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即在与环境的统一

即在与环境的统一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而言之,凡是与生命环境相联系的对应体——生命,便是本文所指称的“即在”。由此可见,即在是与生命环境相对应的概念。生命是即在与环境的统一体。(二)即在与环境的依应关系即在与环境相依相应,作为与环境相对应的“即在”,各种生命都有自己所必需的相应环境,脱离开自己适宜的环境,生命就将遭遇难以为继的危险。(三)生命是即在与环境的有机结合生命无限神奇,然而如果没有环境的支撑,任何生命都将复归为无机状态。
即在与环境的统一_生命文化要义

“即”是个古体字,甲骨文取其面对食器而坐的人形,以之会意为走近去吃东西,《说文解字》有“即,就食也”。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五·皂部》有“即食也……即,就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即食也,即,当做节。周易所谓节饮食也。节食者,检制之使不过。故凡止于是之谓之即。”在古人的这些用法中,“即,就也”与“凡止于是之谓之即”乃“即”字的基本含义。即使在今天,人们仍然广泛地运用其基本义,如即刻、即日、一拍即合、一触即发等。这里以“即”与“在”合用,取“即”字的“就也”及“止于是之谓之即”等义,是现代白话文的“恰好就”之意,“即”与“在”两者合并理解乃“即时之在”“恰好就在”,特别指人们出于研究问题的需要而适所涉及的生命。

(一)对即在的一般理解

在生命运动过程中,即时表现的生命与生命所赖之存在的环境是一个有机的体系。普天之下,古往今来,已经表现过的生命无计其数,我们关于生命环境的讨论指涉到某谁,某谁便是“即在”。如果指涉到38亿年前的RNA分子,那么38亿年前的RNA分子便是“即在”;如果指涉到30亿年前的第一只细菌,那么30亿年前的第一只细菌便是“即在”;如果指涉到20亿年前的真核生物,那么20亿年前的真核生物便是“即在”;如果指涉到6亿年前的扁形动物,那么6亿年前的扁形动物便是“即在”;如果指涉到5亿年前的脊椎动物,那么5亿年前的脊椎动物便是“即在”;如果指涉到3000万年前的森林古猿,那么3000万年前的森林古猿便是“即在”……。总而言之,凡是与生命环境相联系的对应体——生命,便是本文所指称的“即在”。由此可见,即在是与生命环境相对应的概念。

生命是即在与环境的统一体。如果说生命的自然属性就在于它的生物性,那么任何生物性都必须以适其所当的环境为其支撑。尽管每一种生命都是适应环境的产物,任何生命对其环境都有相应的适应范畴和区间,然而在严格意义上,任何生命对环境的要求都是极端的、苛刻的,超出其所适应的环境范围,生命便难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物性,“恰好就在”的“即在”便难以继续存在。如果把今天所有的生命放在30亿年前,那么这些生命将会面临灭顶之灾,因为那时的地球基本没有氧气,对于需氧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没有氧气岂不真的是灭顶之灾!反之,如果把30亿年前的生命放在今天的自然环境,那么它们同样会面临灭顶之灾,因为30亿年前的生命都是厌氧生物,氧气对于它们无异于最致命的杀手。

(二)即在与环境的依应关系

即在与环境相依相应,作为与环境相对应的“即在”,各种生命都有自己所必需的相应环境,脱离开自己适宜的环境,生命就将遭遇难以为继的危险。垂杨柳喜潮湿,如果将其栽种于万仞悬崖之巅,它必将因环境不适应而亡;北极熊喜寒冷,如果将其放养于热带丛林,它肯定因无法适应环境而毙命;狮与虎威震四方,如果自然环境中没有可供捕获的食物,它必定因饥饿而走向灭亡;鹰与隼称雄天空,如果将其笼养繁殖,它的远房后代将逐步失去称雄的生物特性……。

