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传统与特色学校的关系_学校特色与特色学

学校传统与特色学校的关系_学校特色与特色学

时间:2022-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传统与特色学校的关系_学校特色与特色学第一节 学校传统与特色学校的关系独特、优良的学校必然是在长期的良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不可能横空出现,必然是基于传统的;又不可能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发展的。因此,我们认为,学校传统是一种宝贵资源,是特色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与平台,有效建设特色学校应当是基于学校传统、学校本体与学校实际的一种构建与发展。

学校传统与特色学校的关系_学校特色与特色学

第一节 学校传统与特色学校的关系

独特、优良的学校必然是在长期的良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不可能横空出现,必然是基于传统的;又不可能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发展的。它是基于传统的发展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认为,学校传统是一种宝贵资源,是特色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与平台,有效建设特色学校应当是基于学校传统、学校本体与学校实际的一种构建与发展。

一、学校传统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学校传统的概念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学校的发展也不例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每个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办学思路、文化气息和价值观念,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和路径选择,深入挖掘和揭示学校传统的概念、特征等,对特色学校的建设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www.guayunfan.com)

在中国,传统作为一个合成词使用,大体最早见于范哗的《后汉书?东夷传》,其中提到“国皆称王,世世传统”;此后,传统逐渐被用来指称历代延传下来的包含着深沉文化积淀的、具有根本性的模型、模式、准则等的总和(1)。在西方文化里,传统(tradition)亦指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产物,伽达默尔将传统解释为前人理解的积淀,亦即过去遗留下来的价值、规范、原则、经验和知识的总和(2)。

关于“学校传统”,虽然目前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概念界定,但基本上认为学校传统是在一所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成员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及学校的办学特点等。任何学校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学校传统中进行的,任何学校都会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形成一定的传统习惯,学校传统对特色学校的建设起着持久的稳定的影响作用。

现代解释学者伽达默尔把“传统”理解为一种“存在”。认为:(1)传统是流动于整个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过程,不是一种静止的“在”者。它永远处在制作之中。(2)传统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不是一宗我们可以继承得来的现成之物,也不是我们的身外之物,传统具有辩证的否定性,传统通过自我运动转化成我们本身的东西,我们参与在其中。(3)我们只有创新传统,无法摆脱传统,因为传统总是先于我们而存在。从以上对传统概念的解释,可知传统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变异的系统,既有流动性与主体创造性的一面,又有稳定性与滞后性的一面,既体现在物质文化中,又体现在精神文化中。

无论中西,对传统的理解都强调,传统是一种形成于过去但彰显于现在的文化精神与力量。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传统的内涵:传统是人类创造的,它是千百年来人类的理性、智慧与经验的积累;传统能够贯通古今以至未来,既具有流变性又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包括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历代沿袭的各种因素,如意识形态、心理态势、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名物制度等,以及由这些因素所构成的相对稳定、有机复合的整体结构,这些因素与结构具有引导和制约人类行为与观念的作用;传统既体现在物质文化中,也体现在精神文化中,但其本质是精神文化方面的某些特质。

(二)学校传统的特征

学校传统主要有以下特征:

1.整体性特征。学校传统是在学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成员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及学校的办学特点等,学校传统有着整体性的特点,他不是反映学校的某个方面的发展和现状的,而是不可避免的折射和透出了学校其他方面的某些特质的。这是因为学校传统作为一种长时间形成的一种学校特质,其来源于学校自身的建设和教学实际过程中,是植根于学校的实际上的,它对于学校成员的影响也是潜在的和持久的,学校中整体教学活动或者个人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因循学校的传统。因此,学校传统并不是单方面的,它是处于一种相互拉扯的网状关系中的,在学校的各个方面和层面因素的相互制约下来发挥其影响作用的。我们永远不能将学校传统孤单地视为一种单一的存在,而忽视了其和学校整体的依赖和相互作用关系。认识和把握学校传统必须将其和学校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才会真正全面地认识学校的传统。

