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思想状况及对策分析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思想状况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如何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全县面积1814平方公里,辖10镇12乡,1020个行政村,总人口1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3万人。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1170710万元。在城镇化被中央着重关注、各大媒体频繁报道、城镇居民所熟知的情况下,城镇化转移的主体,中国上亿的农民们对于这一概念并无更多的接触。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思想状况及对策分析&;;_中国千村农民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009-2010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思想状况及对策分析
——基于河南省滑县瓦岗寨乡前刘庄村、西屯村的调查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思想状况及对策分析(1)
——基于河南省滑县瓦岗寨乡前刘庄村、西屯村的调查

黄 灿(2)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滑县瓦岗寨乡两个行政村的实地调查,分析归纳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思想状况,即转移愿望强烈,但富裕程度不足,不敢转移;对城镇化了解不足,转移目标偏向大城市,转移较盲目;转移目的集中,为了子女教育和发展;已外出务工者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其向城镇化转移还较为困难。对如何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 城镇化 思想状况 对策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7.5%提高到2015年的51.5%,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在全球史无前例的、如此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中,长期以来,我们国家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都十分重视城市化载体——城市的研究和建设,而对于城市化的主体——农民的思想状况却研究不够,正如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陈锡文2010年2月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所说的“在城市化过程中,比较重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建设的美化,但是没有真正为农民转为市民提供更多机会”。为了探讨这个问题,今年7月份,我们对河南省滑县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调查地基本情况

河南位于中国中部,是一个有一亿人口的大省,城镇化比率只有37.7%,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缩影。河南省滑县是一个有125万人的农业大县,在河南城镇化方面极具代表性。为使调查数据更具有代表性,本次调查选定了滑县,并对其瓦岗寨乡西屯、前刘庄两个村进行了实地调查。

滑县地处河南省东北部,隶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市。全县面积1814平方公里,辖10镇12乡,1020个行政村,总人口1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3万人。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1170710万元。

瓦岗寨乡位于滑县东南35公里处,交通便利,全乡总面积55.6平方公里。全乡共辖29个行政村,9721户,现有人口总量38138人,其中农业人口36476人。2009年全乡财政收入2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瓦岗寨乡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之乡,属河南省扶贫开发重点乡。

西屯村现有户籍人口150户,共640人。2009年本村人均纯收入3300元,在全乡属于中等水平,在全县属于下等水平。村内经济富裕家庭主要从事个体工商业,外出打工集中于建筑业和制造业。

前刘庄村现有户籍人口50户,共256人。2009年村人均纯收入为2000元,在全乡属于中下等水平,全县属于下等水平。本村外出打工者集中于江苏、广东两省等地区,就业范畴集中于制造业。村内经济富裕家庭主要从事个体工商和外出打工。

二、农民的思想状况

经过对两个村200户的实际调查和统计分析,农民在城镇化方面的思想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转移愿望强烈,但富裕程度不足,不敢转移

调查中发现,农民对于进行城镇化转移的愿望强烈。在访谈中,当被问及是否想要到城镇居住生活时,多数村民当即回答“当然了,谁不想去城里过好日子”。据数据显示,在被调查到的200户居民中,有78%的农民有转移到城镇居住生活的愿望,同时,仅有15%的居民表示不愿意到城镇居住生活,7%的居民没有考虑好。这表明农民普遍转移愿望强烈,对于在城镇居住生活十分憧憬。

然而实际境况并非为农民所愿,除去在外打工的人以外,多数村民依然安守本分留在农村,以种田务农为生,没有将城镇化转移的愿望付诸实际行动。据被调查者所述,之所以仍未转移到城镇的原因在于条件不足。为此,笔者对其未能前往城镇居住生活的原因进行了询问调查。调查数据表明,46%的村民由于欠缺必要的入城资金,也有部分因无力解决住房、教育问题而暂时留居在农村。没有去城镇生活居住的原因中,“没有钱”、“没有房子住”、“子女上学贵”三个因素皆因财富不够,合计共79.5%,由此可见,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仍然是推进城镇化的首要因素。而在人类幸福指数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的“人际关系不好处理”、“环境污染”、“难舍亲情”、“生活不习惯”等问题,广大农民却基本上无所顾忌,说明在城镇化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同时,中国农民是非常朴实无华、易于满足的。

(二)对城镇化了解不足,转移目标偏向大城市,转移较盲目

在调查的两个村庄200户人中,对于城镇化知道的仅占39%,而这其中大部分人也仅仅表示听说过,了解程度仅为城镇化是由农村转移到城镇居住生活而已。多数村民并不知道城镇化的确切含义以及相关的政策。在城镇化被中央着重关注、各大媒体频繁报道、城镇居民所熟知的情况下,城镇化转移的主体,中国上亿的农民们对于这一概念并无更多的接触。对于城镇化建设,多数农民表示较为陌生。