自有生命以来,各种各样的生命因适应环境而生、而兴,不计其数的生命因不适应环境而灭、而亡。2010年7月6日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栏目报道,“台南县95%的草虾因天气多变死亡”,这便是环境影响生命的典型案例。曾经统治地球数千万年的庞然大物恐龙,其祖先或许是体型纤小的槽齿类爬行动物,是环境为它们的进化发育提供了优渥的条件,同样也是环境使它们终归陨灭。在恐龙兴盛时期完全不起眼的小动物莫根兽,乘爬行动物垄断生存环境的巨大压力下努力适应环境,最终在恐龙等爬行动物大灭绝之后顽强崛起而进化成为主宰地球的哺乳动物,地球生命的这一巨大变迁归根结底仍然是环境的作用。纵观数十亿年生命演化的历史,没有哪一种生命不是自身与环境相结合、相适应的产物,即使如深海火山口高温环境中的生态系统、沙漠绝地中能经受寒冷、真空、干旱和辐射考验并因此而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Deinococcusperaridilitoris球菌”,超高温、超低温或强酸、强碱条件下的微生物,极度干旱沙漠环境中的仙人掌……,也不过是生命与环境绝佳结合的灵物。

(三)生命是即在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生命无限神奇,然而如果没有环境的支撑,任何生命都将复归为无机状态。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鸟儿,神奇么?神奇!但如果将其置于地球之外其他任何星球的天空,它必定顷刻之间丧失生命;草原上奋力奔驰的骏马,神奇么?当然神奇!但如果将其置于月球上的荒原,它必然刹那之间命丧尘埃。万物之灵的人类,数百万年前乃是森林中的古猿,数千万年前不过是纤小的哺乳动物,是什么力量使其在众多的哺乳类动物中脱颖而出,演化成最高级的智慧生物呢?我想除去其自身的进化机制外,便是环境的力量。如果没有3000万年前东非大裂谷的地理变迁,就不会出现人猿共祖的分离,果真如此则或许地球上便不会有今天的人类;如果不是因为环境所迫,使猿人们不得不直立行走,就不会有后来手的解放和脑的进化,果真如此则肯定不可能有今天的人类;如果没有自然界中火的诱惑,就不会有摩擦生火、钻木取火等对征服自然力的尝试,更不会有后来内燃机械火箭卫星等基于火的社会实践,果真如此则同样不可能进化出今天的人类……。

如果说生命无限神奇,那么人乃万灵之长,高居于自有生命以来最至高无上的尊显地位,简直就是生命大家园中独一无二的奇葩异卉。然而人类虽然如此尊显神圣,但同样不过是环境的臣民,且不说人类原本源于环境的镕冶造就,因为如果没有特定环境的锻造便不可能有人类,只说在人类自以为已经十分尊显的情况下,仍然不得不屈服于环境的制约。科学研究无不表明,如果血液中没有氧气,脑细胞将立即停止活动,缺氧持续2~3分钟,将发生脑细胞不可逆性损害;人如果什么也不吃而只饮水,据说法国人曾创造过这方面的世界纪录而存活了75天,但如果人完全不饮水,则很难熬过7天;人如果不能从环境中不断摄取微量元素,其身体将不能正常发育;甚至如果没有细菌、病毒对人体的刺激,人体便无从产生抵抗疾病的免疫力。

以上分析说明,任何生命——无论动物、植物、微生物,无论尊卑、贵贱与平常——都是生命体自身与环境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不仅仅是没有生命体自身便没有生命,其实如果没有相应的环境也同样不可能有生命。更进一步说,仅有健壮的生命体以及相对良好的生存环境,但如果缺乏生命体与环境之间和谐融洽的良好适应与有机结合,同样也不可能有生命的正常存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曾在《第1时间·读报》栏目报道,某市南湖“放生鱼”因无法适应环境而大量死亡,相信此类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绝不少见。由此从另一个角度更加证明,生命是即在与环境的统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