2.稳定性特征。学校传统是在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学校成员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倾向,学校传统并不是形成于一朝一夕,它是长期以来学校全体成员的理性、智慧与经验的沉淀和积累。学校传统一旦形成,便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影响和规约学校成员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使得在一个学校内部形成较为稳定的特有品质规制学校的发展的方方面面。学校传统也不会因为学校领导的几次演讲、学校师生的几次活动或者对外的宣传便能形成,也不会因为领导人的更换、学校其他成员的更替而改变,学校传统作为一种稳定的存在,产生于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受其直接影响,其中绝大多数成员都能在学校传统的影响下形成较为符合学校传统的行为和思想。因此,无论从学校传统的产生,还是学校传统的发展变化来说,学校传统都倾向于表现为保持较稳定和持久的存在方式和影响氛围。

3.时代性特征。学校传统是有时代特征的,无论是学校传统的产生,还是学校传统的进一步发展、变革,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不可能脱离特定的时代大环境,因此,时代性特征是学校传统的一个基本特征,任何一个学校的传统都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首先,学校是一个培养人的场所,如何去培养,怎么样去培养,又怎样去衡量其是否合格,这些都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在封建社会当中,学校的培养活动无不体现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是为统治阶级培养服务人员的,培养的是尊君守制的封建卫道士,这不能不是它的一个时代烙印。在现代社会,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政治管理和教育理论的发展都不断更新,作为学校日常行为、思维模式的一种固定化和深层次化的学校传统,无疑也具有和体现了其所在的时代特征,尽管学校传统作为一种内在的影响,变化是缓慢的,但是它仍然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其次,学校的发展只有放在时代的背景下,保持与时代相符的步伐和潮流,才能进一步继续下去,脱离时代背景的传统是不能长期地存在和发挥作用的。

4.潜在性特征。学校传统包括学校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并沿袭的各种因素,如心理态势、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名物制度等,是一种形成于过去但彰显于现在的文化精神与力量,学校传统并不是直接外露的,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内在的因素影响着学校的外部行为,因此,学校传统有着潜在性的特征。“处在教育世界中的人,无时无刻不是处在教育传统之中,享用着教育传统赋予他在教育世界中的存在合法性。但是,他们对于教育传统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通常是没有自觉的、鲜明的意识,因为教育传统是以秘而不宣的方式,渗透在他们日常的教育实践之中,并潜在地影响着他们的教育观念、信念、价值或行为方式。”(3)所以,尽管学校传统在其形成过程中渗透着人的主体意识,且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起着强有力的作用,但是,学校传统自身却是潜在的,它悄无声息地存在于教育历史与现实之中,等待人们对之予以诠释与反思。这需要学校领导者对学校的发展状况和学校的精神氛围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去发现埋藏于表面之下的影响学校成员行为和思路的潜在因素。因此,潜在性是学校传统的一个基本特征,对这一点的认识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透过现象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学校的传统。

5.建构生成性特征。学校传统一方面是长期的历史积淀,是自然积淀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建构生成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深化、丰富与积累。这一点可能被很多人忽视,一般人们认为学校传统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是遵循自然生存法则的,适合的便能存在下来,不适合的便被遗弃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理论上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学校传统其实包含了人的主动选择,并不是一个纯自在的过程,某些学校可以通过一种主动的建构参与,使学校形成一个较好的传统。学校的传统是在学校众多的教育教学常规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面对学校的各种成员的行为方式和既存的思想观念,为什么有的成为传统,而有的却没有?此缘由在于传统的延传与弘扬与人的建构分不开,因为“传统依靠自身是不能自我再生或自我完善的。只有活着的、求知的和有欲求的人类才能制定、重新制定和更改传统。传统之所以会发展,是因为那些获得并且继承了传统的人,希望创造出更真实、更完善,或更便利的东西。”(4)传统是人建构的,这种建构反映了人们对待历史的态度,人们保存一部分历史,而忽视另一些历史、使之沉入默默无闻之中,在这一意义上,传统是人们对历史予以主动选择与保存的结果。传统不可能总是依靠一度存在过的东西的惯性去推动自身的延传,它需要不断肯定过去历史中被忽略的“新”东西,并不断接受时代产生的新事物,以此不断发展和更新自身的意义。学校传统包含了人的选择和取舍,通过各种机制使之发扬光大,在历史惯性的作用之下,这些经验和文化经由不断的强化、充实与更新,而成为得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学校传统。

