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父亲,兵学泰斗蒋百里_关于蒋英的故事

父亲,兵学泰斗蒋百里_关于蒋英的故事

时间:2022-08-2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父亲,兵学泰斗蒋百里_关于蒋英的故事在蒋英的一生中,有两个重要的男人声名赫赫:父亲蒋百里,军事理论家,以兵学泰斗闻名于世;丈夫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留学德国时期的蒋百里蒋英的父亲蒋百里,于光绪八年九月初二出生于浙江海宁硖石。也是在此期间,蒋百里结识了戊戌变法后亡命日本的梁启超,并执弟子礼。

父亲,兵学泰斗蒋百里_关于蒋英的故事

在蒋英的一生中,有两个重要的男人声名赫赫:父亲蒋百里,军事理论家,以兵学泰斗闻名于世;丈夫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蒋百里从未在战场上率领过一兵一卒,却孕育了中国上百将星,更以杰出的军事才能被称为“东方第一军事家”。

留学德国时期的蒋百里

蒋英的父亲蒋百里,于光绪八年九月初二出生于浙江海宁硖石。原名蒋方震,字百里,以字行。晚号澹宁,笔名飞生、余一。他是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其一生风云激荡,堪称传奇。

蒋光煦晚年得子,这个孩子就是蒋百里的父亲蒋学烺,字泽久,号壶隐。因蒋学烺生来左臂残缺,蒋光煦不喜欢他,家人们又因他为畸形儿多有歧视,待养到十余岁就送他到寺庙出家做小沙弥。蒋光烺做了几年小和尚,却不喜欢念南无,也不喜欢念子曰,另外找出一条读医书的门路来。到了二十余岁,他就悬壶济世,还俗行医,不久娶浙江海盐秀才、名医杨笛舟的独生女杨镇和为妻。(www.guayunfan.com)

蒋百里的母亲杨镇和不仅是一个知书识字的女人,也是一位贤妻良母,她是蒋百里的启蒙老师。蒋百里咿咿学语时,母亲就开始教他识字,教儿子唐诗和四书;等他年纪渐长,又给他讲《封神榜》《西游记》。

1894年,泽久先生病卒于海盐,蒋百里时年十二岁,母子俩回到硖石居住,相依为命。出家人不能归族,蒋学烺未得到家族遗产,母子俩生活困苦。其时蒋百里的叔父蒋世一延请老秀才倪勤叔给自己的孩子授业,喜欢读书的蒋百里经常溜到书房里去听讲。倪勤叔见他聪慧,顿生爱才之心,知道他家境清寒,就对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是可造之才,我愿教百里读书,不收束脩(按当时的习俗,未做诗文的学生每年6圆至8圆大洋,已开笔的8圆至12圆大洋)。”从此蒋百里穷学生就从倪勤叔读书,学习诗文。他过目不忘,除了能熟背“四书五经”,课余还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古典小说,爬上茶馆茶桌,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地讲上述故事给茶客听,被誉为“神童”。

蒋百里对母亲的感情非常浓,“杨夫人有一次生了场大病,蒋百里学习古人割股疗亲的事,竟然自己割下左臂上的一块肉熬汤给母亲吃,他母亲闻到味道后,又看到儿子的创口,母子俩抱头痛哭”。

张学继在研究蒋百里的过程中,对1923年杨夫人去世后蒋百里的痛不欲生之情也印象深刻:“他是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当天就南下奔丧,蒋百里的得意门生唐生智与其他同学立即派龚浩为代表去海宁吊唁,用竹箩筐挑了银圆作为丧葬费用从湖南送到硖石。蒋百里含泪作书请梁启超撰写墓志铭,并在老宅附近建怀萱堂以为纪念。”

中日甲午之战,深深地刺激了蒋百里。十五岁时他经常手捧《普天忠愤集》,挑灯夜读,读至热血沸腾处,放声痛哭,泪如雨下,立誓为国效命。1898年,戊戌变法,十六岁的蒋百里考中秀才。他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渴望读到新书。恰逢双山学院购进了四大橱经、史、子、集,及《时务》《策论》《算学》《格致》等书。听到这个消息,蒋百里真如穷人得了宝藏,请求老师早一二小时放学,让他到双山书院中看书。蒋百里如饥似渴地吸吮知识,以研读文学一类为多。

