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力打造优质服务品牌

全力打造优质服务品牌

时间:2022-03-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湖南省临澧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杨洪金临澧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小县,总人口43.54万,城乡劳动力29.12万,下岗失业人员1.51万,外出务工人员8.59万。近年来,临澧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敢为人先,大胆突破,以开放的思维、有效的投入、得力的举措,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建设高潮。
全力打造优质服务品牌_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研究(上卷)

湖南省临澧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杨洪金

临澧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小县,总人口43.54万,城乡劳动力29.12万,下岗失业人员1.51万,外出务工人员8.59万。长期以来,由于县级财政相对困难,劳动保障服务工作缺乏长期有力支撑,城乡劳动力以及离退休人员的管理难和服务难严重制约了临澧县劳动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临澧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敢为人先,大胆突破,以开放的思维、有效的投入、得力的举措,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建设高潮。通过几年努力,全县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好的艰难转变,为全面提高就业服务“新三化”水平、促进基层劳动保障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围绕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新需要,着力抓好通乡达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008年,为适应新时势下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临澧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订了《临澧县劳动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决定利用三年的时间,全面实现劳动保障服务通乡镇、通社区、通村组的工作目标。在临澧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三通”工程建设得以顺利实施,提前一年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

1.以强化机制保障为抓手,科学抓好工程调度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临澧县劳动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长亲自任组长,明确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的行政“一把手”为建设考核第一责任人,形成了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2)全面落实建设经费。在县级财政积极支持的情况下,各乡镇(区)党委、政府根据辖区建设规模,积极组织配套建设资金,共累计投入180多万元建设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采取部门联手共建方式,全县43家行政事业单位共筹措建设资金230万元。

(3)统一建设标准。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建设要求,注重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出台了《临澧县劳动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实施细则》,制订了乡镇(区)劳动保障平台、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建设规模、设施配套、人员配置以及管理服务标准等系列具体标准,并严格验收考核,确保了建设质量。

2.以“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年”活动为载体,推进硬件设施建设

2008年,临澧县适时启动了“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年”活动,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着力打造“精品”建设工程,取得良好成效。

(1)新建了一批服务网点。有5个乡镇异地新建了劳动保障服务站,29个社区全部建起了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终结了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部分缺失的历史,人力资源市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三级网络全面形成。

(2)全面完成了“老平台”的升级改造。根据新标准投入建设资金近500万元,对18个乡镇(区)劳动保障服务站、29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实行提质扩容改造,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基础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服务容量进一步扩大,基层平台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3.以“镇村同治”工作为推手,积极探索村级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的新模式

全国“镇村同治”工作启动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前介入,主动参与,率先在全市开始推行村级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试点。按照“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试点工作要求,派出了10个工作小组驻村进行现场业务指导,共投资80多万元,在新安、合口、九里、官亭四个乡镇建起了10个村级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农村中心的建设充分结合农村特点,突出“小”、“全”、“细”三大特点,在设计上浓缩了城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精华,在管理服务上借鉴了城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模式,注重突出“信息管理、跟踪服务、保障维权”三大工作主题,目前,区域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副省长于来山,省劳动保障厅厅长赵湘平在视察临澧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时,对九里同心村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围绕劳动保障队伍建设新要求,着力构建基层平台长效管理工程

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时进行重心的转移,在新的起点上,务实推进“软件”设施配套,抓紧促成设施完善向功能完备的转化,以扎实开展“基础劳动保障服务平台规范管理年”活动为主要推手,加快实现基层劳动保障队伍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1.注重通过强化保障催发基层工作动力

2011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请县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基层劳动保障机构的管理工作,基层劳动保障管理机构的经费来源、人员编制、管理权限等从制度层面上得以明确,全县47家基层劳动保障机构的工作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50多名工作人员的工资实行打卡发放,18名乡镇站站长祛除了兼职工作,经费和待遇的落实,有效提高了基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劳动保障工作成为了争抢的“香饽饽”。在乡镇和社区,乡镇站和劳动保障协管员职位成为了大家的竞聘首选。

2.注重通过优化队伍结构,壮大基层实力

加快培育基层劳动保障服务队伍,出台了《临澧县劳动保障基层机构人员管理办法》,坚持优中选优,各乡镇站、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均配备了1~5名年富力强、综合素质过硬的专职人员,全面推行人员的选配异动部门协商报告备案制度。并致力于队伍业务能力的培养,适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及业务知识培活动,多次邀请市、县有关专家组织授课,2009~2011年8月,先后举办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业务知识培训班15期,使工作人员对政策的通晓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加强。

