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析生态社会主义及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意义

浅析生态社会主义及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意义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析生态社会主义及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意义高 超20世纪被称作是“全球规模环境破坏的世纪”。[2]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内,将“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西方生态社会主义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和理论参考,对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正是在这一社会历史背景下,生态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浅析生态社会主义及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意义_都市文化与美丽中国: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长三角研究生论坛论文集

浅析生态社会主义及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意义

高 超

(安徽大学 历史系)

20世纪被称作是“全球规模环境破坏的世纪”。[1]在20世纪,工业文明和机器工业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的和规模性的生态问题。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这使得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正在谋求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面临着全球性的“人类困境”。在西方社会寻求解决现实生态问题的探索中,生态社会主义成为其中极具影响力之一的左翼社会思潮。生态社会主义既是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上的政治实践,也是对生态环境问题在政治意义上的理论回应。生态社会主义致力于生态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希图超越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模式,在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模式。[2]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内,将“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西方生态社会主义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和理论参考,对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兴起

当代资本主义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而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苏东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没有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困境。西方一些马克思主义和政治活动家结合当时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并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探索一条既能解决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正是在这一社会历史背景下,生态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生态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关于它的发展历程,学者普遍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绿色运动开始兴起。一些具有生态意识的马克思主义者如鲁道夫•巴罗、亚当•沙夫等转入或介入绿党,谋求“绿色”(生态运动)与“红色”(社会主义运动)两股政治力量的联合。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是生态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莱易斯、本•阿格尔和法国著名左翼学者安德列•高兹。生态社会主义学家们分析了生态危机的来源,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和人类的技术中心主义,探寻马克思主义与生态运动相结合的具体途径。在这一阶段里,马克思主义与绿色思想的结合,呈现“红绿交融”特色。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体系并且社会作用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乔治•拉比卡、瑞尼尔•格仑德曼、大卫•佩珀等欧洲学者和左翼社会活动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思想的结合。他们旗帜鲜明地自称“红色绿党”,主张通过生态社会主义解决生态危机。他们的理论总体是使绿色运动“红化”(共产主义化)。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生态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点,结合生态科学的基本观点,分析了产生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指出了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和手段方法,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生态模式展开了合理构想。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有:

(一)关于生态危机的根源分析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产生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技术的不适当应用也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产生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价值追求同生态合理性的要求的冲突。“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3]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确实给世界带了巨大变化,它促进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到了工业文明的时代。正如马克思恩格斯评价的那样:“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着这样的生产力呢?”[3]现如今,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进入到一个最强有力的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采已然大大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本主义这个魔法师已无法再召回和物质财富相伴而出的生态危机这个魔鬼了。“生态和资本主义是相互对立的两个领域,这种对立不是表现在每一个实例之中,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表现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之中”。[4]资本主义追求的剩余价值最大化必然造成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这从根本上造成了人与资源、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发展造成了人的异化,人的异化的其中之一表现为人的生活方式的异化,而这种生活方式的异化又集中表现在人消费的异化上。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消费成为劳动领域内受到的压迫、挫折、不满情绪的补偿,消费的数量成为人们幸福和满足的衡量尺度。在这里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异化成为对商品的符号性消费。这种异化消费,正如鲍德里亚指出的那样:“是一种觉得消费的神奇思想,是一种决定日常生活的奇迹心态,是一种原始人的心态。这种心态的意义是建立在对思想具有无比威力的信仰之上的:这里所信仰的,是标志的无比威力。富裕、‘富有’其实只是幸福的符号的积累。”[5]资本主义向无限价值的扩张必然的导致了机器大工业的过度生产和在消费领域的过度消费。人们消费预期的无限性和物质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加大了向大自然的索取,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反之近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在资本主义技术中心论的指导下和当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推动下,人们开始越来越片面地追求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价值思考。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生态问题。人类制造出了农药使农业增产增收,可是大量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生物链,造成了大量生物的死亡甚至是物种的消失,使得无以数计的“城镇的春天之音”沉寂下来。“人类创造了技术圈,入侵生物圈,进行了过多的榨取,从而破坏了自己明天生活的基础”。[6]

