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受邀回国任教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

受邀回国任教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

时间:2022-08-2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受邀回国任教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李四光的论文——《中国之地质》发表后,引起了各国科学界的关注。对于来自祖国同胞的真诚邀请,李四光十分感动,答应会慎重考虑回国。而来自印度方面的邀请,也为李四光的学术实践提供了方便之门。李四光通过与他们的接触,了解到这批勤工俭学者大都是祖国的优秀青年,生活普遍艰苦。之后,李四光回到主题,紧紧抓住“繁荣与炭”的密切联系,强调煤炭的重要性。

受邀回国任教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

李四光的论文——《中国之地质》发表后,引起了各国科学界的关注。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成了李四光当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首先,李四光的导师鲍尔顿教授非常爱惜这位勤奋的学生,希望他能留在伯明翰大学继续学习,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再谋高就。另有一位教授也非常看重李四光,推荐他到印度某矿山担任地质工程师,这项工作无论对李四光的事业还是个人生活,乃至今后的发展都大有益处。

就在李四光犹豫之际,梁启超恰好到欧洲考察,中国地质学家丁文江陪同他一起到了英国。丁文江亲自会见了李四光,他从祖国急需培养地质工作者的迫切性开始讲起,希望李四光能从国家利益出发,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对于来自祖国同胞的真诚邀请,李四光十分感动,答应会慎重考虑回国。丁文江回国后仍不肯放松说服李四光,当年秋天,他的弟弟丁文渊去伦敦办事,他又托弟弟再度与李四光见面,并与丁燮林一起共商邀请李四光回国任教之大计。李四光动心了,自己出国留学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回国效力吗?眼下他应考虑的只是何时返回祖国而已。

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1918年11月11日,同盟国被迫投降,协约国取得了胜利。作为战胜国,英国也在恢复战争之前的各项事业,这时如果继续深造则非常有利。而来自印度方面的邀请,也为李四光的学术实践提供了方便之门。地处亚洲的印度,与中国接壤,其地质构造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倘若接受印度的邀请,经过一段时间采矿的工程实践以后,再回国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岂不更为有利?不过,丁文江曾经对自己说过“祖国急需培养地质工作者”。李四光思来想去,心里十分矛盾。

就在这时,一个令人愤慨的消息传遍了世界: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却在英、法、日、美召开的对德和约的会议上,遭到列强的不公正待遇。这件事激起了炎黄子孙的极大愤怒与抗议,同时在中国北京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这一切使李四光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马上谢绝了鲍尔顿教授的真心挽留和其他教授的善意推荐,决定立即返回祖国。(www.guayunfan.com)

他在论文《中国之地质》的序言部分写得清清楚楚,他回国的主要目的是从事中国地质矿产的调查与研究。他说:“近几十年来,科学迅速发展,影响所及,促使地质学家也要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个古老景观神奇般地再现,地球有史以来各个时期古地理的多种推测,自然地唤起地质学家扩大知识范围的渴望。加上开发矿藏的需要日益增长,使得许多西方地质学家把注意力转向新的角逐场——远东。现今,我们所有为量不多的有关亚洲大陆上幅员辽阔的中国的地质知识,大都是在这种时代召唤之下,由那些热心的考察者努力得出的结果。”

谈到这里,他又情不自禁地指出:“今天,我们要求新兴一代的‘黄帝’子孙,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也许并非为时过晚。一方面,要为纯科学的发展而尽力;另一方面,要用得来的知识,直接或间接地去解决有关工业的问题。就地质学而言,需要的是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去倾听和研读自然界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的‘古树残叶的语声和古河道的瘗文’。”

由此可见,对李四光来说,这不仅是一篇学术论文的序言,同时也是他作为一位年轻地质学家的爱国宣言。他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的志向,在这里也就不言自明了。

尽管李四光已经决定回到祖国怀抱,报效祖国,但是,想到中华大地正处于军阀混战、你争我夺的混乱局面,他又难免产生了不满的情绪。犹豫间,他决定先在欧洲大陆进行一番地质方面的实地考察,之后再作定夺。

1920年新年刚过,李四光与好友丁燮林、王世杰一起离开生活了3年的伯明翰,相继到德国、法国的几个有名的工矿区和阿尔卑斯山等地,进行旅游式的地质考察。

2月上旬,他们一行来到法国的首都巴黎。当时巴黎的中国留学生非常多,是留学生的集中地之一。这些留学生大多是半工半读的勤工俭学者。李四光通过与他们的接触,了解到这批勤工俭学者大都是祖国的优秀青年,生活普遍艰苦。他想到自己虽然是享受官费出国,但后面几年也不得不半工半读,他深知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学业有多么困难,可以说,当年的自己与法国的学友们有很多相似之处。

2月28日上午,李四光应巴黎中国留学生勤工俭学会的邀请,作了题为《现代繁荣与炭》的激情讲演,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

