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赴苏联访问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

赴苏联访问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

时间:2022-08-2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赴苏联访问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不断开拓进取的奉献精神使李四光赢得了北京大学全体师生的敬重。作为中国学者,李四光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苏联科学院的科研单位类别之健全、内容之丰富和价值之巨大,让李四光感到十分震惊,而且受益良多。苏联科学院和与会的科学家对李四光十分热情和尊重,并且对他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领域作出的宝贵贡献表示了赞扬和欣赏。纪念大会结束后,李四光踏上了归国的火车。

苏联访问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

不断开拓进取的奉献精神使李四光赢得了北京大学全体师生的敬重。同时,他也以其杰出的教学成绩和科研业绩,成为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领头人。

1925年秋季,苏联科学院致函北京大学,邀请北京大学派代表参加该院成立200周年纪念大会。

苏联科学院,建于1725年,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改为此名。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苏联科学院人才济济,硕果累累,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

北京大学决定派李四光代表学校前往出席这次盛会。李四光欣然接受了这项使命,而且他也很想了解一下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的科学研究状况。(www.guayunfan.com)

临行之前,他的心情既激动又复杂。就在这一年3月12日,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在北京与世长辞,进步人士无不为之哀痛。作为孙中山的崇拜者,李四光更是悲痛不已。往事萦怀,感慨万千,他想到自己从参加中国同盟会到投身辛亥革命,从在湖北军政府从政到官费去英国留学深造,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得益于这位革命导师的指引。如今,自己能够踏上“科学救国”的道路,更是在遵从这位革命导师“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谆谆教诲!他深知,正是由于孙中山的高瞻远瞩才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密切合作,才开创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大好局面。虽然自己尚不能理解“三大政策”的本质含义,但是相信孙中山肯定有他的道理。现在,自己就要奔赴这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或许这也是革命导师的英灵指引吧!对他来说,苏联的一切都那么新鲜。此次出国,他是以学者身份代表祖国参加国际科学盛会,一定要本着开阔视野、互通信息和学术交流的心态认真对待。想到这里,他的心情渐渐平复下来,一切都化成了求知的渴望。

当时人们要出国远行,一般只有两类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李四光由北京去莫斯科,自然选择陆路,也就是坐火车。他要由北京出山海关到辽阔的东北平原,直至祖国边陲城市满洲里,再从满洲里改乘苏联火车,从赤塔站西行,进入同样辽阔的西伯利亚大地,至少还需七天七夜的驰骋才能到达目的地。

李四光的国内行程,大概需要三天三夜。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三天三夜得换三次火车,即北京至奉天(今沈阳)的京奉铁路,由中国经营;奉天至长春的铁路,由日本经营;长春经哈尔滨至满洲里的中东铁路,由苏联经营。李四光在自己的国土上必须通过日本和苏联的两道关卡。这三段铁路为什么要由三国分管呢?祖国的领土为何被如此瓜分?作为中国学者,李四光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他沉默了,一路上,他在心里默默地背诵孙中山的临终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进入苏联境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个新型的主权国家,到处充满了盎然的生机。正如苏联人民歌颂的那样: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她有无数田野和森林。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可以这样自由呼吸……

一路上,列车伴随着歌声穿行在一望无际的田野和森林中。李四光望着车外的自然景观,凝神思索。忽然,车厢里有人兴奋地喊道:

“看!大家快来看啊,前边就是乌拉尔大山脉!”

李四光也跟着振奋起来。映入他眼帘的是蜿蜒起伏的崇山峻岭,十分雄伟壮观。作为地质学家,他一边认真地审视着山脉的构造与走向,一边观察思考:这条山脉为什么会突兀地由南向北耸立在广袤的草原上?这种现象应该怎样解释呢?它到底是孤立地存在着,还是和欧亚大陆的地质现象有着必然联系?

