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谈师生关系

谈师生关系

时间:2022-02-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八 谈师生关系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将人文关系发展到了极致。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师生关系。光复认为,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无异于鱼水,双方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便是没有正确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历史上,武术界中师生关系也不乏佳话。⊙作者与周荣江先生及家人太极拳是一门修身养性的技艺,光复认为能否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习武之人的修行。
谈师生关系_光復讲太极

八 谈师生关系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将人文关系发展到了极致。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师生关系。古人将“师”列于天、地、君、亲之后,可见“师道”之大之重。千百年来,由于一直偏重于强调师道尊严,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四运动以后,西风东渐,自由、平等、博爱等一系列西方的人文思想极大地调动起了青年人的革新开创精神。有关师生关系最著名的格言便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光复认为,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无异于鱼水,双方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

历史上传统武术的教学,都是拜师学艺,师徒相授,双方都需承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不同的门派流派于此也都有各自的门规,有些甚至十分苛刻森严,并由此形成了十分紧密的师徒关系。

随着历史的发展及传统武术功用的转变,从前拜师习武,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关乎身家性命的那种紧密的师徒关系开始有所松懈。发展到现当代,则更多地在朝相对宽松的师生关系转化了。

太极拳的教学,尤其是传统太极拳对成年人的教学的现状,是普及容易,提高困难,以致于不少传统武术绝技正在逐渐消失。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便是没有正确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周荣江先生与弟子们

img72

一般而言,学习太极拳固然不易,但教授太极拳似乎更难。从前,坊间有“吃人参教拳”的说法,可见传统武术的教授确实是一件劳心劳力劳神的事。正是由于这种不易,老师对好的学生一般都十分看重,轻易不肯放手。而那些痴心于传统武术的学生在到达一定程度后,又往往想跳出师门转投名师或自立门户。这些都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需要特别重视并认真地处理,才可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0世纪90年代初,光复曾遇一位青年武术爱好者。这位自小练过各种拳术,擅长擒拿格斗的年轻人,当时面对太极推手一筹莫展,遂执意拜光复为师学艺。该学生天资聪慧、刻苦钻研,进步很快,也曾得到过太老师何基洪的指点。十年后,该青年问光复:“师傅,我跟随您十年了,我是否可以满师?是否可以带徒?”答复是肯定的。后因机缘,该青年拜入沪上同门太极名家金老师门下。

⊙何基洪老师在瑞典

img73

“转益多师是吾师”。这位青年武术爱好者的学艺经历,说明太极拳的教学如同学生读书要在许多老师的培养下,经由小学、中学、大学,最终进入社会一样,不可能师生从一而终。光复一直强调,同一位老师教授不同的学生,同一位学生向不同的老师学习,这都是学习任何知识的必经之路,都是很正常的。

历史上,武术界中师生关系也不乏佳话。例如杨露禅之子杨班侯曾拜武禹襄为师,是武禹襄早期的主要传人;孙禄堂师从李魁元学习形意拳,后李魁元将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傅郭云深进一步深造,学成后又跟八卦掌名师程廷华、李忠元学艺,尽得八卦掌精髓,再遇武式太极拳传人郝为真,从其学习太极拳;叶大密自幼习练家传温州八卦,曾师从田兆麟习练杨式太极拳,杨少侯、杨澄甫到上海后,叶师随两位老师习练杨式拳架、剑刀及杆子,拜 “剑仙”李景林为师,习练武当对剑,还曾得孙禄堂先生指点;郑曼青跟随叶大密八年,杨澄甫到上海后,叶大密荐其叩拜杨澄甫为入室弟子…凡此种,不胜枚举。

img74

⊙作者与周荣江先生及家人

太极拳是一门修身养性的技艺,光复认为能否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习武之人的修行。只要襟怀开阔,就有利于师生间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教学相长,有利于传统武术的发展传承。

格言·语录

*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礼记·学记》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孔子

*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韩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