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统一”与“一”

“统一”与“一”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的儒家把它称为“絮矩之道”,即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把自己当做一把尺子,设身处地为他人作想,现代的社会心理学把这叫“换位思考”。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仍然在继续着,战火在孔子死亡后的一百多年即孟子出生时仍燃烧着。当儒家选择了“礼”作为统一纷乱的方法时,道家选择了“道”作为其途径。庄子的理想是一人一世界,因为他已经以天为“一”。

2.4.3 儒道为一:“统一”与“一”——对纷乱的超越

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在他的《全球通史》里有一句非常精辟的点评,他说“……混乱和变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家……”(152)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论点,我们必须先回到那个时代。孔子出生在一个没有希望的时代,到处是封建割据的混乱状态,无论是在宗教和世俗方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可以赢得国民的忠诚。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列国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的理想政治主张,那就是用复归“周礼”的办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混乱的思想、纷乱的世界得到统一,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大同。在孔子看来复礼的第一步是要给万事万物“正名”,通过正名,各偕其名,名实相统,然而这还只是表面和暂时的有序和统一;为了能使这种统一的秩序继续下去,必须进行“仁”的教育,仁就是“爱”人;爱人要如爱己,行事必须推己及人,即“己所欲施于人”——这就是所说的“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所说的“恕”,合称“忠恕之道”。后来的儒家把它称为“絮矩之道”,即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把自己当做一把尺子,设身处地为他人作想,现代的社会心理学把这叫“换位思考”。孔子虽然后来成了儒学的一代宗师,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并未采纳他的这些治国治人的主张。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仍然在继续着,战火在孔子死亡后的一百多年即孟子出生时仍燃烧着。

当儒家选择了“礼”作为统一纷乱的方法时,道家选择了“道”作为其途径。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即物极必反)的“道”理里,包含着对于儒家繁文缛节的否定,他认为当以少胜多,应当“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的“人与天一”的那个“一”里,包含着“简单”的“快乐”以及“博大”,他们的理想是要通过人的内心的修为达到天下的统一,世界的大同——说是他们的理想是不准确的,因为那其实只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他们的理想)。庄子的理想是一人一世界,因为他已经以天为“一”。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是一生游说于列国,希望救世于乱、于人心紊乱之中,给天下一个统一和太平。孟子虽然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但他在孔子的仁的基础上,从人的内在本性来发展了儒家学说。他说,由于人生来有“向善”的本性,因此只要统治者遵循并发展了人的这种天性,他就能使民众归一,天下太平。因为人生来是向善的,即有“不忍”的心,只要这种不忍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就可以达到“仁”。当人的自我中心和自私逐渐减少时,人便感到“人”和“己”间不再有别,“人”和“天”之间也不再有别,人与天便融为一体,便达到了“天人合一”。这样一来孟子就把儒家的思想和道家的理想联在了一起。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里我所说的“儒道为一”不是后来中国哲学思想上对它们的兼收并蓄,而是在从它们的“争”开始就潜藏于其后面的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的人生理想。(153)从表面上看,说他们有“共同的”理想似乎是荒谬不经的,因为他们的观点那么大异其趣:儒家那么入世,孔子和孟子奔走于战火纷飞的列国间,四处碰壁也在所不辞;道家又那么出世,庄子隐居于隔世的山林间,高官俸禄也不为所动。儒家鼓吹其有为,道家大谈其无为。儒家鼓吹其政治方略,道家大谈其人生修为。儒家鼓吹其“礼”“义”,道家大谈其“道”“德”。但是仍然回到庄子的道,即从他们争论的具体的内容中解脱出来,站在庄子的那个圆心上,站在他们的运动之外,我们就可以看到在他们争论后面的共同的人生理想,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现了共同的人生理想,以不同的方式回应那个时代的纷乱,但他们的理想是一致的,那就是对于纷乱的超越,对于宁静、规则、秩序的向往,超越复杂,走向简单,走向“统一”的规则、秩序和“一”的宁静与单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