1900年春,蒋百里十八岁时,应同邑桥镇孙氏之请,聘为塾师。不久在方雨亭县令的介绍下,到林迪臣创办的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就读深造,同学中有钱学森之父钱均夫等人。1901年,方县令、林知府、陈监院(陈仲恕)三人共同出资,送蒋百里东渡日本留学。

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已达三千人左右,大多思想激进,倾向革命。同年,蒋百里当选为中国留日学生大会干事,并组织“浙江同乡会”,又于1903年2月创办大型综合性、知识性杂志《浙江潮》。该杂志32开本,月刊,每期约八万字,行销国内。鲁迅积极支持《浙江潮》,每期都寄回国内让亲友阅读,他的第一批作品《斯巴达之魂》等,即发表于《浙江潮》。身系上海狱中的章太炎的诗文也在该刊登载,《狱中赠邹容》一时万人争诵。鲁迅当时同是留日热血青年,曾向此刊物投稿。也是在此期间,蒋百里结识了戊戌变法后亡命日本的梁启超,并执弟子礼。

蒋百里为《浙江潮》所写的发刊词,情文并茂,传诵一时。他又以飞生、余一等笔名,发表《国魂篇》《民族主义论》等长篇论文连载,宣传民主革命,提倡民族精神。文章立论独到,条理清晰,文辞流畅,感情奔放,颇类梁启超文笔。而他倾向革命,又不同于梁启超的改良主义,颇受读者注意。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嘉良认为,中国新文学的发轫,并非自1915年由陈独秀主编的杂志《新青年》创刊,而是自1903年由蒋百里主编的《浙江潮》在日本东京创刊。

《浙江潮》发刊词

蒋百里

我浙江有物焉,其势力大,其气魄大,其声誉大,且带有一段极悲愤奇异之历史,令人歌,令人泣,令人纪念。至今日则上而士夫,下而走卒,莫不知之,莫不见之,莫不纪念之。其物奈何?其历史奈何?曰:昔子胥立言,人不用,而犹冀人之闻其声而一悟也。乃以其爱国之泪,组织而为浙江潮。至今称天下奇观者,浙江潮也。

秋夜月午,有声激楚,若怨若怒,以触于吾耳者。此何为者也?其醒我梦也欤?临高以望,其气象雄,其声势大,有若万马奔腾,以触于我目者。此何为者也?其壮我气也欤,夫子胥之事,文明之士所勿道。虽然,其历史可念也。呜呼!亡国其痛矣,不知其亡,勿痛也,知之而任其亡,勿痛也;不忍任其亡而言之,而勿听,而以身殉之,而卒勿听,而国卒以亡。呜呼!忍将冷眼,睹亡国于生前,剩有雄魂,发大声于海上,古事往矣,可勿言矣,而独留此一纪念物,挟其无穷之恨,以为吾后人鉴,后人可勿念哉!

抑吾闻之地理与人物,有直接之关系在焉。近于山者,其人质而强;近于水者,其人文以弱。地理之移人,盖如是其甚也。可爱哉,浙江潮!可爱哉,浙江潮!挟其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之气力,以日日激刺于国民之脑,以发其雄心,以养其气魄。二十世纪之大风潮中,或亦有起陆龙蛇,挟其气魄以奔入于世界者乎?西望葱龙,碧天万里,故乡风景,历历心头。我愿我青年之势力,如浙江潮。我青年之气魄,如浙江潮。我青年之声誉,如浙江潮。吾愿吾杂志亦如之。因此名以为鉴,且以为人鉴,且以自警,且以祝。

1905年,蒋百里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毕业。在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典礼上,有一项最重要的仪式——把天皇的御赐宝刀赠与当届以第一名成绩毕业的学生。

这一年担任毕业发布官的是天皇的亲戚伏见宫亲王。他打开名册,宣读出第一个名字,念完后自己都震惊了:蒋百里。第一名竟然是个中国人!要知道,第九期步兵科共有日本学生三百余名、中国学生四名、泰国和其他各国留学生数名。日本学生不仅人数多,而且人才济济,历史也将证明这期学生里有若干未来日本的陆军精英:荒木贞夫(日本陆军大将、陆相)、真崎甚三郎(日本派至台湾的总督、陆军大将)、小矶国昭(陆军大将、总理大臣)、本庄繁(陆军大将)……有这么多出色的日本学生在,天皇御刀竟要被一个中国学生带回中国,不少日本人当场就深感屈辱。蒋百里最终把日本天皇的赐刀带回了中国,中国人获此殊荣,仅此一例。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蒋百里和他的好友——中国留学生蔡锷、张孝准——学业都很优秀,一度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从此之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规定,中国留学生必须与日本学生分开授课。

