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总结借鉴徽县经验教训推进陇南特色产业开发

总结借鉴徽县经验教训推进陇南特色产业开发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结借鉴徽县经验教训推进陇南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是陇南实施“特色立区”战略中最主要的内容,其开发成效直接影响着全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富民强县的进程,对提高陇南开发的层次和效益,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徽县在特色产业开发中有以下突出特点。
总结借鉴徽县经验教训推进陇南特色产业开发_贫困地区发展的实践考察与理论思索

总结借鉴徽县经验教训推进陇南特色产业开发

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是陇南实施“特色立区”战略中最主要的内容,其开发成效直接影响着全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富民强县的进程,对提高陇南开发的层次和效益,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造就一大批特色名牌产品,这一直是陇南各级组织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但随着发展步伐的加快,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现,总结借鉴产业开发中的经验的教训,在发展中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因地制宜推进全面开发,这是陇南地区目前一项紧迫的工作任务。徽县是陇南地区农业基础最好、发展层次较高的县之一,其发展历程中的成败得失对其他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近,笔者深入徽县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研,感到徽县在特色产业开发中的经验教训值得重视和借鉴。

一、徽县特色产业开发代表陇南特色产业开发方向

地处徽成盆地的徽县,土地肥沃、气候湿润、光热资源充足,是陇南地区乃至甘肃省自然条件最为优越的地方,由于开发较早,当地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农业开发的层次和水平一直走在全区前列。这个素以“陇上粮仓”闻名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并在特色产业开发中勇于尝试和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面推进陇南特色产业开发探索了路子。

徽县在特色产业开发中有以下突出特点。

1.地域特征突出,资源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大。陇南地区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造成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这一基本特征,在徽县尤其突出。徽县境内海拔在700~2500米,南北为山地,中部为浅山丘陵,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210天左右,年降雨量740mm,可以说什么都能种,什么都能长,开发潜力十分巨大,无论粮油还是林果,无论畜牧、药材还是蔬菜、蚕桑等在此都是长项,都能形成优势。陇南地区在四大主导产业开发中确定的“十个特色基地”,除花椒油橄榄、苹果、茶叶外,其余6大基地都把徽县作为主产区之一。多年来,徽县粮食产量、农林牧渔、多种经营产值、农业增加值和商品值均为全区最高,2002年,徽县农业增加值30831万元,占全区近1/5;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区最高,达到1610元,比全省1590元高出20元。

2.区域化布局已基本形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多年来,徽县因地制宜,在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促进粮油产业向优质化迈进的同时,加大特色产业开发力度,进行合理布局,重点在南北山区发展养牛、养羊,中部发展养猪,实行“五良配套,科学养殖”的小规模、大群体生产;沿川坝地发展以“三蒜”、日光温室、大小弓棚为主的蔬菜生产,开发出一批“多千田”、“万元田”;在浅山丘陵区形成较为集中的烤烟基地、西瓜基地;在山坡地结合退耕还林发展特种经济林和优势药材种植等,目前,全县共发展规模养殖村153个,瓜菜专业村130个,烤烟专业村20个,蚕桑专业村26个,制种专业村20个,已初步建成45万亩蔬菜生产基地,2.5万亩西瓜生产基地,3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15万亩玉米杂交制种生产基地,还建成8.6万亩银杏,10万亩核桃,4.6万亩雪梨,6.2万亩板栗和6万亩杜仲生产基地。生产基地的逐年扩大和产量的逐年增多,促进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崛起,逐渐改变品种多,产品少;有样品,没商品的尴尬局面。

3.适用技术普遍推广,科技转化步伐较快。徽县是陇南最先创建的“国家级科技示范县”,多年来,学习新科技、运用新技术,依靠科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蔚然成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一直热度不减,是科技的力量增强了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了徽县生产力发展的步伐。据了解,全区四大主导产业中的主导品种,大都是从徽县最先更新,间作套种、温室大棚、膜侧种植、立体栽培、高枝换优、冻精配种、青贮氨化、三元杂交等都是从徽县最先兴起,农技单位、服务组织和龙头企业也都普遍和省内外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取得直接联系,一批批农技人员、乡镇干部、能人大户赴山东寿光、陕西杨凌等地考察学习,一些科技人员还以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等形式直接参与产业开发,实现科技体制创新。去年以来,徽县重点建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集科研、实验、示范、推广于一体的三个现代化科技示范园,即伏镇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伏镇良种场金银花示范园、泥阳万亩无公害“三蒜”示范园,园内已初步向“田成方、路成线、电成网、林成行、渠畅通”的现代观光农业发展迈进。这种依靠科技开放式抓农业的办法,使徽县特色产业开发在陇南地区明显地高了一个层次,市场农业的步伐加快,特色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得以稳步提高。