(二)关于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探索

詹姆斯•奥康纳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所在,并且生态危机不可能通过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化解,所以超越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生态社会主义强调要建立生态经济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经济的增长要保持适度的增长速度,并且要满足人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这也就是说,按照需求(包括工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利润来组织生产。如此定义的生态学社会主义在理论上不仅研究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而且也研究使用价值和需要(消费)的结构”,[7]在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手段和方式上,提倡非暴力和基层民主的原则,主张依靠生态运动、女权运动等社会运动的力量,同时也主张与马克思主义的工人运动相结合。[8]

(三)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

生态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从经济、政治、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展开了一列的构想。在生态社会主义里,“自然与人类高于资本积累,公平与公正高于个人贪婪,民主制度高于市场经济”。[5]具体展开就是:在经济上,生态社会主义从主张建立“稳态经济”到用“生态经济”取代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生产要满足人民的需求,主张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在政治上,生态社会主义把社会平等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积极推行基层民主建设。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生态社会主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积极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环境伦理,“生态中心主义的规范框架包含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的自主性、健康、福利的规范,在一个更宽的生态框架中寻求所有生命形式的相互繁荣,这样的视角没有降低人类活动,也没有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人类影响生态进化的过程。而且,它寻求的是我们运用我们的创造性发展技术和允许一个富裕和多样的人类和非人类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9]

(四)生态社会主义之发展观

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观贯穿于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中,有学者认为它集中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观。第二,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观。第三,适度生产和适度消费的社会发展模式。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生态系统不单是自然生态系统而且还包括经济生态、文化生态、政治生态系统。人与自然之间不应当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应是一种和谐发展的关系。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在政治领域的表现就是要在政治领域实现最大程度、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正,主张基层民主,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并最终在政治领域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把文化产品当作普通商品一样生产销售,造成了人民的精神缺失。因此,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建立一个适度生产和适度消费的社会发展模式,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地发展。[2]

三、生态社会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意义

生态社会主义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与转型,为人类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较为成功的实践经验。在其发展历程中虽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但是其观点和理论还在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中。生态社会主义关于生态危机的根源揭示,关于建设生态社会主义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供了一个比较的视角,生态社会主义之于“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观贯穿于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中,事实和成果证明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对解决生态危机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的二重属性,一方面,人是自然存在物,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10]反过来说,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另一方面,人又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指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10]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从人的发展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11]社会的发展实质要求还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内在的包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而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要完善和具体落实。

(二)提高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倡导绿色消费,避免消费的异化

生态社会主义者们认为人们消费的数量不是衡量人们幸福指数的标准。片面追求数量而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的异化消费是对人性的扭曲。资本主义扩大生产的无限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必然的导致生态环境的危机,生态社会主义抵制过度消费,主张适度的消费。在当下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已然对社会主义的消费观构成影响。例如,我国每年在餐桌上的不合理消费已给我国的粮食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当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要注重科学消费观的培育,倡导绿色的消费观。我们在消费领域内提倡绿色消费,那么在生产领域内也注重绿色产品的生产。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指出要提高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实现绿色发展。

(三)推行基层民主建设,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从实践的哲学角度讲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来说还是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建设生态文明说到底还是要首先处理好人的关系,坚持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民主是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追求,生态社会主义的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只有实现了基层的民主才能真正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民主。社会的公平公正是生态社会主义的社会目标,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只有实现了基层的民主和社会的公平公正,人与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基层民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生态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借鉴和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日)日岩佐茂.环境和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M].韩立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黄福寿.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比较及启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4).

[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97.

[4](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刘相溶.人与自然的道德对话——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欧阳志远,吕楠.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2).

[9]Robyn Eckersley. Socialism and Ecocentrism:Toward a NewSynthesis,Edited by Ted Benton,The Greening of Marxism,New York and London:The Guilford Press,1996.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二卷)[M].人民出版社,1979.

[11]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M].华夏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