在讲演中,李四光首先对当前欧洲各派学说长期纷争的形势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说:“我们看待世界上的事物或讲到学术问题,往往抱有一种人云亦云的态度,人类进步甚慢的最大原因恐怕就在这里。我们要互相勉励,凡遇着新景象、新学说,我们要分析它,看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接着,他进一步陈述自己多年来从事学术研究的心得。他说,从事学术研究应该是:“心只管细,胆只管大,只要掌握了逻辑的思维,哪怕是纷繁复杂的世界,天经地义的学说,都不能吓倒我们。当然,我们万不可故意与人家辩驳,与人家捣乱,或者逞一己的偏见,或者沽名钓誉。那种虚妄的行为不是勇猛精进的正道,已远出自由讲学的正轨。”他提出,科学研究既要提倡破除迷信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又必须强调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作风。毫无疑问,这是任何一位伟大科学家都不能缺少的治学品格。

之后,李四光回到主题,紧紧抓住“繁荣与炭”的密切联系,强调煤炭的重要性。他说:“什么东西是现代繁荣最大的凭据?这个东西就是大家知道的天然势力。天然势力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可供人类使役的,至今只知道有流行不已的热势力。如若没有热势力,地球上今天恐怕没有生物,自然连人类也是没有的。热势力是由什么地方来的?小部分是由煤油发生的,大部分是由煤炭发生的。从地质学上考究起来,我们确知世界上的煤油远不及煤炭多。所以最要紧的问题,还是煤炭。哪一个所谓文明的国家不是用许多人拼命地挖煤炭?”

谈到中国的煤矿现状,李四光不禁忧心忡忡地说:“只有中国对煤矿还没有一个详细的调查,许多煤厂尚没有用新法开采。”这时,他凭借自己多年的学识积累和考察,一口气把中国各省区已知的煤矿,如数家珍般地逐个讲述一遍,全场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最后,李四光自豪地声称:“欧战之前,全世界一年所烧掉的煤炭大约有10亿吨。如若这个数目可为将来每年消耗煤炭的平均量,那么中国一国的煤炭可供全世界1000年之用。但是,人类越趋于繁荣,煤炭的消耗量就越增加。有朝一日,中国的煤炭要烧尽,世界的煤炭也要烧尽。”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有什么东西,用什么方法来代替煤炭,维持人类的繁荣?”这是一位年轻的地质学家发出的疑问。

李四光在演讲中还说:“可以把人类的能源概括为三大动力体系,即天体转动的潮汐动力、原子裂变的动力、太阳直送的动力(含直接的太阳辐射能量和间接的水力、风力等若干能量)。”此外,他还指出:“另有一种蕴藏于地中的热能。”显然,他善于把物理学和地质学融为一体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得出卓越的学术见解。

李四光当时年仅30岁,他能在20世纪之初明确指出研究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性及其主要途径,不能不令人叹服。

1920年秋季,李四光从法国辗转来到瑞士。他深入考察了阿尔卑斯山,那里斑斓绚丽的冰川地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冒着严寒拍摄了许多照片,为后来建树划时代的中国第四纪冰川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此后,他又从瑞士来到德国进行考察,并在柏林进行了一番学术研究。正在这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由伦敦转来了邀请电报,希望李四光能尽快到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

李四光长年在英国专心治学、埋头苦读,对国内的具体政治形势所知甚少,对北京大学的基本概况也不了解。为了慎重起见,他打算先了解北京大学的情况,于是给刚从北京大学毕业而到伦敦留学的傅斯年写信,询问北京大学的情况。傅斯年立即回信如实转告。李四光从傅斯年的信中得知,1920年初,孙中山发表了致海内外国民党党员的信,表达了对“五四”运动的充分肯定并抱以热切期望,同时说自己准备重返广州组织军事力量,实现统一中华的共和大业。北京大学是在清代末期京师大学堂的基础上扩建的综合性大学,当时的文科已聘请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等一批倡导新文化的学者任教。理科也聘请了国内外学有专长的教授,但是比文科略差一些,因此理科更急需扩充师资力量。北京大学还是“五四”运动的发起地之一,校内实行学生民主自治,提倡学生组织社团活动,改革旧时的教学管理体制,并且成立了评议会,从各科教授中选出若干评议员,共同实施对学校的民主管理

面对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和北京大学的局面,李四光仿佛看到了一线希望。他立即拿定主意,接受北京大学的邀请,停止在欧洲的地质学术考察,与好友丁燮林、王世杰一道从柏林踏上了归国之路。

回国后,李四光首先回到阔别7年之久的黄冈老家,看望父母和各位父老乡亲。

父母明显地变老了,弟弟妹妹们也长大了,眼前的情景使李四光百感交集。作为儿子,他没有尽到孝敬父母的责任;作为兄长,他没有尽到对弟弟妹妹的关照培育的责任。这时的他,内心十分自责。而父母却为他感到十分骄傲,认为他是李家的杰出后代,没有辜负先祖的期望;兄弟姐妹们也为他感到自豪,认为他是这个时代的骄子,是祖国同胞的榜样。

还有什么能比家人的理解更暖人心怀的呢?李四光的家庭恰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言:“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也许正是因为拥有这样幸福和谐的家庭,拥有亲人的一贯支持,李四光才下定决心再度离开故乡,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不懈追求的“科学救国”的大业中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