二、特色学校的概念及其内涵

(一)特色学校的概念

“特色学校”一词在我国官方正式文件中出现的时间并不长。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首次将学校发展与特色联系起来,该文件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关于特色学校的概念,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学者们从自己的独特的学术背景和思想认识入手,提出了不同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特色学校是指在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本校的优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不懈努力,逐步形成自己学校的独特风格。(5)

特色学校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独到的教育思想、鲜明的教学手段。(6)

特色学校是指学校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教育方针,形成其具有特色的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办学体系,并被全体成员所内化的具有稳定个性和风格的学校。(7)

一些学者从学校文化的角度指出,“特色学校是学校整体改革的产物。特色应体现在学校的各个方面,成为学校群体共同追求的,努力形成一套全面的、整体的、综合的学校文化模式”(8)。

也有学者从特色学校特征的角度提出,“特色学校顾名思义就是指有特色的学校。它是对办学中能出色地完成学校教育任务,而又在整体上具有独特、稳定、优质的个性风貌的学校的统称。它有三个突出的表征:一是独特性,拥有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颇具个性风格的优秀品质;二是高效性,执著追求愈加出色地完成教育任务;三是相对性,建构在与一般学校比较基础上,不宜用孤立、片面和静止的态度来检视”(9)。

综上所述,我们将特色学校的概念概括为:特色学校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优质品格和稳定风貌的学校。

(二)特色学校的特征

总体来说,特色学校的基本特征有独特性、稳定性、优质性,这三点特征构成了特色学校得以形成和存在的最主要条件,因此也是特色学校的基本内涵。

1.独特性

特色学校是在办学和教育过程具有独特风格的学校,独特性是特色学校的一个核心要素,离开了独特性,学校就无特色而言,独特性是学校的一个生长点。长期以来,在我国统一的教育体制下,我国各个学校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要求,更多地注重了学校之间的共同性,而忽视了各个学校之间现实条件的差异性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教育之宗旨便是培养和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和生命的完满,从学校来说,每一个学校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实体,每一个学校都处于独特的社会及人文环境中,因此,要求各个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都采取统一的模式和一致的步伐是不切实际的。在学校的办学和教育过程中,形成自身个性化的教育观点,独特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突出要求,也是对学校建设的客观要求。学校的教育教学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立足树立个性化的教育和办学特色,如,每一所中学都开音乐课和美术课,但广州市第109中学却有突出超群的地方,他们以审美教育为途径,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开展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在改革中,该校适时调整学校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诸因素及各层的关系,大力培植好教与学的心理环境,保证学校改革目标的实现。经过不懈的努力,这所学校终于构建起以艺术教育为纽带,统整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为一体,发挥学校教育整体功能的“艺术教育特色”的办学模式,显示出自身独特的办学特色,即师生精神面貌美、育人方法艺术美、校园文化环境美、学生全面素质和艺术特长不断发展,被誉为以美育带动学校全面工作的典型。(10)

2.稳定性

特色学校是在学校的领导下,结合本校实际,长期坚持并发展自己的特色,并积极地将特色内化,并成为稳定的办学价值观和特质,并以成熟独特的教育个性和管理个性表现出来,使得学校的各项活动都蕴含和体现了学校的特有精神。特色学校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够实现,而且,一旦形成了特色学校,它就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较为稳定地存在和持续,它不会随着学校领导的更换,教师的变动和学生的更替而消失和改变。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这样的特色才会更鲜明、更优质。如天津市第十三中学从1958年就开始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开展勤工俭学和劳动技术教育活动,一直持续至今。他们认为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具有良好品质,能学用一致,在各方面获得发展的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根本途径。该校历届校长都始终坚持完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工作,并为师生员工所接受和认同。经过长期努力,形成了“教劳结合”的办学特色,并以特色带动学校各方面工作,大大促进了学校工作的整体优化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了大批有特长的学生和合格人才,多次获得国家和天津市的表彰和奖励。(11)

