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歌剧教学实践硕果累累_关于蒋英的故事

歌剧教学实践硕果累累_关于蒋英的故事

时间:2022-08-2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歌剧教学实践硕果累累_关于蒋英的故事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诗歌)、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蒋英在音乐学院的歌剧教学实践工作上贡献颇多。她对北大歌剧研究院要创作歌剧《钱学森》很高兴。歌剧《钱学森》如期成功上演。饰演蒋英的祝爱兰,也获得一片赞誉声。歌剧《钱学森》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蒋英的扮演者祝爱兰,她是蒋英本人的爱徒。

歌剧教学实践硕果累累_关于蒋英的故事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歌剧是用音乐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是“剧”的一种,把人物的塑造与音乐的写作结合在一起,把优美的旋律与人物性格的展现结合在一起,不仅是一部歌剧成功的关键,也是中国目前的歌剧创作需要下功夫解决的难题。

蒋英在音乐学院的歌剧教学实践工作上贡献颇多。1978年,中央音乐学院在文化部的支持下成立歌剧系,蒋英任歌剧系副主任。此时,她还实现了二十多年来的心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过“文革”十年的禁锢,音乐学院的师生们爆发出潜藏已久的热情。在蒋英、喻宜萱、沈湘、杜利等人的带领下,系里的各项工作都干得激情澎湃,热火朝天。

1978年歌剧系开始招生,首届歌剧系学生经过五年的刻苦学习,终于在1983年毕业。这一批学生当中,有后来深受欢迎的殷秀梅、姜咏、梁宁、迪里拜尔、程志、傅海静、刘克清、章亚伦等歌唱家。在他们毕业之季,在院领导、老师的带领下排演了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施光南的《伤逝》两部歌剧以及威尔第的《茶花女》选段。毕业公演在北京音乐厅举办,在全市引起巨大反响。

毕业公演让沉寂了多年的首都歌剧舞台再次热闹起来。十多名毕业生后来几乎全部都进入了中央两所歌剧院工作,后来在国内外歌剧舞台上成就不断。(www.guayunfan.com)

蒋英积极带动歌剧系与国外声乐教育界进行交流,对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文化对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化部邀请的访问学者、英国格兰登堡音乐节的主要负责人、著名的艺术指导马丁·依赛普曾参加《费加罗的婚礼》剧目的短期排练工作,对歌剧系的教学工作给予了高度的好评,告别时一再邀请歌剧系的老师访问英国。

“蒋英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爱国者,也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人格高尚的教师。她对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为歌剧人才的培养呕心沥血。”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曾这样评价蒋英。

在钱学森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时,歌剧《钱学森》在北京解放军歌剧院隆重上演。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歌剧《钱学森》的导演金曼回顾创作经历时说:

2009年,钱老去世,我萌生出创作一部歌剧来纪念他的想法。

2010年初,通过已是北大歌剧研究院副院长的傅海静的安排,我、他以及女高音歌唱家祝爱兰拜见了蒋英先生。傅海静、祝爱兰都是蒋先生的高徒。

蒋先生给我的印象是一位优雅贤淑的女性,亲切和善,目光坦诚,心地明净透亮。她对北大歌剧研究院要创作歌剧《钱学森》很高兴。我在谈创作思路和想法时,她一直微笑着静静地听。在我征求她的意见、请她提出要求时,她说她希望这部歌剧的音乐一定要好听,要有旋律,唱起来上口。她还特意嘱咐,说她在剧中只能是一个配角,不能着墨太多、分量过大。她还鼓励我们说:“你们都是艺术家,相信一定能够把握好。”

当我问她希望谁来饰演钱学森和蒋英时,她笑着将目光转向一旁的傅海静和祝爱兰说:“如果由他们两个来演,那是最好的啦。”这与我早先的想法不谋而合。傅海静说:“钱先生是男高音,我是男中音。再说,我也长得太高了,外形不像钱先生。”蒋先生笑道:“那没有关系,舞台人物形象不一定要和现实生活中的完全一样。”

