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学科品牌

打造学科品牌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学校来讲,无论是思想的创造,还是文化的建构,其目的应该落实到学校的个性发展、学科品牌的打造。学科组品牌是指学科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积淀和学科特色,体现为学科组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文化底蕴,且有被学校、社会特别是同类学科组认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学科品牌是学科组文化积淀的产物。因此对于学科品牌的打造,落实学科组的教学理念是核心。

三、打造学科品牌

对于学校来讲,无论是思想的创造,还是文化的建构,其目的应该落实到学校的个性发展、学科品牌的打造。学校品牌是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应实施的目标,品牌是一所学校的招牌,是学校教育思想、教学能力,学校办学实力的综合反映。同样品牌也是学科的招牌,是学科思想意识、价值观、教学及科研能力的综合反映。

(一)品牌与学校品牌

温家宝总理2004年在青岛视察时对某企业的领导说了这样一段话,拥有名牌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名牌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温总理所说的名牌就是我们所说的品牌。

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标示。商业上所说的品牌本质上是一个名字、名词、符号和设计,或上述几项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它的核心是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经历和体验。对于学校来说,家长、学生就是消费者,学校要想使自己的品牌有知名度、美誉度就必须让家长、学生认可。对于学科组来说,品牌就是学科组的知名度、美誉度。学科组的品牌和学校的品牌区别的地方是,学校的品牌是整体的,学科的品牌往往是因几个知名老师有特别高的名声,全体成员的跟进维护所体现。那么什么是学科组的品牌呢?学科组品牌是指学科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积淀和学科特色,体现为学科组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文化底蕴,且有被学校、社会特别是同类学科组认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学科品牌的内涵核心是学科组的文化品位,而培植独特的学科文化的过程也就是创建学科品牌的过程。无论是产品品牌还是我们的学科品牌都具有专有性(独一无二性)、价值性(能以此带来收益)、表象性(有一定的载体)、扩张性(即开拓能力),但学科品牌又具有独特的特点。

(1)学科品牌是学科组文化积淀的产物。也就是说学科品牌的打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的甚至要靠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达成。既然是文化的积淀,就浸透着学科的精神,体现着一所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时代要求。学科品牌具有代代传承、不断积累的特点,一个人不能形成学科品牌,只有全体学科组成员在学科价值、学科理想的推动下,形成学科的特色并取得持续不断的成就,才能形成人们认可的品牌。

(2)学科品牌展现着学科组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特色。特色是一种独特的学科形态。虽然特色不是品牌,不能代表品牌,但品牌必定凝聚着特色,我们经常说品牌特色,可见特色和品牌的关系的密切。学科组的特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并获得了社会特别是其他学校同类学科组的广泛认可,便成了学科的品牌。

(3)学校品牌的独特性在于她以学科教学质量和教育科研为核心,这是由学校教书育人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学科品牌在学科组名称和学科教学质量、科研特色之间建立的一种较为稳定的信息结构。比如一所学校形成了学科教学的“课堂作业纸”品牌,那么这所学校的学科教学成绩和相关教育科研一定是优秀、优质的,并且一般不会有什么出入的。

(二)品牌和学科文化的关系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品牌凝缩着文化,文化润色着品牌。没有文化的品牌是脆弱的品牌,没有品牌的文化是空洞的文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比如我们学校所倡导的各学科组教师在专业化发展方面的合作精神,在逐渐的强化后,就会形成各学科的共同的特色和品牌,而这个品牌便是我校合作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科精神的体现。

文化是品牌的生命,品牌是文化的展现;没有文化的品牌是短命的,没有品牌的文化是晦暗的。文化是水,品牌是山。水的灵秀孕育着品牌的伟岸,山的浑厚透露着水的深幽;水的绵柔力量使品牌永远富有生命的底蕴,山的沉实的形象使文化长久展现耀人的光辉。一个学科的品牌创建,文化必然渗透和充盈其中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创建品牌就是一个将学科文化精髓充分展示的过程。我们周围许多名校的优秀学科组的发展证明,学科的文化内涵是提升学科品牌的关键因素,是品牌竞争的原动力,是品牌价值的核心资源。