3.优质性

优质性是指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表现出的整体的高水平,它是学校教育优质性的集中表现,优质性是特色学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特色学校的独特性便是以优质性为基础的,没有了优质性,独特性便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优质性为独特性提供了存在的环境和土壤。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优质性,特色学校才会稳定的表现和存在下去。优质性主要表现在学校育人观念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上。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体制是基于对现实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符合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符合了受教育者的发展要求。学校特色从它的孕育发端到成果显示,要符合教育规律,要顺应时代潮流,要有理论的依据,要有推广的价值,要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的总体水平。否则,特色就缺乏生命力,难以让人信服。

三、学校传统与特色学校的关系

学校传统与特色学校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传统是特色学校得以创建的前提和依据,特色学校又是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总体上来说,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学校传统是特色之基础、来源、动力

学校传统虽然具有隐性的特征,但是一个学校的传统现实地规定了这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状况和师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认识,对一个学校的特色建设,有着潜在和深远的制约作用。

首先,学校传统是在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成员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及学校的办学特点等,学校传统构成了特色学校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一所学校的发展只能建立在对本校传统的充分认识和把握上,学校传统包括学校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并沿袭的各种因素,如心理态势、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名物制度等,是一种形成于过去但彰显于现在的文化精神与力量,学校传统对本校的在教育教学和办学模式等和学校成员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都要较大的影响,没有对学校传统的良好把握,就不会对学校的现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一所学校到底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特色,特色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特色学校建设的发展有应该坚持怎么的方向,所有这些无不和学校传统息息相关。

其次,来源于学校传统的特色才是持久的。从特色的选定来说,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殊的实际情况,特色的建立必须依赖于对学校传统的正确认识。特色的选定决不能简单地把别人的特色照抄过来,因为,特色学校的创建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持,别的学校的特色不一定适合自己,特色学校的创建必须建立在本校的实际上,真正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来确立学校的特色。这样,日后特色学校的建设才会有一个坚实的存在基础和支持系统。在特色的建设和发展上,不能盲目地照搬别的学校的成功模式,必须立足于本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本校师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

再次,学校传统可以为特色学校的建设提供动力支持。作为一种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存在,学校传统对学校所有成员都有一个全面深入的影响和制约,特色学校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对学校传统的认识和批判继承上。建立在学校传统上的学校特色由于切合了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成员便会较为容易的接受,并容易产生良好的认同感,并做出积极的行为去支持特色学校的创建活动,这样,有助于全体学校成员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可以集中大家的聪明才智,共同为特色学校的创建而努力,使特色学校的创建充满了不竭的动力。

(二)特色学校是学校传统充满生机和活力、发扬光大之条件

没有先进教育理念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的形成,不会有特色学校,学校传统构成了特色学校创建的前提和基础,特色学校的创建不能脱离学校传统的影响,但是,特色学校的创建并不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过程,并不是始终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特色学校的创建,对学校传统来说,更是一种发展和超越,特色学校并不会处于学校传统的光环下黯然失色,而是在自身的不断改进中,实现学校传统的不断更新与提升。

首先,特色学校的独特性决定了学校传统的发展。独特性是特色学校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特色学校的一个核心要素,离开了独特性,学校就无特色而言,独特性是学校的一个生长点。而要保持学校的独特性,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不断的创新,学校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独特性,并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因此,特色学校的建设有助于学校的创新,有助于学校传统的发展。