蒋百里是真正的海归精英,回国后投身军界。当时盛京将军赵尔巽破格用人,委任他为“督练公所总参议”。督练公所是一省督练新军的最高枢纽,督办由将军或督抚兼任,其总参议相当于总参谋长。不到三十岁的蒋百里能够一跃而居高位,就算在当时也堪称异数。

但蒋百里刚到盛京(今沈阳)参与组建新军,就发现这里新旧军之间的关系水火不容,旧军的气焰咄咄逼人。行伍出身的将领张勋、绿林就抚的巡防营统领张作霖等,都是露骨反对建立新军的,而主持新军事务的蒋百里也被此二人迁怒。

“蒋百里那次到奉天只待了三个月。当时,他的老师陈仲恕听到一些风声,害怕对蒋百里不利,便劝他及早离开这个是非场。”王建学说。

蒋百里认为自己在日本学的只是初级军事,而中国的国防应当取法乎上,学习德国陆军。蒋百里直接找到赵尔巽,要求到德国陆军实习,以求深造,遂成。他出色的才华很快崭露头角,兴登堡元帅和德国的著名军事学家伯卢麦将军都非常赞赏他,兴登堡元帅赞誉蒋百里是“东方人杰”,伯卢麦拍着他的肩膀说:“拿破仑说过,若干年后,东方将出现一位伟大的军事学家,这也许就应在你的身上吧!”

赴德三年实习期满,蒋百里先回了北京,受邀住在光明殿胡同良弼的家中。良弼也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以知兵而为清末旗人翘楚。但政治上,他是个典型的保守派,后来因为坚决反对清帝退位,被革命党人暗杀。良弼看中蒋百里,再三请他担任禁卫军标统(相当于团长)。蒋百里却说:“在日本,我当过排长级尉官,在德国升任见习连长,如果按级升迁,也应该是管带(营长)。我担任军职也是求学的过程,应当一级一级地往上升,以免经验脱节。”于是,蒋百里被任命为禁卫军管带。

1911年初,赵尔巽在转任两湖、四川总督后,调回奉天任东三省总督。他上任后向朝廷奏请,调蒋百里回督练公所任总参议,不过这次调任,却在程序上出现了问题:蒋百里那时的官衔只是管带,属于中下级军官,而总参议则是上中级军官,差了好几级,官场上说不过去。赵尔巽特意想了个变通的法子:在奏折上避去管带官衔,而改称“留德学生蒋方震”,“以二品顶戴任用”。

蒋百里在禁军管带任上,很受官兵拥戴。他辞卸当日,全营官兵围在他住所门前不让走,还是良弼用梯子从后楼把他偷偷接下来。当天,蒋百里就离开北京,二入奉天。

1912年冬,袁世凯亲点蒋百里以陆军少将担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上任后,蒋百里锐意改革,建立新军,却遭到北洋旧派军人的阻挠。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研究会会长任牧辛回忆,当年蒋百里到校第一天给全校师生集体训话:“今后一切事情,方震率先躬行。如果我做好了榜样,你们不跟着来,当以严厉制裁。如果方震不尽职责,办不好学校,当以自戕以明责任。”

1913年6月18日凌晨5点,天刚灰亮,保定军校校长蒋百里就召集全校两千余名师生紧急训话。他身着黄呢军服,腰挂长柄佩刀,足蹬锃亮马靴,站在尚武堂石阶上一脸沉痛:“初到本校,我曾宣誓,我要你们做的事,你们必须办到;你们希望我做的事,我也必须办到。你们办不到,我要责罚你们;我办不到,我也要责罚我自己。现在看来,我未能尽责……你们要鼓起勇气担当中国未来的大任!”随后,蒋百里掏出手枪,瞄准自己胸部偏左的地方猛开一枪。