(三)打造学科品牌的策略

笔者在《做一个“仰望星空”的校长》一文中指出,“一所学校的灵魂就是学校的基本办学理念”。(11)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能把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原则、行为规范等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她是经过反复积淀、选择、提炼和发展,并被学校全体成员高度认同的一种精神,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对“办学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成熟的学校文化必须有明确的办学理念,这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和最高准则。只有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一以贯之地贯彻到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才能形成稳定而有内涵、鲜明而有个性的办学特色,进而形成稳定的学校品牌。这是一条品牌形成的有效链条。学科品牌的打造同样需要学科组有明确的价值追求、明确的学科教学理念,这些追求和理念还必须为全体学科组成员所认同,并且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激励全体学科组成员为之奋斗。否则学科品牌的打造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对于学科品牌的打造,落实学科组的教学理念是核心。在理念的创造性的落实中,有些特色就会形成。随着特色美誉度的形成,内涵的不断充实,品牌就会自然地形成。这就如我校所坚持的“正道力行,止于至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把中华民族追求和坚守真理、正义以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高尚人格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和浙东文化中“力行”的商学精神,当代人所追求的科学、人文精神结合起来,通过对教育真理大境的开拓,不断使洪中的教育事业趋于客观世界的本真,在不断把握、利用规律的过程中使洪中的教育形成鲜明的特色,打造为内蕴丰富,家长欢迎,学子向往,社会认可的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产品——品牌。学科品牌的打造莫不如此。

1.选择一个好的学科组组长是学科品牌打造的关键

就像校长是学校的核心一样,学科组长是学科组的核心,这个核心具体体现在学科组长能够把握和引导学科组教育教学的方向、教育科研的方向。还体现在能够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方面做其他老师的表率,并且通过自己在学科组的表现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把全体人员凝聚在一起。所以,选择一个好的教研组长是学科品牌打造的关键一步。关于学科组长问题我们上面已经做了较多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2.选择一个主攻方向和课题是品牌打造的必由之路

我们知道学科品牌的打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有时候需要学科组成员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科组建设的常规任务原本就是头绪繁多的。如果我们在教学和科研上平均用力,或者跟着别人跑,我们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也就不可能形成学科品牌。从我校学科品牌打造的过程来看,选择一个适合教研组成员和学校教学需要的课题,“以点带面”地推动学科教学研究的进步,是一个颇为有效的选择。另外,也可以根据本组教师的特长和喜好选择一个专题研究方向,既要符合时代改革的要求,又要适合学校和学科组的教学、科研的实际。把握住这一点,持续不断地做下去,并且在教学和研究中,注意不断地修正和积淀,学科品牌的打造就一定能够成功。

3.调动全体成员的参与是学科品牌打造的保证

现在不少学校学科组的教学和科研处在孤军作战的局面,教师的教学各自为政,教师的课题研究集体合作也有名无实。合作、探究的理念根本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无论是学科教学模式的创建,还是学科课题的研究,如果没有全体成员的努力参与,不管这种模式多么有效,这个课题多么的先进对学科品牌的创建来说都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学科品牌是集体的产物,是集体的象征,没有哪一个学科品牌是老师个人的所为。况且如果没有全体学科组老师参与的品牌创建,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在学科品牌的创建中,个别老师无论贡献多大,而品牌本身的价值必须由学科组全体成员的实绩来证实,否则就不成其为品牌。所以,如何发动组内每个教师积极参与到品牌创建中去,应该是重点考量的方面。因为学科品牌的打造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是学科品牌的基础内核,只要我们强化以价值构建、精神锤炼为中心的学科建设,就会最终使学校产生“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品牌效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擎着思想的火炬,夯实文化的根基,在追索的路上执着前行吧!

【注释】

(1)【法】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6页、190页。

(2)王栋生编:《现代教师读本·人文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页。

(3)转引自张品兴、乔继堂主编:《人生哲学宝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2页。

(4)【加拿大】麦克尔·富兰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5)【英】阿诺德·汤因比著,刘北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6页。

(6)转引自《应试教育“剥夺中国孩子创造力”》,《参考消息》,2010年12月18日第8版。

(7)转引自《应试教育“剥夺中国孩子创造力”》,《参考消息》,2010年12月18日第8版。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9)《辞海》编辑部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2页。

(10)【苏】库茨涅佐夫著,马盛际译:《爱因斯坦传》,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08页。

(11)杨云生:《做一个“仰望星空”的校长》,《金华教育》2008年5-6期,第15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