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中国地质学》问世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

《中国地质学》问世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

时间:2022-08-2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地质学》问世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1934年12月,李四光45岁,应英国邀请去讲学。因此,李四光认为,这次主要是从中国地质出发,奠定学说基础,题目应叫《中国地质学》。李四光在英国近10所大学为期半年的讲学,引起了强烈反响。1936年初春,《中国地质学》全书脱稿。在李四光心目中,朱森是最有前途的地质学家。与中国不同的山脉走向,使这里成为李四光观察“山”字形地质构造的主要对象。李四光的心里,一直装着

中国地质学》问世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

1934年12月,李四光45岁,应英国邀请去讲学。

这次讲学,是遵循中英两国交换教授的协议出国任教,李四光将代表中国教授在英国近10所大学进行演讲。因此,着重讲授什么,成了李四光出国之前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这时,?科鉴定已经为地质界所共知,还能讲什么呢?他不停地思索着,眼前突然闪现出两个大字——中国。对!讲中国,讲中国地质!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就要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地质全貌和地质科学的现实与未来!

李四光拿定主意后,马上让学生张文佑帮忙收集材料,编绘图表,自己动笔开始撰写讲稿。

12月上旬,李四光一家三口从上海搭乘意大利客轮,踏上了旅欧的行程。(www.guayunfan.com)

沧海桑田,光阴似箭,转眼之间22个春秋已经过去。遥想当年,他还是远洋留学的青年,去异国他乡吸取知识,而如今,他已两鬓斑白,成了出洋讲学、传授知识的教授;当年他还是单身的青年学生,而今他已成家立业,并且享有崇高的国际声望。

这么多年,李四光总习惯在航行中沉思。他甚至喜欢在甲板上构思讲授课题,澎湃的波涛仿佛更能激起他的灵感。在航行中,他想起,某些西方学者对中国地质科学那种目中无人、骄傲蛮横的态度;他想起,近百年来列强瓜分中国的狰狞面目;他想到,大英帝国逼迫北洋军阀割让西藏地区为其殖民地的野蛮行径……

他在心中作了一个决定,决定要以西藏高原开篇,讲授中国地质。他要让全世界人民知道,西藏高原是中华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按照惯例,讲授中国的任何历史,大都要从中原开始,按照地理方位和时代变革,横向扩展,纵向延伸。现在,李四光的讲义却有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开篇——从西藏高原开篇,许多学者对此一时难以理解,后经李四光在授课中联系到了1913年至1914年的“中英藏西姆拉会谈”,对英国拉拢西藏分裂分子妄图独立的阴谋加以解释,在场的人们才感悟到了其中的用意——原来他是把政治形势融入到自然科学的讲授之中。李四光将他的爱国主义表现得如此实际而又具体。

在讲授内容时,李四光除了全方位阐述中国的地质状貌之外,还贯穿了他多年探索的地质力学的见解。经过长期的精心研究,他已经能确认造成地壳运动变迁的主因,是由于地球自转的速率,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发生了时快时慢的变化。

当然,创建一个新的学科,需要经过实践的验证,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漫长的系统工程。因此,李四光认为,这次主要是从中国地质出发,奠定学说基础,题目应叫《中国地质学》。

李四光在英国近10所大学为期半年的讲学,引起了强烈反响。他的新发现和新论点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赞叹,学者们还对此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英国方面也盛情挽留这位难得的人才,希望他在英国继续停留一段时间,以便把讲义整理成专著,由英方印刷出版。英国的盛情邀请和浓郁的学术气氛,深深地感动了李四光,他觉得可以继续停留一个阶段,这样不仅有利于著作的出版,还可以和海外学者进一步交流学术观点,学习更多先进的知识。况且他在英国读过大学,这里有他熟悉的校友和尊敬的师长,而且自己有不少学生也正在英国深造。于是,在征得妻子和女儿的同意后,他决定在伦敦暂住下来。

他们先在伦敦租了两间房子,不久又迁至中国驻英大使馆的第三层顶楼里。这期间,伯明翰大学的威尔士教授还请李四光与新老校友会面和旅游,同时将自己的实验室向李四光开放,任他进行各种实验研究。李四光的学生俞建章这时也正在英国留学,住在布列斯特,离伦敦较近,所以他经常来看望李四光。