前途大好的蒋百里自杀的缘由众说纷纭,他不相信“国家终于贫弱,我们的军队终不如人”,胸怀壮志要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建设成最完整的军校,让学生成为最优秀的军官。他呕心沥血整顿学校,培育出大量人才,其中许多未来的将星,如唐生智、陈铭枢、孙震、万耀煌等人,终生以做蒋百里弟子为荣。然而他的才华和努力却让段祺瑞为首的旧派军人极为仇视,他们设置种种障碍,千方百计阻止蒋百里,甚至不给学校拨款。军阀们显然不想花这个钱——军官学校是给谁培养军人?往后这又是谁的国家,谁主未来?军阀们还在思考。蒋百里亲自进京交涉未果反倒受了一肚子气,要辞职又不被批准,骄傲如他,深感愧对全校师生,决意自尽以谢罪。万幸的是,就在那性命攸关的瞬间,站在他身边的勤务兵眼疾手快,冲上去撞了一下他握枪的手,才让子弹险险擦过心脏。万幸的是,蒋百里竟奇迹生还,并在养病期间与日本女护士佐藤屋登产生恋情,结为百年之好。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从1912年开办到1923年停办,共历八任校长。蒋百里是第二任,他于1912年12月15日上任,那年他只有三十岁。他只做了半年校长,却是最出名的一位,他的光芒几乎盖住了其他所有校长,以至于前后各期保定军校学生都称蒋百里为老师,一提起来都说,蒋百里是我们的校长。据传蒋百里担任保定军校校长时,给学生上课,先讲一对一进攻、一对二防御,下一个课题先不讲,在黑板上写题目:“一个人打十个人怎么打?”将领们无言以对。半晌,蒋百里从容地说:“一个人打十个人的法子,便是一个一个地打,打了一个再打一个。”

1913年,蒋百里任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当袁世凯酝酿称帝的时候,他不顾个人恩情,和蔡锷、张宗祥等十一名将领秘结同盟,先后南下组织反袁护国,入川辅佐老同学蔡锷讨袁,参加北伐。袁世凯惊惧而死后,他又陪蔡锷去日本就医,蔡锷病逝世于日本福冈,蒋百里时在其侧,代拟遗电,并护送灵柩回湖南安葬。时人论曰:蒋之反袁,取大义而舍私恩;万里扶棺,是豪杰显真性情。

1914年,蒋百里任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军事参议官。1917年,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蒋百里开始撰写军事论著《孙子新释》《军事常识》等,出版后成为军校教辅。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蒋百里道路一转,竟有点儿偃武修文之意。1918年至1919年,他正与梁启超等一起去欧洲考察。次年春回国,正值国内提倡新文化,一时如风起云涌,蒋百里主持读书俱乐部、共学社等团体。梁启超深感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决心放弃政治生涯,全力从事新文化运动。蒋百里积极参与,成了梁启超最得力的助手,号称“智囊”。他不仅出主意,更著书立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将”。1920年,他当选浙江省议会议员,参与浙江、湖南省宪起草工作,支持“联省自治”。又主编《改造》杂志,其影响力仅次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其间,蒋百里写了不少关于“联省自治”与社会主义的文章。同年,他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蒋百里是兵学家,又是国学家。他好交朋友,罗素、郑振铎等都得到过其帮助,蒋纬国、唐生智虽为部下却与其感情深厚,蒋百里的朋友,也都是大有性格的人物。

梁启超与蒋百里尽管有师生名分,政治观点上却相左,经常激烈争论。有人对此不解,蒋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两人的争论丝毫不影响感情,梁启超也是出名的豁达人。1921年,蒋百里将欧洲考察的成果写成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梁启超为之作序,下笔不能自休,竟写了五万多字,跟原书的字数都差不多了,只好另作短序。后来梁将这篇长序改写并充实,取名《清代学术概论》,反过来又请蒋百里作序,这可算民国学术界一大佳话。蒋百里在《欧洲文艺复兴史》的“导言”中指出:“文艺复兴,实为人类精神界之春雷。一震之下,万卉齐开。……综合其繁变纷纭之结果,则有二事可以扼其纲:一日人之发见;二日世界之发见。”梁启超评论此书为“极有价值之作,述而有创作精神”。蒋百里撰写的《欧洲文艺复兴史》是中国人撰写的有关文艺复兴的第一本著作。1921年该书问世后,在十四个月内出了三版。当时正值五四运动之后,“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深入人心。蒋百里在文中提出的“人之发见,世界之发见”两点,正是“民主”“科学”的生动注脚,符合时代精神。