其次,特色学校为学校传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方向。传统不可能依靠一度存在的东西的惯性一直延续下去,它需要不断地肯定过去历史中被忽略的好的东西,并不断地接受新时代的新事物,以此来不断发展和更新自我。虽然建构生成性是学校传统的一个基本的特征,但是,总体来说,学校传统更倾向于表现为一种代表和维护过去的存在力量,其建构生成性是建立在学校成员对它的积极认识和发展上的。这需要学校成员对学校的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定位,而特色学校的建设正是为学校成员尤其是学校领导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向,可以极大地提高学校建设的自主性。在特色学校的创建中,学校领导会依据特色建设的需要,有选择地确立、强化学校的某些传统,而对于某些明显不合时宜、阻碍特色学校创建的传统进行有意识的改造和调整,使学校成员慢慢确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并最终确立良好的学校传统。

四、文化、学校传统与特色学校之关系

学校传统与特色学校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文化是学校传统的重要内容,学校的传统以文化的方式内化并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对学校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一所学校的传统,才能更好地促进特色学校的建设。

(一)文化是学校传统与特色学校的联系根基

文化,一种久远的社会现象,有众多的概念界定。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一般来说,它包括紧密联系的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狭义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文化的存在方位是极为广泛的,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都形成和发展着特有的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在学校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每个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品性和特征,也即学校特有的品位﹑理想、追求,和带有自律性的﹑内在性的﹑独特性的文化性格。学校文化的存在促生了一所学校特有的教育气息和教育氛围,并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和渗透,这种独特的文化为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所秉持和遵守。

一般来说,学校是以传统的形式不断实现传承的,但深层次来看,学校传统是以特定的学校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教育教学、办学管理等方面的各种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学校的传统以文化的方式内化并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对学校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一所学校。在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校文化的深入把握,因为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它提供了一所学校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并提供学校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持,任何一所学校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都必须对本校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学校传统包括学校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并沿袭的各种因素,如心理态势、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名物制度等多个方面,但是,根本来看,学校传统其实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文化尤其是学校文化,学校传统以文化的形式延续和表现。因此,把握学校传统,离不开对学校文化的把握,必须从学校文化入手,才能准确地把握学校传统。其实,在对学校传统的把握中,可以抓住学校文化这一条主线,这样更有利于理论的辨析和实践的操作,由此,学校传统与特色学校创建的关系则更集中表现为特色学校与学校文化的关系上。

在当前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众多学校都将创新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而学校传统被有意无意地遮蔽,忽视了对文化的把握,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它隔断了历史和现代的联系和脐带。其实,传统不仅仅代表一种过去,更多的时候,传统体现了一种现代和未来价值,抛弃传统表面上是一种创新,实际上只是一厢情愿的自诩。学校文化影响着人们思考、感觉和行动的方式,创建活动不仅仅是技术和制度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对传统的了解,吸取传统的精华,以实现成员的行为方式和特色学校的持久改变和延续。

(二)文化的权衡和介入是特色学校创建的灵魂

特色学校是在学校的领导下,结合本校实际,长期坚持并发展自己的特色,并积极地将特色内化,成为稳定的办学价值观和特质,并以成熟独特的教育个性和管理个性表现出来,使得学校的各项活动都蕴含和体现了学校的特有精神。停留于技术和制度的变革上的改革是浅显的改革,只有触及学校的精神层面和文化内涵的改革才是持久和有效的。优质性是特色学校的核心要素,而稳定性是特色学校的重要根据,不具备稳定的特质,不能长久地保持独特的优质性的学校并不能称作特色学校。特色学校的稳定性具备的重要依据就是文化的权衡和介入,特色学校的优质性必须体现在优良的学校文化上,只有具备了优良的学校文化,并使得整个学校的工作、管理、教学等都纳入优质文化的监督和关照下,稳定性才能得以显现。

特色学校的创建依赖于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实践者的教育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积淀基础上,努力塑造自己的特色,并不断反思自身经验,深化对教育的理解,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形成特有的教育品格,凝聚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并转化为学校的生活方式,才会使学校教育成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实现整体育人环境的优化。只有以文化自觉的精神,加深对学校文化的认识,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才会有良好的奠基,也只有这样,特色学校才可以得以持久地存在和发展。它要求把办学理念物化为学校的环境,将特色渗透到学校文化中,这样既诠释了办学理念,又使学校的环境建设有了重心。身在校园,能够让人感受到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办学风格,使人感到耳目一新,体会至深,特色学校一旦形成,它就不会随着领导人的更替而变化或消失,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得以保留和发展。