后来,作曲家唐建平在创作这部歌剧的音乐时,从角色主次和声种分配的角度考虑,认为钱学森这个角色应为男高音。告知蒋英先生后,十分熟悉歌剧的她表示这是有道理的,完全能够理解,尊重作曲家的意见。

歌剧《钱学森》如期成功上演。饰演蒋英的祝爱兰,也获得一片赞誉声。有些遗憾的是,蒋英先生此时已住进医院,没能到剧场观看。好在祝爱兰早把剧中蒋英的每个唱段都在病床旁唱给她亲爱的老师听了,演出的录音也带回来放给老师听了。这让我们稍稍感到一点宽慰。

《钱学森》讲述了钱学森与蒋英二人从国内定情到一起去美国,再到冲破美国阻挠、回到祖国的一段起伏波折的经历。歌剧深入钱学森与蒋英二人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既表现了他们作为艺术家与科学家的不平凡的一面,也刻画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的深厚情感。剧中的蒋英、冯·卡门、金贝尔、杜布里奇等人物都性格鲜明,歌剧中用不同的音乐手段表现出来。如冯·卡门是匈牙利人,就加入了东欧音乐的元素,既符合人物背景,也使全剧的时空更广阔。再如大合唱《航天之歌》,既作为钱学森离开美国、回到中国的情节转折,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新生中国的热烈与蓬勃。

1986年,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来华举行歌剧《汉斯米亚人》巡演,并访问中央音乐学院。图为蒋英(右一)迎接帕瓦罗蒂(左一)

歌剧《钱学森》的音乐创作将中国音乐的民族性与西洋的歌剧音乐形态相结合,特别是在重唱的写作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这部歌剧注重二重唱,把“夫唱妇随”表现得极为到位。第一幕的二重唱《家在白云边》《请跟我走——我跟你走》的音乐优美动人,在落幕时已有观众开始哼唱了。而其后《回家》的唱段更是催人泪下。

歌剧《钱学森》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蒋英的扮演者祝爱兰,她是蒋英本人的爱徒。“学生演老师,这是歌剧舞台上少有的美谈。”指挥刘新禹说。

当被记者问及蒋英是否知道由她扮演自己时,祝爱兰说:“当然啦!我每周去看望蒋老师时,都会把排练的情况跟她讲、把台词唱给她听。”当时已九十多岁高龄的蒋英会仔细听祝爱兰演唱,还会不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后来每次我去她家,她都会笑着对我说:‘蒋英来啦!’我就会说:‘对,我是小蒋英。’”祝爱兰津津有味地说起她与老师之间的故事。“我作为蒋英老师的学生,在她身边耳濡目染很多年。她低调务实、努力工作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我学习了很多,但她身上那种高贵的气质、儒雅的风度、先进的思想、开阔的胸襟是从骨子里流露出来的,是根本没有办法模仿的。此次在歌剧《钱学森》中扮演蒋英,是我的荣幸,同时也满足了老师的愿望,可谓是双重的喜悦。和蒋英老师相处这么多年来,她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已经深深地映在了我的脑海中,而且我们的性格原本也很相似,所以在剧中我没有刻意地、用力地去扮演‘蒋英’,而是只要回想一下老师在那样的环境下是怎么做的、是如何感想的,那种感同身受、自然而然的东西就会带领我去完成表演。蒋英老师视我如自己的亲生女儿,不管我表演得如何,她都会很开心。但我还是希望用自己精湛的演出给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对于祝爱兰的表演,现场的不少观众赞不绝口。演出结束后,钱永真等走上舞台与祝爱兰等演职人员热烈拥抱表示祝贺。

因为创作歌剧《钱学森》,歌剧表演艺术家金曼结识了蒋英。“每一句台词她都会看,非常认真。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三易其稿,一直到蒋老说可以。”在金曼的印象中,蒋英是一个异常优雅的女人,“九十多岁了,还能保持那种美”。歌剧《钱学森》首演,金曼为蒋英无法到场感到遗憾,“那时候她已经住院了,不能亲自前来”。幸运的是,“所有的音乐和台词她都看过了,剧中演蒋英的祝爱兰是蒋老的学生,很多唱段祝爱兰都唱给她听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