1923年,蒋百里又与胡适一起创办了新月社,并同徐志摩结为至交。蒋百里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共学社丛书”,从1920年9月到1935年7月的十五年间,共出丛书16套86种,是旧中国规模最大的学术文化丛书之一。当时进步作家瞿秋白、耿济之、郑振铎等翻译了许多俄罗斯文学名著,都在蒋百里的帮助下,收入“俄罗斯文学丛书”,由共学社出版。

蒋百里在文史方面亦有建树,写过《宋之外交》《东方文化史与哲学史》《主权阶级与辅助阶级》等,颇有独到见地。他在抗战初期写了许多文章,其中最出色的当推《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这篇剖析日本形势的杰作,极大地激励了中国同胞的抗日斗志。如果蒋百里顺着这个方向发展,中国也许会多一个文人、学者、政论家,少一个杰出的军事学家。很显然,蒋百里并不愿意偃武修文,在日本军校与德国军队里得到的尚武之血,终身都在他身中流淌。

1925年,蒋百里再度出山,任吴佩孚的总参谋长。他主张联合国民政府,吴不纳,后辞职,去上海投孙传芳。1929年,蒋百里支持的原湘军将领唐生智、张发奎等起兵“倒蒋”失败后,他从1930年1月起被蒋介石关押在南京达两年。徐志摩与蒋百里为亲族,在徐志摩经济最为拮据的时候,蒋百里曾将自己在北京的寓所交徐志摩出售,帮其渡过难关。蒋百里受牵连入狱后,徐志摩竟然扛上行李到南京陪蒋百里坐牢,天下轰动。新月社的名流纷纷效仿南下,一时“随百里先生坐牢”成了时髦的事情。1931年12月蒋百里获释。两个姓蒋的同宗达成和解。

1933年,蒋百里奉蒋介石之命再赴日本考察,认为中日大战不可避免,拟定多种国防计划,呼吁国民政府备战,拟就国防计划,以备不可避免的中日之战。

1935年,他被聘为军事委员会高级顾问,奉命以特使身份到欧洲考察军事,并秘密游说德国、意大利支持中国。1936年,赴欧美考察军事,归国后提出建设空军的建议。中国最早关于空军构建的思想,是来自陆军出身的蒋百里。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很少有人知道,蒋百里在西安事变的解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安事变后,蒋百里曾在上海设宴邀请陶菊隐先生,讲了不少他在这起事件中的经历。

当年陶菊隐还曾以“西安归客谈”的名字在上海《新闻报》本埠新闻版就此发表了稿件。事件的全过程,陶菊隐在《蒋百里先生传》一书中有过详细介绍。

1936年12月1日,赴欧美各国考察“战时总动员法”的蒋百里回抵上海,他还没休整过来,8日便接到蒋介石的电报,召他赴西安面谈。12月11日,刚到西安落脚的蒋百里接到蒋介石电话,约他立即到华清池晤谈。蒋百里如约前往,张学良也在座旁听。当天晚上,张学良与陕西绥靖主任杨虎城公宴蒋百里和数位南京军政人员,饭毕,陈诚找蒋百里聊了一会儿,随后陕西省府主席邵力子也来了,谈到凌晨才告别而去。

12月12日,蒋百里醒得很早,他刚打开电灯准备起草欧美之行的书面报告,突然听见外面有稀稀疏疏的枪声,很快枪声自远而近,他只见隔窗有个人影蠕蠕而动,接着枪声一响,影子就倒下来了。

天色大亮时,一位营长军衔的东北军青年军官带着两名持枪兵士,一人一边把蒋百里夹出房门,走进客厅。挤在客厅里的有倦眼惺忪的军政大员,有刚被缴械的卫士,也有个别跟随丈夫前来、穿着睡衣拖鞋打着寒战的大员夫人。大家怀着惴惴不安的神情,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却没人敢谈这一天的事情。

次日上午10点,张学良来了,把蒋百里领到另一个房间,跟他咨询当时的局势:“今天得到消息,何应钦准备和我们大干一场,你看黄埔系军官会不会跟他采取一致行动,假如南京派飞机来西安轰炸……”

“委员长在西安,他们不会派飞机来轰炸的。”

蒋百里此言一出,张学良的脸色缓和过来。过了几天,他又来找了蒋百里几次,希望他能去劝一劝“委员长”……在蒋百里的建议下,张学良同意派自己“最看不顺眼”的蒋鼎文去南京,还让其带去了蒋介石的亲笔手令。“派你最不喜欢的人去,可以表示你绝无伤害其他中央大员之意,就表明你对和平解决时局抱有极大的诚意。”蒋百里对张学良说。

