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力打造少数民族档案品牌

全力打造少数民族档案品牌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影像文化信息资源具有鲜活的历史档案价值,有些是面临濒危和亟待抢救的、稀少的地域性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影像资源,多数尚未公开出版发行,其资源建设与开发的前景十分看好。
全力打造少数民族档案品牌_民族档案研究与学科建设

云南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不同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档案的丰富性。在档案资源建设中,云南各级档案部门和民族、宗教、文化、科研、教育部门有意识地突出云南的民族文化特色,注重对反映云南各民族历史文化的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采取了一些适合本省特点并行之有效的办法,走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创新之路。

一、积极收(征)集反映云南民族民间文化的档案史料

阿昌族、布朗族、独龙族等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档案的征集工作为试点,逐步拓展到云南省25个少数民族,特别是15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档案征集工作。对于反映全省25个少数民族尤其是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民间艺术、民间传说等方面的档案进行抢救性收集和征集,将各个民族的天文地理、语言文字、饮食服饰、婚姻习俗、音乐歌舞、传统医药、手工技艺等档案征集进馆,建立云南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档案资料数据库,实现打造云南民族档案品牌的新目标。

二、民族档案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云南省近年来已抢救少数民族古籍档案3万余册,出版民族古籍档案3000余种近6000册,至2006年年底,全省收集抢救各民族口传文化遗产约25000种,省民族古籍资料库以平均每年征集入库1000余卷(册)古籍文书珍本和善本的速度发展,位居全国之首。省古籍办通过走访调查民间艺人和听众,经过历时6年的编纂(2002—2008年),成功抢救记录了包括汉族在内的云南26个民族无文字的口承文化,并陆续整理成册。这套超过1000万字的鸿篇巨著名为《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被誉为云南少数民族的“四库全书”。全书分为《神话传说卷》《民间故事卷》《史诗歌谣卷》三部六册,共收录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2.3万余种。如此完整地收录云南民族通过口耳相传的民族史诗、传说、神话等“无字文化”,在全国尚属首创,其种类和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截至2008年,云南省档案馆已保存汉、彝、傣、藏、白、纳西、拉祜、基诺、哈尼、傈僳、瑶等民族的各种载体的档案572个全宗,105万余卷册,贝叶经、棉纸经、东巴经等一大批极具保存价值、富有民族特色的档案资料被征集进馆。省馆已着手与省文化厅、文物局联合开展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接收征集工作,各州市、县级档案馆也将此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逐步推进实施。迪庆藏学研究院收集保存有《格萨尔王传》手抄本和刻本30余部,各寺院均珍藏有金汁、银汁、朱砂书写的藏文大藏经》及其他木刻、手抄典籍,还有文书档案1400余件,以“格子石碑”为最早的石碑铭文等,现已抢救藏文文书1000余种。

三、全省各地州市县的民族档案工作各具特色

大理州突出南诏大理文化与白族档案史料,近年又致力于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资料库的开发利用;楚雄州突出毕摩文化与彝族档案文献;丽江市突出东巴文化与纳西族东巴经档案,尤其是东巴艺术档案的开发利用;迪庆州突出藏文历史档案;西双版纳州突出贝叶文化与傣文贝叶经档案;红河州突出哈尼族谱牒档案;文山州突出壮族口述档案;曲靖市突出爨文化与爨碑档案;石林县突出阿诗玛文化与阿诗玛原始资料;等等,均取得相应的社会效益。

四、云南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的抢救保护已开始启动

根据2009年10月中新双方签署的《新加坡国家档案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档案局口述历史合作项目》备忘录,云南省档案局将与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合作,对云南档案工作者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口述历史方法学的培训,开展保存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口述历史计划,分享新加坡在保存少数族群和民间歌谣方面的经验,并于2010—2011年联合开展阿昌族、布朗族、独龙族、拉祜族4个云南独有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的抢救保护试点工作,通过对这4个民族的文化研究者、文化传承人、民间能工巧匠的访谈,记录与这4个民族相关的语言文化、原始宗教、祭祀文化、生产方式、技术技艺、社会习俗、节庆风俗、社会组织、文学艺术、民间传说、天文历法、民族医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饮食文化、交通工具、民族工艺等方面的口述历史档案。在条件成熟时,逐步建立以云南15个独有少数民族为重点,涵盖云南25个少数民族,充分体现民族性、时代性、群众性、文化性和富有云南特色的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体系,探索中国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抢救保护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一批抢救保护口述历史档案的人才,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持与维护,推动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和谐共存,促进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与繁荣发展,维护边疆稳定。

