡成为可能。同时,判断力也是知性与理性的综合,正如情感是认识与欲求的综合一样。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表明,美克服了意识中彼此分裂的各种情形。在康德的诸先验原理中,合目的性原理居于中介地位,起着桥梁作用,联结着规律性与最终目的。康德实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而艺术包含有自由本性,艺术凭借合目的性原理,成为从自然通达自由的必由之路。

康德美学之于西方美学史的重大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人类学的。在康德那里,美的问题就是关于人的问题中的一个问题,即“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中的“我希望什么”。另外两个子问题则是“我能认识什么”和“我意愿什么”。其次,它是主体性的。康德从主体方面致力于美的问题的探讨。他提出了关于美的判断的理论,即关于美的鉴赏的理论。最后,它是自由性的。不同于逻辑和道德,美是自由感。

许多后世美学家都受过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费希特受康德启发,把美的根源看成是导于主体,与康德一样,也持有天才艺术观。在谢林的天才艺术观中也可发现康德的痕迹。席勒把康德的游戏说改造后提出了游戏冲动说,他认为,美是自由观赏的作品,这一点与康德很相近。叔本华接受了康德美只关涉主体的情感的思想,他同样把审美活动视为完全不计利害的观察、与利害无关的观照,他也认为,审美不包含欲望和概念,它既不是伦理,也不是认识,只是主体与表象的契合。康德美学思想中审美不涉利害的观点,对浪漫主义美学、唯美主义产生了重要启示,并成为其理论依据。

歌德的美学思想受到过康德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但歌德与康德又有不同之处。康德美学更多地倾向于抽象理论,而歌德的美学却更切近实际生活,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成为歌德美学思想的基点。在歌德的美学思想中,融入了艺术实践的经验与体会。歌德美学思想内容丰富,但却显得零散,缺乏系统。

歌德肯定了美的本原性,认为美是反映在创造精神的无数表现中的本原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丰富多彩。美是自然中的,自然的即是美的。歌德重视艺术对个别事物的描绘,通过特殊表现一般的艺术,同时具备现实性与生动性特征。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必须将自然美与艺术家的创作才能统一起来。艺术要忠实地模仿自然,但真正杰出的艺术作品出于天才之手,达到了既是自然的又是超自然的要求。

在审美问题上,歌德主张只有理解了美,才能真正实现审美实践,理解可以提高主体的鉴赏能力。歌德强调艺术是一个有机整体,完整性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7]。在艺术的完整性中,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自然与人的统一。

歌德还提出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区别与优劣的问题,他提倡古典的,反对浪漫的,但他并不是反对一切浪漫主义,而只是反对消极的浪漫主义。他认为古希腊人是幸运的,感性与理性在他们身上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从而使人性的完整性得以保持,而近代人则丧失了人性的完整性。艺术可改善人性,恢复人性的完整。此外,歌德不仅提倡民族文学,他还最早提出了建立世界文学的问题。

席勒深受康德思想的影响,但他不同于康德美学中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而是从人性出发来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他认为作为有限的存在,人具有两种冲动:一个是感性冲动;另一个是形式(理性)冲动。前者相关于绝对的实在性,后者则要求有形式性。但人的这两种冲动,都带有自身的强迫性。感性冲动意味着感性的强迫,形式冲动则意味着理性的强迫。人的冲动的强迫性,使人不能达到自由。为此,席勒提出了游戏冲动以克服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强迫性,并为人的自由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作为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共同游戏,游戏冲动正是强迫的解放与自由的实现。游戏冲动使人成为审美的人,是人从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的唯一通途。“终于可以这样说,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8]作为自由活动,游戏冲动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同时,他认为诗与艺术、审美教育具有同样的功能,即促成人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费希特突出了康德美学的主观唯心主义性质,为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美学奠定了哲学基础。但费希特不同意康德关于“物自体”的假设,他认为物自体纯属虚构,完全没有实在性,只有自我才是唯一的实在。他的全部哲学的基本命题是:第一,自我设定自身;第二,自我设定非我;第三,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他把美看成是纯粹主观的东西,即主观心灵的产物。在费希特看来,审美判断是一个正题判断,也即主观的判断。“所以任何一个确定的正题判断,我们都不能给它指出根据;但在处理一般正题判断时,人的精神是以自我自己对自己的绝对设定为根据的。”[9]

