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和谐十大关系谈

文化和谐十大关系谈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这十个方面的文化关系实现和谐,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和谐,并真正建设全面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现阶段的主流文化当然是社会主义文化,它具有民族性、大众性、科学性,由无产阶级所领导,体现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
文化和谐十大关系谈_文化遗产保护诠说

16. 文化和谐十大关系谈

img1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曾数度提出迎接文化建设高潮的号召。这是因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就是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物质文化生产之间的矛盾。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条件、社会基础,以及一定的经济力量。然而,由于极左思潮的严重干扰,也由于经济实力相对不足、对外封闭,每次文化高潮都在初见端倪之后被政治运动所冲击,“反胡风”、“反丁陈反党集团”、“反右”、“四清”、“文化大革命”等反文化、破坏文化的运动接连不断,大大挫伤了民族精神,压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使整个民族饱受了巨大的文化创伤。今天,“天翻地覆慨而慷”,“换了人间”。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精彩纷呈。我们已经具备高潮汹涌的政治、社会、文化、经济条件,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呼之欲出。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使社会主义文化实现和谐。和谐文化是一种状态,达到这种状态必须促进文化的和谐。只有处理好一系列复杂的文化关系、做好文化和谐工作,才可能实现文化和谐的目的。

和谐是宇宙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存在的本质属性,当然也是文化的本质属性。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及文化,低层次的和谐终究要被高层次的和谐所代替,不和谐的状态总要被和谐的状态所代替。和谐是存在,和谐也是稳定、均衡、美。社会主义文化的存在、发展,也必然要求其自身的和谐,并实现其与社会、与自然的全面和谐。不和谐的文化必然导致文化冲突、激化社会矛盾,从而摧毁社会存在的基石。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需要社会主义制度的保证,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强大的物质力量,同时需要处理好十个方面的文化关系。只有这十个方面的文化关系实现和谐,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和谐,并真正建设全面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具体地讲:

一、要实现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和谐

主流文化指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它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确定基本价值取向,引领社会发展方向。而非主流文化则指处于非主导地位的文化,具有极强的传统性、民间性、民族性、消费性、审美性。我国现阶段的主流文化当然是社会主义文化,它具有民族性、大众性、科学性,由无产阶级所领导,体现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本质要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必须加强主流文化建设,使之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存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无产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可以说,这种主流文化越是强大,它对非主流文化就越具有感召力、引导性。反之,如果主流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中不能健康发展、强力推进,它就可能被非主流文化所削减,甚至是非主流文化亦被反主流文化所利用,形成对主流文化的对抗。在强化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对非主流文化给予足够的包容,令其正常生长、发展,为主流文化提供民族的形式、时代的特点、世界的元素,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方面的精神与文化需要。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基本态度应该是鼓励百花齐放,同时支持积极的文化、改造落后的文化、抵制腐朽的文化。处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必须注意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即坚持主流文化的一元性与非主流文化的多元性的辩证统一。

二、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河流,文化的不断积累造成文化的宏制大观,积淀为一定的传统文化,并影响、制约着现实的文化存在与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这种力量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摆脱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创新,犹如一个人要把自己从地球上拔起那样不可思议。因此,现当代文化必须学会与传统文化和谐相处,并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当然,传统是过去所有历史因素的叠加,其中不乏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甚至起阻碍作用的成分,故任何民族都不应该拘泥于传统而不可自拔、无所作为,传统及现实都要求文化在现当代社会条件下进行创新,培育现当代的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现当代文化是现当代人的精神创造。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因而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文化创造。现当代文化是现当代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但它不能割断历史,必须对其有合理的继承,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在思想、理念、机制、管理、技术、形式、手段等各方面居于现当代世界领先水平。正如“厚古薄今”不可取,“以今非古”亦应否定,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三、要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

本土文化就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发展、积累起来的文化。外来文化指域外、国外传人我国的文化。历史的经验已经无可争辩地证明,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与文化繁荣主要是靠本土创造,但也离不开外来文化的滋养。因为本土文化拥有自己的优势,外来文化也有自己的特点,二者的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催生新的文化形式、品类、思想、气象。在坚持本土文化主体性时,我们切不可封闭、保守、消极、排外、敝帚自珍;在学习、引进外来文化时亦不可简单照搬、直接嫁接,而应以我为主、开放自信、兼容并包、共享人类文明。我国盛唐以及当今的文化兴盛无不表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积极交流、对话才是促进中华文明发展的有效手段。