4.探索出符合陇南实际的开发模式,产业化格局正在形成。徽县在扩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从过去注重抓生产转移到生产和流通一起抓、抓流通促生产,引导农民紧盯市场需求,掌握市场规律,参与市场竞争,千方百计降低市场风险,已探索出较为成型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一是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通过兴办加工企业,由公司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条。西北唯一引进高科技植物有效成分提取技术的新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雅龙银杏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芳香植物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加工企业的兴办,引导更多的农户扩大特色产业规模。二是发展“订单农业”,种子公司、烟草公司、富通茧丝绸公司等县内外加工销售企业和农户直接签订供销合同,按照“三包一保”的形式,包技术指导、包产品质量、包产品销路,按保护价收购,实行有计划的生产。三是兴办农村中介组织,壮大销售龙头。通过扶持农村贩用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加速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目前,全县共发展各类营销组织、营销协会60多个,贩运大户3000多户。这些产业化发展之路也正是陇南农村特色产业开发的必经之路。

二、借鉴徽县产业开发经验教训,抓住关键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全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徽县在特色产业开发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开发的层次和水平还不高,产业化经营的链条不完善或不紧密。和全区的情况一样,还存在着产业规模不大,产品多而杂、小而全;加工销售企业少而弱,带动力不强,难以发挥龙头作用;信息闭塞或市场信息滞后,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小生产难以与大市场对接;科技推广不力,投资渠道狭窄等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做大做强陇南特色产业,应根据陇南特色产业多样性的基本区情,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基地建设与产业定位的关系,解决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问题。经过多年发展,陇南四大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十大特色基地正在建设之中,但在县域经济中,还存在主导产业不稳,产业随领导换届、随市场变化更迭的问题。行政上的主观臆断和市场中的客观因素,造成了一些产业规模的扩放收缩和市场波动,产业做大做强难以保证;有些产业基地虽成规模,但产业链不健全,市场效益不佳,难以在农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有些产业基地规模不大,却有订单、有市场,效益显著,散发出广阔的开发潜力。虽然只有规模化的生产才能形成商品量,才能降低生产成本,但按照比较效益来讲,只有那些市场定位明确、投入产出比高的规模经营才有显著效益。仅靠出售初级原料的产业,即使规模扩大,效益上不去,群众的积极性也不高,投入产出比的效率差,主导产业还是难以形成;而有市场需求或当年在农民增收中贡献突出者,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基地建设中,应按效益最大化原则,发挥比较优势,围绕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围绕市场效益来确定主导产业,做到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将长效产业和短效产业结合,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结合,形成效益互补。即既重视劳动密集型、生产密集型的蚕桑、烤烟、蔬菜等短平快项目,还不放松具有后发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林果产业;即要促进养猪养羊等传统产业上等升级,还要开发新兴产业,在资源配置中形成长效打基础、短平快当年见成效,综合开发,持续利用的格局。二是根据市场效益趋向定位,以效益促规模。由于陇南农民收入低、生产积累少,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经常出现产业大丰收而农民卖难或少增收,产业规模减小而生产效益稳或效益反而好的现象。近年来,徽县兴起的“订单农业”解决了农民缺投入、缺技术、摸不着销路的后顾之忧,公司成了产业主体,农民仅为生产基地的工人,这样更有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所以对“订单”量大,有公司牵头带动的产业应当作为重点产业,鼓励扶持,促进其发挥主导作用。三是根据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定位,把产业链的缺环当做主攻方向,促进规模效益同步增长,稳步发展。实践证明,产业链条完整或较为完善的产业有更快的发展速度,产业的附加值更容易得到体现和提高。徽县10多万亩银杏基地,因眼下见不到大效益,出现农民拔树的情况,但两户银杏茶厂的建成投产,使部分农户依靠银杏叶增加了收入,银杏规模缩减得以扼制;相反,西瓜随铁路销往外省,效益好时,农民大规模发展,但当形成一定规模后,由于无加工、无销售龙头,未形成品牌,大丰收之时,瓜贱伤农。蚕桑也是几起几落,富通茧丝绸公司的投入,又使农民有了发展“3+1”蚕桑的信心,桑园面积又呈恢复性增长。

