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78—199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2%上升到30.40%,年均增长0.62个百分点,是前29年我国城镇化速度的2.5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时期。“城镇化”被官方首次采用确认是在13年前。《建议》第七章首次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并称“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强调“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十八大报告中多次提到“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_时事热点问题聚焦

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一般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以严格的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市化”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近30年)

在这一阶段,我国经历了“跃进”式国民经济建设所导致的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虚假城镇化”、因调整经济而出现的“逆城市化”以及“文革”开始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停滞徘徊阶段。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城镇全面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全国2 000万上山下乡知青和下放干部返城就业,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加;城乡集贸市场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城市暂住人口;乡镇企业雨后春笋般的成长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拨专款用于城市住房补贴,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引向深入,城市化的主导思想转向了以发展新城市为主,特别是沿海地区出现了以大量新兴小城镇组成的“工业化地区”。根据小城镇的发展,国家将设镇标准定为非农业人口2 000人;设市标准由原来的10万人降低为6万人。同时,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城办第三产业,这些措施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1978-1992年,虽然全国总人口从97 542万人增加到117 171万人,但由于城市人口增速更快,城镇化水平总体上提高了8.5%。城镇化数量也呈增加态势,14年间城市总数增加了301座,年均新设市23座。[2]

(三)大城市快速扩张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1993年至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使我国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以来,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空前活跃,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起步的开发区建设成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之一。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全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到一个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快速扩张时期。首先是空间布局通过“摊大饼式”扩张不断膨胀,城市触角迅速深入到农村。其次是大中城市兴起开发区建设热潮,各地忙于圈地建园。城市数量由1992年517个增加到1998年的668个,建制镇由1992年的约1.2万个增加到1998年的1.8万个。1978—199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2%上升到30.40%,年均增长0.62个百分点,是前29年我国城镇化速度的2.5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时期。

二、党和政府文件有关城镇化的表述

(一)中央文件有关城镇化的表述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发展小城镇和推进城镇化建设不断被提升到战略高度。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小城镇,建设新的小城镇”。

“城镇化”被官方首次采用确认是在13年前。2000年10月11日,在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建议》第七章首次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并称“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强调“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指出“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城镇化,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注意发展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发挥小城市对小城镇的带动作用。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这份建议里专门用500多字阐述“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对该建议进行说明时要求,“中国的城镇化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001年8月,一份专门针对“十五”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专项规划全文对外刊发。对于城镇化制定了5大政策措施,包括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要求各地可根据当地需要及综合承受能力,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调整城市户口迁移政策。

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三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要“统筹城乡发展”。再次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

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召开。十八大报告中多次提到“城镇化”。其中,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二)《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城镇化的表述

197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工业建设中,要贯彻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方针”。“新建项目尽可能不要挤在大城市,要多建设中、小城镇”。

1993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小城镇建设”,要“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完善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仍然强调“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成就

一是城镇化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1978-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由17.9%提高到45.7%,年均提高近0.93个百分点,不仅快于改革开放前的速度,也快于同期世界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约0.39个百分点的速度。我国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城镇化平均水平的差距,也由1978年的20.5个百分点,缩小到4.3个百分点左右[3]

二是城市数量大幅增加,并初步形成若干规模较大、联系较紧密、功能互补性较强的城市群。

三是城镇建设成效明显,城市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住房条件改善,城市交通、供水、供热、供气、供电、绿化、环境卫生、电信等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扩大了城镇人口容量,提高了城镇现代化水平。

四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一定进展,城镇化成果越来越多地惠及广大农民。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改革、完善了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提高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框架。一些地方破除了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在推动城乡现代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受惠于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实施的相关政策和进行的相关改革,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受益良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