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对人类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对人类的影响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科学实践哲学对科学提出了新的解释,主张科学实践哲学的学者如吴彤认为,应当把科学活动看成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实践的特有形式。显然,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类实践活动,技术的价值负载是在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整合中形成的。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_科技创新社会发展

从以上定义看出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目前,“科学”一词很少在中文中单独出现,它总是与技术连在一起,称“科学技术”或简称为“科技”。这样一来,社会上大多数人就不知道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不能理解科学与技术的真正内涵,混淆了科学与技术,不利于真正的创新。科学和技术是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对科学和技术进行区别,这是一个很有必要且有意义的事。

科学观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过去很长时间曾把科学视作静态的系统化实证知识。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诸多新学说被引进中国,激发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其中“科学活动论”尤其令人注目。[2]科学活动论把“活动”作为科学的本质特征,以它为核心展开对科学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描述与解释,构建了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很快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3]人们认识到,科学不仅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事实和规律的认识.是反映这种认识的知识体系,而且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可以从科学的对象、知识形态和社会建制等方面去认识科学。[4]20世纪90年代有关科学观的研究中,对从西方引进的后现代主义有不同的回应。[5]传统的科学史家认为.科学的历史是人类使用的科学方法,逐步获得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表述而发展的进步的过程。科学哲学家声称,科学共同体具有客观地判断科学知识主张正确与否的技术标准,并以这些标准组织科学知识的生产,促进科学事业的持续进步。科学社会学家设想,科学是一种具有独特精神气质和民主社会关系的社会体制,社会规范保证科学体制实现其扩展确证无误知识的目标。

20世纪科学的发展表明,科学知识并不能够被证明为真,科学虽然拥有一套建构和评价知识的可靠战略和标准,但并不能保证提供真理。科学知识社会学提出了“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vism)的主张,把科学、知识与社会、文化联系了起来。

近年来,科学实践哲学对科学提出了新的解释,主张科学实践哲学的学者如吴彤认为,应当把科学活动看成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实践的特有形式。科学不是描述和观察世界的方式,而是操纵并介人世界的方式。科学家不是对所看到的东西作中立的记录,而是以感兴趣的方式直接介入科学实践的活动。因此,人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实现,科学知识的性质直接取决于构成它们的情境条件的性质。

对于技术,从时间上来说,它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是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意志的体现。但技术一旦形成,则反过来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此而言,人创造了技术,技术也成就了人,技术是人的技术。现代社会中的人类再也不能无视技术的存在及其作用,因为技术,技术是人的技术已经构成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社会组织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现代技术的认知基础具有主体性、建构性和技术活动的复杂性,表明技术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伴随着风险的不确定性的活动。

陈昌曙等技术哲学家提出技术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技术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人工化转换。这是技术的功能特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第二,技术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加工制作活动。这是技术的社会目的特征,也是技术作为过程的特征。技术必须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发明构思、科技论文和设计图纸还不是技术,至少还不是现实技术,只是技术的潜在形式而不是显在形式。第三,技术是实体性因素(工具、机器、设备等)、智能性因素(知识、经验、技能等)和协调性因素(工艺、流程等)组成的体系。这是技术的结构性特征,或技术的内部特征。从技术系统看,不能把它仅仅归结为“实物”,或把它仅仅归结为“知识”。[6]

有的科学哲学家则认为“技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一种由特殊的社会共同体组织进行的特殊的社会活动”。[7]有的技术哲学家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技术(尤其是现代技术)不仅包含着知识体系,还需要有物质手段,不仅有智能要素与实体要素,同时是它们的结合,而且是这些要素结合起来的动态过程。

技术构成要素的异质性表明,技术是负载价值的,而对技术的价值负载的深入认识直接关涉两种基本的技术观:一方面,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认为,技术所负载的独特价值主宰着人类社会文化价值的变迁;另一方面,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vism)将技术看作社会利益和文化价值取向所建构的产物,认为技术深深地烙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技术活动离不开特定技术实践者和相关利益群体的一系列决策,社会在决定、采纳和运用技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显然,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类实践活动,技术的价值负载是在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整合中形成的。

国外学者指出,当代哲学越来越关注技术对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对于环境和医学伦理的哲学兴趣的增长就是一个明证。科学以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为目的。虽然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但是却有它的不可预见性。具体的发展途径,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突破,以百年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获奖者从本人的兴趣出发而进行工作的,有的甚至是工作中偶然的发现,是原先完全没有预料的事情。好像还没有哪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通过有目的的预先组织、精心安排、刻意培养而产生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得到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由于它有了科学的根据,就可以树立目标,因此总体来说是可预见的,也是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的。

技术上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见的,也完全是可以规划的。特别是国际上已经实现的技术,我们做一个具体的规划,安排一定的力量,经过努力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是可以做到的。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所制定的科学规划中有关技术部分,都属于这种情况。80年代在四位院士倡议下制定的发展高技术规划,也属于同样性质,在总体上也同样顺利实现了。但是要实现国际上还从未实现过的技术,特别是那些包含科学上尚未解决的问题的技术,就很难预见何时可以实现。在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难以预见,因此也难以规划。我们可以做的也无非是和半个世纪以前一样,勾画出各个学科中的主攻方向而已。如前所说,科学发展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我们现在看见的主攻方向是根据当前的科学发展态势所认定的重要方向,若干年后整个科学发生变化,重要方向也会随之变化。如果我们硬性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就必然失去机会。我们认定的主攻方向也必须随时修正以适应形势的变化。

总之,就概念的起源和内涵而言,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则是人类影响和改造自然及社会的手段,回答“怎样做”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