3.注重严化绩效管理,迸发基层活力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时健全制度,全方位制定了《临澧县劳动保障系统目标管理考核评比办法》、《临澧县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规范管理暂行办法》、《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奖惩管理办法》、《乡镇劳动保障站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统筹城乡就业示范乡镇、星级社区、星级村管理考核办法》。采取自评和总评相结合,实行考评结果和工作经费挂钩,严厉奖惩措施,对工作有特殊贡献,有工作特色的典型单位和个人实行单项奖励,并对单位加分,与目标考核分合并,对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建议乡镇对其工作人员实行待岗学习或更换人选。这些举措极大的激发了基层劳动保障工作者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争先、赶先、创先的氛围,大大提升了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工作水平。

三、围绕群众利益诉求,着力服务水平提升工程

随着近几年基层平台“硬、软”件建设的逐步完善和规范,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根据群众利益的需求也随势在绩效管理模式下,迸发出四射的活力,在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上进行了有力的扩延和渗透。

1.在服务方式上求“新”

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作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在工作开展中不断创新服务模式。

(1)“窗口式”服务,不断强化窗口职能,简政放权,实行工作重心前移,能在窗口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业务工作,坚决放到窗口办理;能一个窗口办理的,决不让职工群众和企事业单位跑第二个窗口。

(2)“一站式”服务,建立起劳动保障绿色通道,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只须进一个门,所有业务都可基本办结。

(3)“登门式”服务,走出机关、深入基层,为企事业单位和职工群众提供上门服务,能现场办公的现场办公,能简化手续的简化手续。

(4)“全程式”服务,建立起服务对象跟踪式全程服务,落实回访制度,定期征求服务对象对劳动保障部门工作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实现服务的统一性、连续性、方便性、延伸性。其次,为努力提高行政效能,更好地便民、利民,各社区还开通了劳动保障咨询专线电话,通过网络化服务,打破区域、层级界限,劳动者只需拨打一个电话,就可实现咨询、求职、申诉、举报等问题的一次性办结。

2.在服务对象上求“全”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结合各乡镇辖区内人员构成情况,指导各劳动保障服务站全面性地开展服务工作,突出了对单亲家庭、“4050”人员、企业军转干部、农民工、低保人员、孤寡退休人员、有创业愿望者、“零就业家庭”等八类人员的服务。特别是在解决“零就业家庭”方面,组织就业援助员挨家挨户开展地毯式的排摸调查,对有就业援助意向的“零就业家庭”实施重点援助和安置,每年的“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都达到100%;在安置双困人员方面,也通过落实政策,加强援助,出现一个,安置一个,确保双困人员全面按期安置。

3.在服务内容上求“实”

(1)狠抓就业岗位开发。通过开发保安、保绿、保洁,发展托老、托幼、托病,推行家政服务、配送服务、保健服务,组织物业管理、车辆管理、公共管理,2011年以来全县共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1162多个,创办了社区就业服务实体12个,通过采取“包岗前培训、包送人上岗、包跟踪管理”的办法,输送5000多名城乡劳动力到企业务工。

(2)狠抓就业服务。各劳动保障服务站加强与部门、企业的联系,掌握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服务和协助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2011年,办理小额担保贷款的人员213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618万元,减免税费248万元,申报公益性岗位补贴70万元。

(3)狠抓就业援助,帮助城乡弱势群体实现再就业,全面开展“四送”服务。送岗位,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资源动态数据库,通过援助买岗位、清退腾岗位、开发找岗位,实行“送岗上门,送人到岗”;送温暖,积极主动搞好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的失业保险金、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同时,及时掌握辖区内特困户的基本情况,协助开展特困救济工作;送政策,在各服务大厅专门开设政策咨询“绿色通道”,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宣传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法规;送培训,充分利用基层平台的优势,发挥劳动保障服务站在培训工作中组织协调、分类指导的重要作用,结合岗位收集情况和市场需求,加强与县级职业培训机构的沟通与联系,采取订单式培训、预备制培训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适用性、有效性的再就业培训工作。仅2011年一年,依托乡镇平台就培训城乡劳动力达7142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