就这样,蒋鼎文带着蒋介石的亲笔手令飞往南京,京沪各报争相发表了这个手令。

当时,军政界上层人士知道这其中内幕的,一致认为蒋百里“做了一篇好文章”。

1937年初,蒋百里最重要军事论著集《国防论》出版,轰动一时,扉页题词是:“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他在《国防论》中首次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军事理论。蒋百里的主要论点是:第一,用空间换时间,“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第三,开战上海,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防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

蒋百里犀利地指出,中国不是工业国,是农业国。对工业国,占领其关键地区它就只好投降,比如纽约就是半个美国,大阪就是半个日本。但对农业国,即使占领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区也不要紧,农业国是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所以,蒋百里的结论是:抗日必须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事实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抗日理论,也可能有蒋百里的烙印。日后白崇禧等人的相关言论、理论均有蒋百里的影子。遗憾的是,蒋百里无法看到自己的理论变成现实。

1937年,蒋百里在庐山为国民党高级军官讲学,发表《抗战的基本观念》,坚持“全民抗战”“持久战”,断定日本必败,中国必胜。

同年9月,蒋介石命蒋百里以特使身份,出访意大利和德国宣传,争取援助。百里虽不抱希望,但“知其不可而为之”。据蒋英晚年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说,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接见了蒋百里。蒋百里有一个很好的讲话,说我们是热爱和平的,日本说是打共产党,其实是来欺负中国人民的,我们希望意大利给我们精神上的支持。这是第一个任务。第二个任务是到德国去。德国与意大利不一样,日本听说中国有代表来德国,早就派人做了工作,所以蒋百里到德国没见到希特勒、戈林。

1938年9月,蒋百里出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原由蒋介石兼任)。同年11月4日,在迁校途中,蒋百里病逝于广西宜山,享年五十六岁。虽然将军身死不在沙场,但是他身后的荣耀却异乎寻常。章士钊、黄炎培、邵力子等名流宿彦纷纷送上挽联、挽诗。而几年之后,他更是被国民政府以国哀之礼风光大葬。纵观民国历史,能够得此殊荣者,唯蒋百里一人。

章士钊《挽百里》诗云:

文节先生宜水东,千年又致蒋山佣。

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

名近士元身得老,论同景略遇终穷。

知君最是梁夫子,苦忆端州笑语融。

黄炎培挽百里联云:

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

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蒋百里没有亲自指挥过一次战役,但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先后被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等聘为参谋长或顾问,充当高级幕僚,颠沛于诸侯。他的盖棺定论,应该是军事学家,而非军事家。《大公报》主笔王芸生回忆他的文章,或者曹聚仁的《蒋百里评传》,都审慎地使用了“军事学家”一词。在章士钊的挽诗里,甚至说他“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或许黄任之的挽联相对客观一点:“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蒋百里不一定是“军神”,但一定算是奇人。

蒋百里病逝后,抗战局势不断变化,但是蒋百里所预言的战况一一呈现,而中国的抗战之路也正沿着蒋百里的战略构想,逐次实施。蒋百里生前遗留的话也在振聋发聩:“中国对日本,打不了,亦要打;打败了,就退;退了还是打。五年、八年、十年总坚持打下去;不论打到什么天地,穷尽输光不要紧,千千万万就是不要向日寇妥协,最后胜利定是我们的。你不相信,可以睁眼看着,我们都会看见的,除非你是一个短命鬼。”可惜的是,蒋百里自己却没能看到他所坚信的这一幕。抗战胜利后,在生前好友陈仪等协助下,蒋百里墓迁至杭州,葬于西湖之滨的凤凰山万松岭公墓。

蒋百里在不到六十年的生命里做了如此多的事,在军事、政治、外交、文学、艺术、传媒诸领域都有很高成就,还留下了一段爱情传奇。

著名文史家曹聚仁说,蒋百里本人正像达·芬奇,有多方面的光芒,应该算是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他懂文,懂武;他是懂西洋的,也是懂中国的。他通晓拉丁文、日文、德文。他爱文学,他会写诗,多才艺,书法有晋唐气韵。他也会打枪、骑马……他属于文艺复兴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