李四光利用这一年的时间埋头著书,打印、拍照、贴图、校对等,都由他亲自完成。与此同时,他还应邀用英文在《亚细亚》杂志上发表题为《中国煤的资源》等专论文章。

1936年初春,《中国地质学》全书脱稿。任务完成后,李四光没有马上回国,而是决定去北美旅行。许淑彬和女儿非常高兴,认为这次有机会观光北美的风景了。实际上,李四光的用意不是去旅行,而是去考察北美的地质状况。一直以来,他心里装的并不只有中国,而是整个地球。

1936年4月,李四光一家三口从伦敦出发,登上了开往纽约的轮船。到达美国时,正在美国留学的朱森和吴半农早已在码头等候自己的领导和老师了。

朱森是李四光最喜欢的学生之一,其学识和品德都深受李四光的影响。在李四光心目中,朱森是最有前途的地质学家。

师生在异国相聚,机会十分难得,也显得格外珍贵。已经34岁的朱森,兴奋得像孩子见到久别的父母一般,和老师、师母及亲如小妹妹的熙芝形影不离,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

就这样,在朱森和吴半农的陪同下,李四光一家稳定下来,开始了在美国的漫游。

美国幅员广阔,物产丰富,北接加拿大,南面是墨西哥和墨西哥湾,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从北到南长2560公里,由东至西宽达4880公里。全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主要山脉均为南北走向。与中国不同的山脉走向,使这里成为李四光观察“山”字形地质构造的主要对象。看到此种景象,他又联想到了包括欧亚大陆乌拉尔山在内的诸多名山大川的走向与形态。

李四光一家三口从纽约乘坐火车西行,沿着阿帕拉契亚山麓,走一段观察一段,第一站到了美国首都华盛顿,美国的国会大厦和白宫等世界闻名的建筑物就坐落在这里。接着,他们通过维基尼大平原进入兰岭山区,这里的岩层、地层及其呈现的状貌,使李四光联想到当地很可能存在一个古老的“山”字形构造,这也成为他后来创建地质力学的依据之一。

之后,他们又往西南方向前进,穿过纵贯平原的密西西比河,来到圣路易斯,这里是美国中部地区,也是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联想到自己的家乡湖北,那里的武汉三镇和这里是一样的,李四光不禁感慨万千——虽然世界如此辽阔,但是许多地方又是如此相似!

他们接着继续前进,经过密苏里,来到俄克拉荷马州。这里出产石油,李四光在这里更多是考察当地的岩层和石油勘探及开采的状况,同时思考中国的地形及其石油分布与蕴藏的现状和前景。

再向西南,他们翻越落基山脉,爬上了高耸的科罗拉多高原。这里的高原地面平缓,但高原的边缘却峭壁千仞,一路上几乎为不毛之地,往往在方圆数十公里乃至数百公里之内渺无人烟,气候干燥,树木稀少。这样的景象不正像祖国的西北高原和新疆的广袤沙漠吗?

李四光的心里,一直装着世界与祖国。如果说随行的许淑彬和熙芝得到了一次旅游观光、大开眼界的机会,那么李四光则是把所到之处都当成了野外作业的天然课堂。

一路上,他们并不急于领略大城市的高楼大厦,而专乘慢车在许多小站小村停留。倘若没有旅馆,就在乡间借宿,或住民房,或住护路工人的简陋木屋,他们遇到了许多友好和善的人们。

就这样,经过两个多星期的跋涉,他们最后到达北美西岸的洛杉矶,从这里登船返回太平洋西岸的中国。

1939年,李四光的著作《中国地质学》由伦敦杜马·摩尔第出版公司出版,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正如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国际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教授在阐述中国大地构造时所说的:“很幸运,在这方面,最卓越的地质学家之一李四光为我们提供了第一部内容丰富的著作——《中国地质学》。”

一部令世人瞩目的学术巨著,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辉煌地问世了。以后,它又由中文翻译成各种语言,成为世界科学史上第一部由中国人撰写的阐述中国地质的杰出著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