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继续科学救国之路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

继续科学救国之路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

时间:2022-08-2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继续科学救国之路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辞职之后,李四光一度赋闲在家,无事可做,心情自然不好,正如他自己所说,“力量不够,造反不成,一肚子晦气”。李四光被视为无可奈何的政治障碍,他们巴不得尽快将他送走。1913年7月,李四光终于获得了当局的批准,前往英国留学。对于伯明翰大学的校园环境,李四光感到非常满意。预科学习临近期满,丁燮林与李四光一起讨论各自的专业选择。

继续科学救国之路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

辞职之后,李四光一度赋闲在家,无事可做,心情自然不好,正如他自己所说,“力量不够,造反不成,一肚子晦气”。但他并不因此而消沉,心想自己“年龄还不算大,不如再读书10年,准备一分力量”。

他心中素有的求知欲望又向他发起了呼唤,他展望着自己未来的人生命运,同时也等待着属于自己的进取时机。

命运总是宠爱意志坚强者。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思考后,李四光得到了一次留学的机会。

原来,南京临时政府解体时,很多曾在总统府工作的革命青年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都不愿到袁世凯那里去做官,于是恳请孙中山设法派遣他们出国留学。孙中山很支持他们的想法,便致电北京当局,认为这些青年“有功国民,向学甚诚,未便淹没”,并开列名单希望当局保送他们到国外公费求学,并以特禀全数派遣。袁世凯对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人向来恨之入骨,但对于前总统的推荐又不好回绝,只好照办,将名单上列为特禀的25名革命青年分别派往英、美、法、德、日等国留学深造。(www.guayunfan.com)

李四光与许多曾在湖北军政府任职的年轻革命党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异常振奋,觉得这是摆脱袁世凯政权的大好机遇,同时也是个学习深造的好机会。于是,大家便向当局领导黎元洪提出留学申请。

黎元洪与袁世凯一样,向来对革命党人深恶痛绝,他们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段,即杀掉威胁太大者,收买可拉拢者,送走难杀难拉者。李四光被视为无可奈何的政治障碍,他们巴不得尽快将他送走。为此,黎元洪不惜玩弄两面三刀的伎俩,表面上“温语慰留”,暗地里马上以“李四光……22员,劳勋卓著,精力富强,咨送西洋俾宏造就”为由呈报袁世凯,希望袁世凯能立即批准。

袁世凯见到呈文后,心中十分不悦,他本来对孙中山推荐的革命党人出国留学就是勉强答应,为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出现,他曾下一道严令:“有功民国人员请派出洋留学,应以前临时大总统批准有案者为限,其余碍难照办。”对于黎元洪的呈报,他本想按原令拒绝,但又觉得湖北是重镇之地,是“革命首义之区”,自己打着“拥护共和”的旗号,倘若不准李四光等人出国则十分不利于自己的“共和”。权衡利弊之后,他只好批准了黎元洪的呈报,并在批文之上附加一句“不得据以为例”。意思是说,仅此一举,下不为例。

1913年7月,李四光终于获得了当局的批准,前往英国留学。同行者还有一位湖北军政府的秘书,名叫王世杰。

出国前,李四光回到故乡黄冈,依依不舍地与亲人们告别,并把自己几年来节衣缩食的积蓄交给父母,用以资助弟弟妹妹们上学读书。随后,在亲人们殷切的目光下,李四光奔赴上海,再一次登上了远洋的客轮……

再次离开祖国,同样是远渡重洋去留学,而这次是去往欧洲,与9年前的日本之行不尽相同。现在的李四光已经成熟了许多,对亲眼看见的梦幻一般的变革深感惋惜,在亲身经历由热切到失望的政治生涯后,他看透了当局的黑暗,较以前更增强了审视现实的理智。当然,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无论在任何地方,也无法改变他那颗永恒不变的赤子之心,即报效祖国的终生信念。这时,孙中山那慈父般的谆谆教诲又在他的耳边响起:“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从那以后,他便自觉而坚定地踏上了“科学救国”之路,不管这条道路有多么漫长,有多少坎坷,他都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经过几十天的远洋漂泊,李四光一行终于来到了英国的首都——伦敦。他之前就了解到,伦敦是欧洲的特大都市之一,是近代产业革命的发源地,这里有他学不尽的科学知识。

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指引下,李四光选择了继续攻读最心爱的自然科学。但在具体专业的选择上,他放弃了原来在日本学的舶用机关专业,改学采矿。他认为,采矿是包括造船在内的一切机械工业的基础,任何机械工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矿业。经过仔细考量,他选择了英国伯明翰大学。他的选择主要出于两种考虑:一是从专业上说,伯明翰大学的采矿专业在当时的英国比较闻名;二是从经费上说,这里的学习费用要比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便宜一些。所以,李四光由伦敦来到伯明翰城,在伯明翰大学的预科学习英语,补习数理化知识。