2.处理好扶持加工企业和扶持中介组织的关系,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问题。

近年陇南着力改变重基地、轻龙头;重生产、轻流通的现状,把重点放在扶持龙头企业上,兴建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但受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制约,发展步子不够快,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流动资金紧张,运转困难,规模难以扩大,一些好的后续深加工项目往往是纸上谈兵。徽县万吨玉米淀粉厂正常生产可年消化全县1/3的玉米商品量,但每月仅流动资金需200万元,现在因资金短缺已停产一年,县上今年提出要扩建到2万吨规模,但未确定资金来源,仍是无米之炊。相反,民营加工企业,如雅龙、绿源公司的兴起,更多的是靠市场运作甚至民间投资,农村专业协会、贩运大户、农民经纪人不靠政府投资而蓬勃兴起。伏镇在畜牧产业开发中,兴建了良种仔猪繁育协会、饲料推广协会、技术服务协会、生猪贩运协会、防疫检疫协会5个专业协会,依靠协会促进生产,依靠经纪人农民自主发展。全镇畜牧业在市场波动中稳定发展,去年畜牧总产值达2400万元,人均牧业纯收入达420元。中介组织带动了农民小群体、大规模的生产,贩运大户和专业协会将农产品直接销往市场或与公司签订合同,有效地连接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也成了真正意义上小规模大群体的销售龙头。所以应在大力发展民营龙头加工企业的同时,还应重视销售龙头的建立,将兴办农产品专业市场,扶持中介组织与兴办加工企业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边围绕农业兴办加工业,一边搞活农产品流通,依靠农民经纪人、农村贩运组织、农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新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法人实体,共同创市场、创品牌、增效益,不断扩大特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空间,吸引外资外商来陇南投资开发,加快全区农业开放开发步伐。

3.处理好科技试验示范与推广普及的关系,解决产业开发中的技术支撑问题,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按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在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上,发展重点应放在科技开发与市场销售这两个大头上,也就是现代经营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模式,而科学技术是发展的本源和支撑,没有科技含量的产业或科技不领先的产业不会产生较强的竞争力,生产力发展水平最终要受到限制。

陇南农业科技的引进、试验、示范一直没有停步,尤其蔬菜产业在品种更新、种植模式、设施配置等方面走在其他产业前列。伏镇国家级高新农业示范园中,充分展现了这一科技优势。但从全区来看,较先进的实用技术和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大都在点上,大规模的推广普及十分缓慢,技术服务很不到位,新科技成果很难在面上得以体现。

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必须在科技推广普及上有所突破,需要进行科技体制创新。近年陇南实行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两放活”政策,部分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搞技术服务或兴办示范基地,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科技开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全面推进实用技术及高新技术的推广普及,还要继续加大力度,学习推广徽县“三包一挂钩”(包项目,包面积,包效益,与工资挂钩)的方式加大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人员兴办科技开发实体,或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催生一批科技富翁或科技大老板,形成一批新型农业“知本家”,使科技人员发挥支撑产业开发的关键作用,真正有成就、有地位、有钱花。

4.处理好行政推动与服务带动的关系,解决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好政府与产业、政府与群众生产的关系一直是不断探索的问题,虽说政府在产业发展和帮助农民增收上出了不少力,也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其教训也不少。在调研中了解到,凡是产业开发搞得较好的地方,政府的职能及时得到转变,服务职能发挥得好,干群关系也非常融洽。伏镇今年实施农业十项工程中,除明确建产业基地目标外,还组建农业综合开发服务部,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和市场信息,很受农民欢迎。柳林镇成立产业开发部,下设畜牧和中药材两个开发公司,直接兴办示范服务实体,镇干部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依托产业实体,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共创市场。在职能转换中,政府应改变行政命令的简单粗暴方式,分清行政推动与服务带动的界限,即在宏观调控和宏观指导上强化行政职能,运用行政推动的办法,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组织新项目的考察引进,做好无公害生产的规范引导等,在生产环节,以服务促产业发展,更细致更贴近地解决群众生产和销售中的实际问题,为农民传递市场信息,宣传农村政策,解决矛盾纠纷,帮助农民开拓市场等,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同时,尊重农民生产自主权,在微观领域上放开,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腾出更多精力抓大事,抓协调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客商进得来,产品出得去。

(原载于2003年《陇南经济》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