四、要处理好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民、农村始终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就其本质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农业文化。今天,虽然社会转型不断加速,农村都市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但农村仍是我国最大的文化空间,农民仍然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主体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农业文化、致力于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保护好古老的农村文化遗产、利用好优秀的农村文化资源、保障好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同步发展,并建立和谐关系,而不是加大差距、使之发生冲突。不言而喻,就现当代发展情况及趋势而言,城市文化越来越处于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其创造力、消费力、传播力都借助市场与高科技而变得日益强劲。因此,我们要将都市文化成果服务于农村、农民,并将农村文化引入到城市文化的建设及创造之中,使城乡文化得到协调发展、互相享受。

五、处理好神圣文化与世俗文化之间的关系

神圣文化也就是宗教文化。世俗文化指宗教文化以外的一切文化。我们知道,几乎任何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几乎每一种宗教都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这些神圣文化不仅保存于书面、堂院之中,而且还存活于教徒的生活与心灵深处。应该说,神圣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部分。我们必须在发展世俗文化的同时尊重神圣文化,给予它们生存发展的空间,使之与世俗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我国现有1.4亿信教群众,他们的文化信仰是受到宪法保护的。优秀的宗教文化积淀有人类文明的大量成果,能润泽人心、稳定社会,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反对的只是那些邪教及其文化。

六、处理好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关系

科技文化是科学技术的文化积淀及其成果。一般地讲,重视科技必然会伴随有重视科技文化。因此,比之人文文化,它一直受到社会的重视。其实,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还是由人文文化所创造。它比科技及其文化更加本质、更重精神、更为审美,也更为内在与深刻。只有科学技术与文化相和谐、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相和谐,一个社会才能形神兼备、软硬相成,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实现文化之间的和谐。

七、处理好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文化一般被分为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或上层文化与基层文化。精英文化在思想、哲学、政治、经济、历史、科技等各个领域代表了一个民族最高的精神成就及文化水准,起着引领作用。但是,民间文化也并非可有可无,它是国家文化的根基、民族生存的土壤,而且许多精英文化都发源于民间文化,并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吸收来自民间文化的源头活水。民间文化以其与民众、与生产生活、与传统的密切联系,保存了国家文化的基因,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精神、气派。如果说精英文化主要是精英人物的个性化精神成果,那么民间文化则主要是劳动群众的集体审美与思想的结晶。然而,在历史上,民间文化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扶持,长期被精英文化所压抑,广大劳动群众历尽艰辛创造出的民间文化,精英文化却与之处于对立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状况才得到根本的改变。目前,社会上比较重视专家、权威、明星、大腕所代表的精英文化,对民间文化缺乏关爱,致使其处于不断弱化的趋势之中。长此以往,不仅民间文化濒临危亡,精英文化亦势必会缺乏生活的土壤、传统的力量、民众的接纳,以及民族的审美。因此,我们必须致力于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和谐,尤其是加大对民间文化的扶持,使二者互动共进、均衡发展。

八、处理好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地区,要弘扬中华文化,中原文化必须承担起最重要的责任。然而,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除了中原之外,还有大面积的边疆地带,并存在有相对应的边疆文化。这些边疆地区与周边许多国家及其文化相连接,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大多通过边疆地区而实现。边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对中原文化的有益补充。在封闭的时代,边疆是僻壤。而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边疆正在变成前沿。这样,边疆文化的存在不仅对边疆的稳定、国家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安邻、富邻、睦邻及世界和平更是意义重大。因此,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更多地关心边疆文化、爱护边疆文化、建设边疆文化,使之与中原文化并驾齐驱、更加和谐,强化国家的文化主权及文化安全。

九、处理好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及东南沿海地区,55个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于周边地区。可以说,汉民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它在创造辉煌的中华文明过程中贡献卓著。但是,各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明的创造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与其他文明古国大相迥异地生生不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始终处于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状态。没有少数民族的参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难以实现。同样,没有汉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也难以强化中华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建设共同精神家园,深化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十、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

既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又发展盈利性的文化产业;既重视文化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也重视文化的审美作用、消费作用,将追求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两方面都要抓紧抓好,而不是互相排斥、有所偏废。中国文联的报刊出版工作尤其要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既为社会出好书,取得社会效益,同时也要做大、做强报刊出版产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抓好发展生产力与建立良好的生产关系两个环节,加强高科技装备、拓展市场,并作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源整合,推动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