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蒋家“五朵金花”_关于蒋英的故事

蒋家“五朵金花”_关于蒋英的故事

时间:2022-08-2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蒋家“五朵金花”_关于蒋英的故事蒋百里的日本籍夫人蒋左梅,共为他生育了五个女儿,世称“五朵金花”,蒋英排行老三,其中,除了大女儿蒋昭因病早逝外,其余四女的身世都颇有传奇色彩。蒋家“五朵金花”:蒋昭(中)、蒋雍(右一)、蒋英(左一)、蒋华(左二)、蒋和(右二)在比利时,她立志推广中国饮食文化,在布鲁塞尔开了当地第一家正规中国餐馆,经营四十多年,成为当地规模最大、名声最响的中餐馆。

蒋家“五朵金花”_关于蒋英的故事

蒋百里的日本籍夫人蒋左梅,共为他生育了五个女儿,世称“五朵金花”,蒋英排行老三,其中,除了大女儿蒋昭因病早逝外,其余四女的身世都颇有传奇色彩。她们都曾在上海中西女中读书,都会两种以上外语,受父亲蒋百里影响,都喜欢西洋古典音乐,看外语原版书,也都喜欢喝咖啡、葡萄酒。她们都很有个性,有独立思想、独立见解。

蒋和的女儿周瑾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描述外祖父蒋百里对他几个女儿成长的影响:“他对这家人影响非常大,我至今仍然不知,外公为什么有那么强大的气场,在家里就是如神一样,有至高无上的威信。”

“外公博学多才,给她们讲了很多知识,也灌输了很多思想:女孩子要读书,要学外语,要开放。”周瑾听母亲蒋和说过一个小细节。1936年,蒋英与蒋和随蒋百里坐船经苏伊士运河去欧洲,一路上蒋百里给她们讲历史,走到哪儿,讲到哪儿。“外公从来不要求女儿做什么,但她们都很有主意。你看我三姨(指蒋英)当时那么小,她一个人在欧洲居然能够熬过二战。”

蒋百里五个女儿,四个长大成人,各有各的人生精彩,各有各的人生传奇。

蒋英的大姐蒋昭(1916~1934),是蒋氏姐妹中的大姐,曾经学习演奏小提琴,但很不幸十八岁因患肺结核早逝。(www.guayunfan.com)

蒋英的二姐蒋雍,1918年出生,原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抗战开始后按照父母的劝导回国参加救护队,为伤员服务。台儿庄战役时,她以护士的身份,跟父亲坐吉普车在战场上驰骋。后定居美国。蒋雍曾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员,丈夫是一名工程师。在中美建交后,曾经回国探亲。

蒋英的四妹蒋华(1920~2010),随父母从北京迁到上海,就读于一所教会女子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宁静无忧的生活就被战争打破。父亲去世后,母亲为逃避战火隐居四川山中。家道中落后,蒋华尝到了人世的沧桑。不久,蒋华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只身远渡重洋,赴美留学。1946年,蒋华获得哈佛大学营养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出任震旦大学教授和生物系主任。在回国的船上,她认识了未来的丈夫魏儒仆。魏儒仆是一位工程师,也出身名门。他的父亲魏辰组是同盟会创建者之一,孙中山第一届国民政府的外交部次长,曾任驻比利时大使等职。四十多天的旅途,两个年轻人情投意合。回国不久,二人结了婚。1951年,蒋华随先生移居比利时,开始了她五十多年的旅比生涯。

蒋家“五朵金花”:蒋昭(中)、蒋雍(右一)、蒋英(左一)、蒋华(左二)、蒋和(右二)

在比利时,她立志推广中国饮食文化,在布鲁塞尔开了当地第一家正规中国餐馆,经营四十多年,成为当地规模最大、名声最响的中餐馆。蒋华也是第一个把中国的传统食品豆腐引进比利时的人,为此她专门从海宁找了一名祖传三代做豆腐的大师傅到比利时传授技艺。

也正是在比利时,蒋华收到了三姐蒋英从美国寄来的一封求援信。她马上把这封信寄给了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钱均夫把信转给了陈叔通,这封信最后到了周恩来手里。钱学森和蒋英这才得以于1955年9月顺利回国。

深受父亲蒋百里的影响,蒋华也特别喜爱中国文化,注重文化的延续。1965年,她开办了比利时第一所中文学校——中山学校。时逢父亲好友张大千路过比利时,在蒋华邀请下,欣然为学校题名。

目睹父亲为国忧心忡忡,日夜写作,蒋华深受其影响。她曾是比利时自由党的亚裔分部总召集人,为华人进入比利时主流社会牵线搭桥。她还发起了比利时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蒋华还是一名坚定的反“台独”人士。

“四姨(指蒋华)的大儿子是比利时的一名高级外交官,精通七国语言,之前任比利时驻朝韩大使,他有三个孩子。四姨在2005年叶落归根,回国定居。”蒋和的女儿周瑾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她陪四姨去杭州给外祖父扫墓,还回了海宁,当时蒋家祖宅还在。

蒋华在台北各界人士纪念蒋百里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曾谈起父亲对自己的影响:“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是采取中西合璧的方式。放假时,他让我们游泳骑马;他注重我们的功课,却不看重我们的分数。”“父亲常常告诉我们,到了外国一定要学外国人的长处,对自己的文化,也一定要保持优良的长处。他说外国人的长处是科学文明、守法、守规矩,我们不要太重外国的物质文明;中国人的长处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传统文化。他曾经说过:中西的长处予以合并,我们的国家就强了。”“他规定我们姐妹,每人都得学习一种外国语,这样才能吸收他国的文化,我们的知识领域也才能扩大。”

蒋百里一家合影

蒋英的五妹蒋和,1923年出生,幼年就曾随父亲环游欧洲,曾就读西南联大,后来转到南京中央大学,学的是英语。1936年蒋百里再次出使德国,蒋英与蒋和跟着一起去了德国,蒋百里安排她们进入德国一所贵族女校。“‘文革’后,我母亲受邀去德国访友,在那也工作了一段时间。我们和德国渊源深厚,这就是家族的历史,也是外公创造的。”周瑾说。新中国成立后,蒋和定居北京,在冶金部当过翻译,也做过老师。“文革”期间,她因为身份受到严格审查。“文革”中受到冲击,留下病根,后从北方工业大学退休。如今,蒋和和丈夫住在北京,子孙环绕,安度晚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