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禁毒工作的对策分析

我国禁毒工作的对策分析

时间:2022-05-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我国毒品泛滥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某区在50天严打过程中抓获40名刑事惯犯,其中36名有吸毒史。加强对毒品犯罪的打击,是大多数国家的共识。这样,使当地海洛因的年产量减少了30吨,流入我国境内的毒品也大幅减少。目前,我国的毒品非法使用者逐渐增多,已成为各类毒品犯罪的一大动因。在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有80%是青少年,吸毒人员的低龄化发展正日益危及社会进步。

二、我国禁毒工作的对策分析

为遏制毒患蔓延,我党及各级政府均不断加大打击查禁及宣传教育力度,与此同时不断完善禁毒法规,加强禁毒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建设,全国各省(区、市)也相继出台各项禁毒具体规定,明确提出“三禁并举(禁吸、禁种、禁贩),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的禁毒方针,并经各方努力,已取得可喜成绩。例如云南省,仅从1990年至1999年的10年间,共查破贩毒案件55 156起,缴获鸦片和海洛因等毒品41.92吨,抓获贩毒分子76 314名,累计缴获的海洛因占全国缴获总量的80%左右,鸦片占60%~70%左右。然而,禁毒斗争毕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重视查缉个案的同时,更应加强禁毒工作的系统研究和长远规划,变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切实做到堵源截流、标本兼治。笔者认为,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抓住机遇,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是禁毒堵源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毒品泛滥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其中,中西部大部分省(区、市)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较为严重,而自然环境的劣势与人口素质的劣势相结合,导致该地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为尽早“脱贫致富”,一部分人在暴利的诱惑下铤而走险,加入毒品犯罪的行列。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东乡县历来缺水严重,随着近几年沙漠化的进一步加重,该县22万人的基本生活用水已不能自给,须到28公里外的地方取水,生存环境每况愈下,于是该县外出贩毒的人逐年增加。又如,云南省巍山县的永平村因人均占有耕地少,靠种田致富比较困难,部分人又不满足于温饱,便抱着“坐牢一阵子,享受一辈子”、“杀了我一个,幸福几代人”的畸形观念涌入贩毒行列。可见,大力加强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是堵源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较好,千禧之年,又吹响了开发中西部地区的号角,作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国家重点扶持、政策倾斜的同时,该地区应把握历史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资源配置,因地制宜,促进特色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营造良好的投资开发环境,使人民安居乐业,这样,人们自然会加倍珍惜幸福的生活和宝贵的生命,能自觉远离毒品。

(2)严格执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增加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加大打击毒品犯罪力度,是巩固禁毒成果的重要保证。目前,毒品引起的社会犯罪不断增加,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吸毒者以贩养吸,以偷、抢、卖淫养吸的现象相当普遍。在我国某城市调查180名吸毒者中,只有2人没有偷摸行为。某区在50天严打过程中抓获40名刑事惯犯,其中36名有吸毒史。随着社会人口流动愈加频繁,加之毒品犯罪手段愈发隐蔽,无形中增加了治安管理的难度,导致破案率相对较低,也严重影响法律威慑力的发挥。所以,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能适应新形势的、高素质的禁毒专业队伍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坚定走科技强警之路、在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禁毒工作的科技含量,不断改善查缉装备,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环境。

加强对毒品犯罪的打击,是大多数国家的共识。联合国1961年麻醉品专门会议提出了要对毒品犯罪采取刑罚控制的基本措施,各国纷纷在立法中加强了惩治力度。我国现行刑法对毒品犯罪的罪名设置及刑罚制裁等内容规定得比较全面,与原来的单行法规相比,拓宽了财产罚的适用面,强调从经济上制裁罪犯,从而彻底击垮毒贩的资本积累。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层层落实,严格执法,从而增强全社会与毒品犯罪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

(3)加强国际间的禁毒合作,全面惩治与防范国际贩毒活动。近年来,国际社会逐渐突破重重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意识不同的障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禁毒合作,使国际禁毒活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我国的地理环境来看,由于西南、西北地区邻近毒源,有长达几千公里的边境线,在多个地段没有天然屏障,地形复杂,贩毒者便于绕开关卡,加上边贸活跃、边民往来频繁,使贩毒集团有机可乘;而东南沿海地区则因其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商贸繁荣,社会人口流动量大,境外的冰毒、LSD等毒品及加工技术不断流入境内……这说明:禁毒必须要走国际合作的道路。

在这方面,云南西双版纳州的“勐海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所谓“勐海模式”,就是指替代种植,即通过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解决种毒边民的吃饭问题和发展问题,从而达到根除毒源的目的。中国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打洛镇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勐拉镇山水相连,由于历史的原因,紧邻毒品产地“金三角”的勐拉镇多年来以种植罂粟、贩卖毒品为生,中国边民也因此受到毒品的侵蚀,打洛镇成了贩卖毒品的主要通道,中缅边民深受其害。1990年,中缅揭开联合禁毒的序幕;至1995年,勐拉镇铲除罂粟地1.65万亩,销毁毒品10 000多千克,捣毁了数十家海洛因加工厂。为解决长期以来以种毒为生的缅甸边民的吃饭问题,在中缅地方政府的努力与协作下,由中方派出科技人员,拨出专项资金,帮助勐拉人民进行农田改良,培育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明显改善了罂粟大户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防止他们重操旧业。这样,使当地海洛因的年产量减少了30吨,流入我国境内的毒品也大幅减少。

(4)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工作,有效遏制毒品消费市场的发展与壮大。目前,我国的毒品非法使用者逐渐增多,已成为各类毒品犯罪的一大动因。毒品消费量的增加,必然会促进生产的增加或销售旺盛;反之,消费量小,必定会导致生产减少或销售疲软。在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有80%是青少年,吸毒人员的低龄化发展正日益危及社会进步。由于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青少年缺乏判断力,凭冲动和好奇行事,极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而走上邪路,所以,如何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家庭和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缺损家庭数量的增加,学校素质教育的减少,社区文化活动的匮乏,许多青少年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毒品有机可乘,他们极易沦为毒犯侵蚀、掠夺的对象。因此,关心青少年成长,应从家庭、学校、社区的每一个环节入手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深刻认识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毒品消费市场的扩张,堵住制毒、贩毒者的掠财之道。

总之,禁毒斗争有其艰巨性和渐进性,只有坚决铲除毒患,才能还我们一个清新的世界。

(原载《久安之路》2000年第9期)

【注释】

[1]戴琳,法学硕士,云南大学法学院讲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