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壮大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对策

壮大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对策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其次,要大力发展湖北省县域第三产业,使湖北县域的三次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以适应现代化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从而使湖北社会经济得到更协调地发展。最后,针对目前湖北省县域城镇建设滞后的现状,应该加快城镇建设,努力提高湖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
壮大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对策_湖北发展研究报告

三、壮大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对策

湖北县域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不仅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而且在很多指标上落后于中部其他省份。这其中既有自然、历史方面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由于现实的因素,如思想意识、政策环境等,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壮大湖北县域经济,不能采取单一的发展思路,而必须要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眼光,要立足于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总揽县域经济发展全局,实施整体发展的战略,以全面提高县域经济质量、环境质量、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实现湖北县域的全面和谐。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理念

劳动者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因素,人的观念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湖北省县域经济之所以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思想观念与沿海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因而要壮大湖北省县域经济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为此,湖北省各县(市)要在六个方面取得突破:(1)要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2)要破除囿于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旧观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天下先;(3)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旧观念,树立运用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经济的新观念;(4)要破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旧观念,树立依法行政,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信守承诺的新观念;(5)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市场观念;(6)要树立人力资源越丰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吸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观念,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渴望,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创造唯才是举和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突出县域特色,培育和发展县域主导产业

从县域内部看,任何一个地方都同时具备比较优势和劣势;从县域外部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同时存在的。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竞争优势获得的关键在于对其自身优势的认识和把握。从目前来看,湖北省县域内的区域块状特色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技术创新能力较差,高新技术产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对薄弱。因此湖北县域要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抓住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调整和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发展既符合县情又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培植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迅速扩大县域经济的总量规模。首先,要发现优势,找准特色。总体上看,在湖北省县域经济中,农业资源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各县(市、区)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也不同。有的县域矿产资源储量较大,有的县域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的县域劳动力资源丰富,有的县域交通便利,因此各县(市、区)必须依据各自的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其次,抓住优势,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形成一县一业、一乡(镇)一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最后,及时开发,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形成比较优势,即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充分发挥第一、二、三产业和产业内部的联动、互动作用和协同效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内生能力,推动县域经济从一般水平的数量扩张向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整体升级转变,增强湖北县域乃至全省经济的竞争力。

(三)进一步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加快县域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

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实践表明,凡是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工业化和城镇化也走在前面。

首先,针对湖北省县域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应该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努力提升工业化水平,使工业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规模经济效益、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提高县域的综合经济实力创造条件。一是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好适应市场需求和发挥比较经济优势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依据有效投资序列的原则,优先发展后向关联效应大的产业部门,以此为核心,协调主导产业与其他非主导产业的关系,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二是提高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联度,依托农业发展县域工业。鉴于湖北省大部分县(市、区)都是农业县,发展县域工业,应坚持工业围绕农业办,农业瞄着工业干,以农副产品精加工、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培育龙头企业,实行工农链接,充分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各种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支农工业,优先发展食品工业,尤其是绿色食品工业,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三是要加快体制创新,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来推进县域工业化。因此,要创造一个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包括拆除一切有碍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藩篱,开放一切制约民间资本难以进入的投资领域,办好一切有利县域经济发展的社会事务等等。四是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加快县域企业技术进步,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以推进县域工业化。

其次,要大力发展湖北省县域第三产业,使湖北县域的三次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以适应现代化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从而使湖北社会经济得到更协调地发展。目前,湖北县域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且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水平,但离湖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还较远。因此,应该在继续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传统行业的同时,以科技为主导,以知识为基础,加快发展新兴行业,逐步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综合配套、相互促进的第三产业体系。

最后,针对目前湖北省县域城镇建设滞后的现状,应该加快城镇建设,努力提高湖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湖北各县(市、区)要继续抓好县城和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对城镇具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土地、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资源要素实施资本化运作。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集中计划、建设等部门用于小城镇建设的各项资金,加强县级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县域产业聚集度。要努力消除不利于县域城镇化进程的体制及政策性障碍,比如土地政策、户籍制度等。