列车窗外的景色渐渐地向后移动,留在李四光脑子里的问号却越来越多。带着这一连串问号,他终于走完了这漫长的行程,到达苏联的首都莫斯科。

李四光到达莫斯科的时间是9月3日。苏联政府为了保证这次纪念大会的召开,专门拨了200万卢布的巨额经费,并且作了将近半年的充分准备。看到苏联当局如此重视科学事业,李四光百感交集。

这次盛会一共举行10天,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5天在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举行,后5天在莫斯科举行。前5天,李四光在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参观了人类学陈列馆、矿物陈列馆、地质陈列馆、动物陈列馆、亚洲博物馆、生物学院、生理学院、物理学院以及托尔斯泰陈列馆等苏联科学院直属的30多个科研单位。苏联科学院的科研单位类别之健全、内容之丰富和价值之巨大,让李四光感到十分震惊,而且受益良多。接下来的5天,这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被在莫斯科进行的各种学术报告深深地吸引住了。

此行李四光结识了苏联和其他国家的许多知名学者,比如苏联科学院的永久书记欧登堡就与李四光交往密切,李四光还曾邀请欧登堡来中国讲学。此外,李四光还与苏联科学院院长、地质学家卡尔宾斯基,苏联科学院院士、矿物学家、地球化学家费尔斯曼,古生物学家鲍尔霍维金诺娃等交往密切。他们在大会上就世界地质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古生物学的现状与未来各抒己见,互有补益。热情的鲍尔霍维金诺娃还专门陪同李四光到莫斯科近郊波多尔斯克观看了中石炭纪地层实况。

此后,李四光与这些苏联科学家保持着经常性的学术往来,不断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促进了两国地质科学的互动与发展。

苏联科学院和与会的科学家对李四光十分热情和尊重,并且对他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领域作出的宝贵贡献表示了赞扬和欣赏。

作为中国科学家,李四光在会议期间处处都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温暖。一天,在苏联科学家的陪同下,李四光来到通往华沙的大道湾,他们共同登上一座小山游览。苏联科学家介绍说,这里是100多年前拿破仑扩张侵略一败涂地的地方。面对侵略者惨败的历史见证,李四光颇为感慨,由此他深信,一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都不会有好下场,终将以失败告终。

纪念大会结束后,李四光踏上了归国的火车。回程再次经过乌拉尔山脉,他苦苦思索着这一值得探究的自然现象。其实在会议期间,他就曾带着疑问认真研究了苏联地质图,惊讶地发现乌拉尔山脉并非孤独地存在于平原上。根据地图显示,它的南边还有东起的阿尔泰山脉,经过高加索,西至黑海以北,构成一条东西延伸、向南突出的巨大弧形山系。这条东西走向的山系刚好与南北走向的乌拉尔山脉组合在一起,仿佛一支利箭,共同合成一个雄浑的“山”字。虽然这弯弓与利箭相距甚远,但都生成于相同的地质时代——晚古生代。李四光认为,这绝不是一种巧合。

也许科学家的头脑就是和常人不同,他们的脑子里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科学思考,而科学思考的目的在于解答一个又一个的问号。面对眼前这个“山”字形的地质构成疑问,李四光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物理学知识,进行了综合思考。他初步认为,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加快,引起了地壳广泛的运动,产生了一种内在关联的构造体系,或者叫做构造形式。地质科学领域最易认识且对地壳运动辨析最有价值的重大课题,便是深入探究这种“山”字形构造体系。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狄德罗曾经说过:“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上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这么看来,李四光既是聪明的人,又是有经验的人,更是有才能的人。其实,细心的他早就对国内类似的地质现象作了大量调查,经过一次次的考证、分析、调查与研究,他甚至还联想到了儿童时期家乡私塾院内那块孤独的巨石,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的思考。而眼前这“山”字形地质构造,使他对创立地质力学等学说更是充满了信心。

对李四光个人而言,这次远行是成功的;对中国的科学研究而言,参加此次会议更是收获颇丰。回国之后,北京大学专门为李四光举办了欢迎茶会,这是一次令人关注的学术汇报交流。李四光向与会者详尽地介绍了纪念大会的盛况及在苏联期间的各种观感。他以耳闻目睹的事实,批驳了某些人认为苏联政府不尊重自然科学、不尊重知识分子的种种说法,并澄清了许多令人模糊的观念,使人们更加客观地对待苏联科学事业的现状与前景,加强了中苏之间的科技往来。

总而言之,李四光圆满完成了此次赴苏访问的使命,同时也使苏联科学家和出席这次纪念大会的各国科学家进一步认识了李四光,认识了北京大学以及中国的科学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