审美是对客体的宁静而无利害关系的直观,它与实践和认识无关。他把艺术的本质和特征归结为自我的表现。不同于科学和道德,艺术把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使观念体现为感性的客体。与此同时,他还十分注重艺术和审美活动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在美与美感的问题上,费希特发挥了康德关于美的主观性和审美无功利性的思想。他认为自然创造出天才,天才造就了艺术家,没有天才就没有任何创造活动。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家是超时代、超阶段的。

谢林早年追随费希特,但他很快把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自我哲学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谢林认为,“众所周知,‘艺术哲学’这一概念中存在对立之结合。艺术是现实的、客观的,哲学是理念的、主观的。可以先对艺术哲学的任务作如下规定:在理念者中反映包容于艺术中的现实者”[10]。谢林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同一哲学的基础上。在谢林看来,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都源于绝对。

谢林认为绝对的同一性不是知识的对象,只有理智的直观才能把握。唯有在艺术中,才能把绝对的同一性直接反映出来,艺术哲学是同一哲学体系的重要环节与最终完成。在他看来,就艺术而言,绝对的东西就是美的原型。特殊的、感性的、有形的形象如果显示了绝对的、理性的、无限的东西,那么它就是美的。艺术的唯一源泉来自于内心和精神那种最内在的力量的强烈追求,也即灵感。他认为有灵感的人是天才,而天才依凭的是上帝的绝对性。

黑格尔美学是其哲学之一部分。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绝对精神。他的哲学体系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它们分别是研究理念自在自为、理念异化和理念由其异在而返回自身的科学。在精神哲学中,绝对精神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艺术,它的形式是直观;其次是宗教,它的形式是表象;最后是哲学,它的形式是概念。在此,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就是研究绝对精神的艺术阶段的科学。

黑格尔认为,“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1]。在这里,感性显现是理念的本质的外现、放射,客观存在和感性形象只有在能够表现理念时,它才是美的。美是理念,但它必须用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表现出来,成为可以供人审美观照的艺术作品。在该定义里,包含着三个方面,即理念、感性显现以及二者的统一,但感性显现最终还必须接受理念的规定。

一般而言,黑格尔并未否定自然美的存在,但他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艺术美,而非自然美。同时,关于自然美的理论也是黑格尔美学中最为薄弱的方面。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自然是理念的异化,也即理念的表现或显现,但理念在自然中的显现并不完善,也不充分。也就是说,自然美只是美的初级阶段和低级形态。黑格尔也承认自然美及其表现的形式特征,如整齐一律、平衡对称、规律和谐等,但自然美却是源于理念。由于依赖于外在条件,自然美是有局限的,因而是不自由的。

在黑格尔那里,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区分,也就是理想与自然的区分。不同于逻辑阶段的理念,也不同于自然阶段的理念,黑格尔把艺术看成是处于理念发展的精神阶段。当然,艺术只是处于绝对精神的最初阶段。黑格尔还提出了艺术发展的三个历史类型,即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与浪漫型艺术。

最初是象征型艺术,它以建筑为代表。在象征型艺术阶段,人们对理念的认识还是朦胧的、模糊的与抽象的,只能借助客观事物的外形来暗示和象征,这时美的形式大于其内容。古典型艺术以雕刻为代表。在古典型艺术阶段,象征型艺术的缺陷得到了克服,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艺术成为真正的、完美的艺术。

但古典型艺术由于局限于以有限的外形来表现理念,因此它还必须让位于浪漫型艺术。在浪漫型艺术阶段,形式与内容重新失去和谐,即内容大于形式,该艺术以绘画、音乐和诗歌为代表。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与浪漫型艺术,这三种艺术类型分别表现出崇高、美和丑等三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当然,浪漫型艺术也终究摆脱不了其终结的命运。

此外,黑格尔还提出了系统的艺术创作理论。他强调艺术创作既需要自然的、天生的因素,也要靠后天的勤奋思考与实际创作的锻炼,从而否定当时把天才神秘化、非理性化的倾向。在他看来,艺术家的真正独创性在于其主体性与表现的真正客观性这两方面的统一。在艺术创造活动中,想象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同时,黑格尔还对悲剧理论作出了独特与深刻的揭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