五、云南少数民族声像档案资源的整合利用独树一帜

云南被誉为“纪录片资源的王国”,在这片以自然和人文多样性著称的土地上,少数民族原生态影像文化丰富多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拍摄的经典“民社片”中,有9部是在云南拍摄的。从1987年至今的20多年来,云南省许多影视机构、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记录、创作、摄制、保存和积累了大量反映地方民族文化的影像信息资料,内容涉及云南各民族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婚丧习俗、宗教礼仪等各个方面,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资产。云南音像资料馆现已收藏各类型的声像档案近4000余本。云南音像出版社已先后出版700多个盒号的原声带、200多个片号的录像节目及400多个版号的CD、VCD、DVD,发行总量超过6000万盒(盘);发行有线电视节目近15万本、30万集。值得一提的是,大理地方民族文化影像资源一枝独秀,不仅有多年积淀的影像文化传统和丰富的馆藏资源,而且建立了云南首个以影像收藏为主的博物馆——云南大理国际影像博物馆。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藏有大理地方民族及旅游声像资料160余种,大理学院图书馆藏有大理地方民族及旅游声像资料110余种,大理广播、电视、新闻、文化艺术社团等单位的资料室,也藏有部分大理民族及旅游声像资料,以及自制的大理民族录音、录像、光盘资料百余种。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影像文化信息资源具有鲜活的历史档案价值,有些是面临濒危和亟待抢救的、稀少的地域性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影像资源,多数尚未公开出版发行,其资源建设与开发的前景十分看好。

六、充分挖掘优势资源,编辑出版各种民族档案编研成果

2001年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翻译整理出版了长达5000多万字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百卷千册本,被称为“旷古一绝,世纪丰碑”,政府为此投入了500万元,其规模之大堪称全国第一。2003年9月以它为基础申报的纳西东巴古籍文献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2002年又启动了史无前例的贝叶经整理出版工程,由西双版纳州政府投资800多万元,打造傣族文化的“万有文库”和“百科全书”,并于2010年4月出齐多达100集的《中国贝叶经全集》。2005年,投资1000万元的《彝族毕摩经典译注》100卷工程启动,目前已交稿70卷,审定52卷,其中前40卷已编译出版。此书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毕摩文化遗产巨著,被誉为“彝族四库全书”。《大理丛书》编委会拟将自上古以来的大理地区历史文化之精粹,分编为《金石篇》《佛经篇》《艺术篇》《方志篇》《建筑篇》《考古文物篇》《本主篇》《族谱篇》《史籍篇》《民俗篇》十大专辑约100册,大理州档案馆参与编辑出版了《金石篇》《族谱篇》等,这是一项整理大理地方文献的系统工程,被誉为“白族的永乐大典”。迪庆州藏学研究院先后翻译出版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史料目录》《中甸藏文历史档案资料汇编》《格萨尔·加岭传奇》等数十部藏文图书。

七、云南民族档案学学科建设已经起步

云南大学在民族史、民族学研究领域优势明显,较早开展了民族史史料学研究,档案学系1988年率先在中国民族史硕士点下设民族档案史料学方向,讲授“民族档案史料学”等课程。2004年,新增历史文献学博士点开始招收民族历史档案整理与研究方向的博士生,2007年,新增档案学博士点开始招收民族档案学博士生。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先后撰写了多篇民族档案方面的硕士、博士论文,发表了大量专题研究论文,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在民族档案学理论与方法,“民族档案史料学”课程建设,民族古文字档案、金石档案、谱牒档案、口述档案、影像档案及其管理,民族档案史料编纂,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民族历史档案抢救保护和数字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初步形成一支以西南少数民族档案管理为主攻方向的教学科研团队,提升了民族档案学学科化建设的研究水平。

(原载《中国档案》2010年第8期,第二作者黄燕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