(四)继续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目前,湖北省县域农业中仍有部分农产品的品质不高,价值含量偏低,还时而出现部分农产品相对过剩。这既影响了农产品的价值实现,又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要继续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作为核心,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现代农业作为基本目标,坚持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必须继续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各县(市、区)要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优势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蔬菜、花卉、瓜果、畜禽、水产品生产,同时要努力进行各种农产品内部结构的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重点要抓好已列入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4个重点产业带建设以及省域6大优势产品产业带和10大地方特色产品的开发建设(6大优势产品产业带是:两江流域双低油菜产业带;江汉平原以中国香稻为主的优质米产业带;江汉平原腹地水产水禽养殖带;优质三元猪产业带;长江柑橘带;以武汉为中心,向沪蓉、京珠沿线扩展的商品蔬菜产业带。10大特色产品是:魔芋、芝麻、黄姜、蚕茧、板栗、蜂产品、食用菌、禽蛋、茶叶、中药材)。

针对目前湖北省农业产业化水平还较低的现状,尤其是在农产品开发、保鲜、储运、加工和深加工方面的产业还远远未能跟上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湖北省各县(市、区)要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做好加工增值文章,积极扶植一批深加工型和冷藏冷冻型、销售运输型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拉长产业链条,将比较优势提升为竞争优势,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主导产品开发,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要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同时,要鼓励农产品加工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五)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

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针对当前湖北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湖北各县(市、区)要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准入范围,降低民间资本投资的门槛,减少和简化行政审批,建立公平的投资环境。除国家法律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对民营企业放开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资的开放领域,自主选择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要加快县域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支持民营经济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租赁国有、集体企业,加速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退出;要实行特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境内外资本到县域经营;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只要民营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就要支持其发展,一切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办法都要积极探索。

(六)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推进湖北县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前,湖北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还不完善,县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对滞后。其实,在招商引资方面,一个舒适方便又安全的人居环境同样能吸引、留住各方人才,集聚外来资金。因此,在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快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推进湖北县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这对招商引资,对经济建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是要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投入力度,重点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基本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服务等涉及基本人权的公共产品,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如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网络等)以及区域性公共产品(如河流治理、病虫害防治)的需求。二是要大量地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以多种筹资渠道和提供形式缓解农村公共产品发展资金的不足。这是解决我国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途径,以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三是要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使用与管理的监督,提高农村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

(七)推进县域金融创新,充分发挥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推进湖北省县域金融创新,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县域金融结构,构建一个分层服务、互相补充、适当竞争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即对当前国有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民间金融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以充分发挥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使县域金融真正变成地方经济的核心。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机构要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和调整经营策略,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找准追求利润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增加对县域工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的信贷扶持。积极推进农业政策性银行转型,强化其政策性银行职能,尽快改变目前业务单一的局面,形成一个完善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性金融需求。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农村信用社服务功能,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和层次。尽快完成邮政储蓄银行的组建,把它建设成为一个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服务的银行。进一步规范县域民间金融,对符合条件的应该鼓励建立乡村银行,以满足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多元的金融需求。

(八)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和经营意识,优化县域经济环境

从县域经济的竞争基础来看,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吸引力。我国入世后,县域经济已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区域间争夺资源、争夺市场、争夺效益的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在竞争中把握机遇,通过自身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成为关键因素。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因此,要大力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平台。第一,要及时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经营县域”转变,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做到决策透明、公正,并把政府的服务建立在科学规范的管理之上,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第二,采取积极的政策和优惠措施,并不折不扣地执行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以营造开放、开明的政策环境,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扩大民间投资规模。第三,应着力建设好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国内外相衔接的大市场体系,为市场正常运转提供各种服务,积极制定各种规范市场主体和各种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或退出机制,建立保护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规则,并运用科学合理的监控手段加强对市场的管理。第四,大力营造“重信守诺”的诚信环境,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第五,做好各种宣传服务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对本地企业、产品、资源、政策等做好大力的宣传传播工作,扩大企业影响,提升产品知名度,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努力为县域经济建设服务。第六,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经济发展无尽头,创优环境无止境,如何在国家政策和发展的大环境中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只有上下齐心,协调发展,才能使湖北省县域经济充满生机活力,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课题负责人:张秀生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执笔人:张秀生 王军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