(三)以学校文化建设来促进特色学校的建设

1.关注本校文化,加强对学校文化的辨析与体认

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发展的可能性,学校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特色创建计划。特色学校的创建不是一个凭空的过程,其建立在学校传统的准确认识和把握上,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发展的特定的历史过程,在这种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校秉持的价值观和教育教学氛围,并以特色的为学校整体成员都接受的文化变现出来,学校文化是学校历史的现实投影,也是学校整个发展史的基调,学校的发展历程和精神过往无不以学校文化的形式保存和延续下来,特色学校的发展必须对本校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准确明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为特色学校的创建建立在一个清晰的基础上,才能找准定位,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做到对本校文化的辨析和体认,科学、客观地评价学校的文化地位及优劣,具体来说应该做到对本校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诠释。对学校文化的认知是首要的一步,这要求特色学校创建者对文化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即本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发展过程,当前形成了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其次,要做到对学校文化深入的理解,理解是很重要的一步,只有透过学校文化的表象,深入学校文化的内涵中,融入学校发展的过程,体会文化产生的背景和环境,才能恰当地理解学校的文化存在,即是说,不仅要了解学校文化的历史变迁和现状,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孰优孰劣,明晰文化出现和变迁的原因和条件,哪些文化可以作为特色学校的支点和支柱,回到学校的历史文化中重新解读、构建学校思想和文化。

2.重视继承,关注创新,凝聚新的学校文化

在长期的发展中,学校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承,特色学校的创建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特色学校项目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对学校的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现实把握上,特色学校全校特色氛围的形成,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些传统文化构成了特色学校发展的先在基础和前提条件,其对于特色学校的创建作用具有两面性,这取决于以何种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文化自觉不仅强调对自身文化的体认,而且重视从传统和未来的结合中看待未来,并不机械停留于传统文化所营造的框架内,而是善于与未来接轨,探索新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发展模式。

在继承上,要注意继承不等于对传统的愚忠和照搬,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绝不等于要想复归过往,而是挖掘传统的优势之处,寻找传统文化与当前任务的契合点。这体现了一种发展性和过程性,任何传统和文化的存在都是与特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的,对传统的理解都应该是历史的、具体的,不能在凭空的想象中进行,要给予文化特色的历史语境的考量,当外界条件不断变化时,文化的影响方式和内涵也在变化。人们不可能复写从前的历史,也不可能永久地保有某一传统。随着实践的发展,文化的内涵也不断创新,文化的本质就是创新,在汲取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实为明智之举。

3.新语境中多元文化的激荡和阐释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的联系趋于频繁,关系日益密切,原来相对在一个小范围内可以相对稳定的交往方式正在接受着新的挑战,信息的流转范围和方式也趋于扩大化和多元化,在某个范围内的特色学校,如果放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还能否具备其鲜明的特色?或者说,即使能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保持其特色,面对其他学校的赶超,在一段时间以后,这种特色地位还能否得以坚持和延续?这些都是很值得怀疑的。

特色学校的创建中,对本校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文化的历时性,而对其他学校和国外学校文化的吸收关涉的是文化共时性,在特色学校的创建中,不断吸取外来文化,以文化之间的互相激荡来阐释和生成新的文化,是文化自觉的应有之义。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句话我想也就是我提出的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特色学校的创建,仅靠对本校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不够的,必须以文化自觉的态度去审视和建设特色学校,这要求不仅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还需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和吸收上,其中不仅包括本国其他学校的文化,还包括国外的学校文化。在当前我国特色学校的创建中,我们发现,主要来源于本国其他学校,而国外的特色学校创建经验及理论的关注却比较鲜见。只有注重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结合,促进多元文化的共生和交融,才能在一个更宽广的范围内和动态的流变中,致力于文化的积淀和特色学校的创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