对于伯明翰大学的校园环境,李四光感到非常满意。学校设在伯明翰城的郊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乘坐有轨电车仅需半个小时左右即可到达市中心。校园内开阔平坦,绿草如茵。校园中央高高耸立着一座方形的尖顶钟塔,钟塔旁环绕着一群圆顶建筑和一排平顶的楼房。建筑群之间拥有通向四周的马路,马路两旁种植着整齐的树木。向远处望去,可以看到高低起伏的山丘,山丘边还有一潭池水,清澈见底。站在高处眺望,更是令人心旷神怡。往昔在国内的烦恼几乎都在此时此刻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多么圣洁幽雅的学府啊!

李四光对于眼前的一切感到非常兴奋,他在学校附近找到一家公寓安顿下来。房东是一位英国老太太,待人特别热情和蔼,李四光把她当成自己的亲人。在这所公寓里,还有一位中国学生同住,他就是丁燮林(著名物理学家和剧作家)。两个中国人异国相逢,惺惺相惜,一见如故,乃至后来结成莫逆之交。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志同道合,互相帮助。他们还一起跟房东老太太学习英语,三人融洽得宛如一家人。丁燮林比李四光略小几岁,刚开始他英语学习进步飞快,但是李四光非常刻苦用功,一段时间过去后,李四光的英语也能和丁燮林并驾齐驱了,无论耳听眼看,还是口读手写,都不输于他。在这期间,他们不仅用英语交流,还读了许多英国古典文学作品,不到一年就都能说写自如了。后来,李四光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德语和法语,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外语基础。

预科学习临近期满,丁燮林与李四光一起讨论各自的专业选择。丁燮林告诉李四光,他决定学习物理。

李四光感到不可思议,忙问道:“为什么?你不是一直都很喜欢文学,尤其喜欢戏剧的吗?”

“那当然。”丁燮林接着阐述自己选学物理的原因,“我想,近代一切科学技术都离不开物理学,我虽然喜欢研究文学中的对话,特别是西方的话剧,不过这些都是作为一种课外兴趣,并不影响我专攻物理学。将来我可以成为一个爱写话剧的物理学家。如果写话剧,我就叫丁西林。”

“哈哈,真有你的!”李四光越发喜欢这位同窗好友了。

“四光,你呢,如何选?是造船还是采矿?”

“我嘛……”李四光也向这位挚友坦诚道,“你说的这两样都不再学了。”

“什么?这两样都放弃?那你准备学什么呀?”

“学地质!”

“为什么?放弃学过的专业不觉得可惜吗?”丁燮林非常惋惜地说。

“看从哪个方面说吧。我反复想过了,要造船就得有钢铁,而钢铁当然需要依靠采矿了。可是,光学采矿也不行,首先必须得知道哪里有矿藏。就说咱们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地质科学非常落后,丰富的矿藏究竟分布在何处,国人都不清楚。如果我们仅仅学会了采矿而不会找矿,到时候不过还是给洋人当个矿工,做不了国家的主人!”

“哈哈……”丁燮林不禁开怀大笑起来,“我知道了,你是想把开发祖国宝藏的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呀!”

“这不应该吗?”

“应该,太应该了!四光兄,我就佩服你心中的两个大字!”

“哪两个大字?”

“爱国!祖国的需要就是你个人的兴趣和志向,真了不起!”丁燮林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可我还需要陪着你一起学习物理。”

“这又是为什么?”

“你不是说过了吗,近代一切科学技术都离不开物理学。”

“对哦!”

“所以,学地质也就更加离不开物质运动的原理。这段时间我读了一些地质系的教科书,感到这些书里大多只是描写地质表面因素,很少有人从物理学的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探究。我想,地球也和宇宙其他天体一样,都是运动着的物质,必然受到运动规律的支配。你说是吧?”

“对,肯定没错!”

“因此,我要和你一起学习物理,就是想在这个方面掌握些地球运动的规律和解释地质构造的理论。”

“你的想法真的是太对了!牛顿的三大定律,解释了自开普勒以来一直无人能够解释清楚的天体运动的规律。物理学必定能助你深入学习和研究地质理论。不过,两个系的功课,负担岂不是太重了吗?”

“不是还有你这位小老师可以请教吗?”

“好,没问题,我将尽全力帮助你。”

就这样,李四光和丁燮林同时转入伯明翰大学本科,怀着宏伟的抱负,开始攻读各自的专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