尽管了解尚欠充足,农民对向大中城市转移充满憧憬。59%的农户表示在有可能的条件下会选择转移到大中城市居住生活。无论是打工者回乡所描述,还是各种影视作品中所显示出的有关大中城市的信息,都对农民的思想造成了冲击,使大部分农民对于生活在大中城市充满了向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十三亿人口大国来说,城市化的主体应该是中小城镇,而多数农民却选择了大中城市,一方面说明对大中城市了解不够,同时说明农民转移城镇具有盲目性。在了解不足的情况下,一味盲目地追求转移到大城市,无论对于转移城市还是转移农民自身都是不够科学和有效率的。

(三)转移目的集中,为了子女教育和发展

调查发现,广大农民转移到城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子女上学、就业,将来可以成才,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改变全家的命运。调查数据显示,79%的农户表示自己想要转移到城镇的目的是为了子女的教育与在城市的发展,而为了自己更高质量的生活仅占15%,远少于前者。这些数据表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望子成龙在城镇化方面也有充分体现。

这不仅表达了农民的愿望,更体现了现今农村教育程度落后,农村就业情况不乐观以及收入偏低的现状。尽管国家近年来相继推出了取消农村义务教育收费、增加农村教育投入等惠民政策,但依然没有彻底解决农村教育设施落后、经费不足、师资缺乏、高中紧缺和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适龄儿童辍学,农村的教育问题及就业问题依然严峻。

(四)已外出务工者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其向城镇化转移还较为困难

在前刘庄村与西屯村的调查中,我们得知已有386位农民到城镇务工,他们多数拥有较为稳定的职业和安定的生活。在这个群体中,有达到61%的转移者从事制造业相关工作,另有16.5%从事建筑业的工作,再加上在餐饮业和打杂无固定职业者,基本靠体力劳动获得收入者占到84%。相反,从事教育、文化、金融、管理、技术等靠智力获得收入的转移者较少。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转移者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多数仅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之后就开始来到城市参加工作。他们只能靠自己的体力在第二产业与较低层次的第三产业一般岗位工作,这些工作较辛苦,且薪酬较低,其所得收入除了在当地生活消费之外,剩余的难以在城市安家立业,因此,多数外出打工者选择了务工几年回农村结婚育子务农,少数务工时间较长、收入较多者选择回县城或镇上安家就业。

三、对策研究

(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从目前情况看,制约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的原因主要是农民富裕程度不够,许多农民想转为市民,但是承担不起进城的投资,因此只能望“城”兴叹。当前,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快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如给农民种粮补贴、种子补贴,实行农村医保、低保和养老保险,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等,但是,由于城乡差别较大,农民收入的增加对促进其向城镇转移仍然是杯水车薪,作用甚微。因此,中央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农村改革步伐,进一步放宽农村发展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更快提高农民收入,为加快城镇化步伐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快中小城市发展步伐,为农民进城搭建载体

中央要从规划、政策、资金等方面重点支持中小城市发展。在规划上要支持中小城市扩大规模,限制大城市过度发展。在政策上要从土地、税收、产业转移、就业、就医、教育、住房、户籍落地等方面制定鼓励中小城市发展的优惠政策,让中小城市能够快速发展。在资金上要从财政、金融、民间投资政策等方面向中小城市倾斜,使中小城市在快速扩张中能够得到资金支撑。

中小城市也要抓住中国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有利时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增强自身吸引进城农民的能力。

(三)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

城乡差别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口素质上的差别。如果不缩小或消除这一差别,农民即使转移到城镇仍然也是弱势群体,不仅难以在城市安居乐业,而且还可能给城市带来更大的问题。因此,原教育部长周济在《2020中国教育发展纲要》起草工作动员会上强调:“今后五年,我们要确定以下‘三大战略重点’,也就是说,第一发展基础教育,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紧密结合”。加快城市化发展,必须办好农村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完善农村就业技能培训体系,真正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提高广大农民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化农民为市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对城镇化的宣传,增进农民对城镇化了解

针对农民对城镇化了解不足,转移较为盲目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尽快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科学规划,组织编写相关资料,运用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城镇化相关政策、知识的宣传,让广大农民充分了解城镇化,激发向城镇转移的热情,科学选择向城镇转移的地域、时间和方法。防止我国在大规模城镇化过程中走弯路、受影响,确保我国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3月。

2.陈锡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的发言,2010年2月1日。

3.周济:《2020中国教育发展纲要》,2008年12月。

【注释】

(1)本文已发表于《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期。

(2)黄灿,女,1989年生,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银行与国际金融本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