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育人特色的意义与原则_学校特色与特色学

育人特色的意义与原则_学校特色与特色学

时间:2022-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萧山区益农镇中心小学基于对育人特色这样的理解与思考,一直以来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办学的核心价值观,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并以少先队工作为突破口广泛开展了实践体验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十五”期间,该校根据少先队工作的传统优势,提出了“精心打造少先队工作为依托的德育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

育人特色的意义与原则_学校特色与特色学

第一节 育人特色的意义与原则

一、育人特色的意义

纵观学校各项特色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均非常重要,但又有所不同。育人特色是学校特色建设中较为特殊的,因为它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的范围广,内容博,途径多,意义重。学校道德教育引导个体追寻与践行德性的基点在于关注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在于维护学生的现实生活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道德创造的丰富性,这是学校道德教育以人本身为目的的真正内涵。为此,学校道德教育要创造出有利于个体道德发展生成的合乎人性的环境,即创造以人为目的的、基于个体的自由、自主、自律、自觉而展开的教育活动,以宽容、健康、快乐、向善的精神展开教育与个体的交往的有效方式。当教育尊重个体自由、自主与自律时,才有可能以相应的方式引导个体德性的养成和对美善生活的追寻,教育才会成为个体建构道德精神、养成德性品质的引导力量与方式。

萧山区益农镇中心小学基于对育人特色这样的理解与思考,一直以来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办学的核心价值观,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并以少先队工作为突破口广泛开展了实践体验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这是一所具有60年办学历史且少先队工作基础十分扎实的农村小学,从20世纪80年代全国开展的“八五”小星星活动,到“九五”初期的劳动实践活动,以及“十五”期间的雏鹰行动和“十一五”期间的贯彻少先队工作纲要的体验性教育活动等,都开展得有声有色,从而使该校的少先队工作一直走在了省、市、区的前列,跨入了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的行列。“十五”期间,该校根据少先队工作的传统优势,提出了“精心打造少先队工作为依托的德育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广泛深入开展了以少先队为依托的德育实践活动,手拉手互助活动、红领巾社团活动和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五心”教育活动,等等,凸现出该校的德育特色,2006年被杭州市教育局命名为德育特色学校。德育特色的创建过程也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的过程,同年该校荣获“浙江省示范小学”的殊荣。

二、育人特色的原则(www.guayunfan.com)

育人特色,是学校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依托丰厚的载体,在多元的融合之下追求队员内化的自律。育人特色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其内涵。育人特色的定位,是有效开展育人特色活动的前提,它一般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德育必须依托丰厚的载体

德育应把以道德为基础的道德实践作为其终极目的,付诸于实践。实践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育人的实践过程是内含于生活之中的过程,不可能脱离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因此,少先队员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而参与的实践活动,就是一种活动载体,这种载体越丰厚,越接近少先队员生活实际,就越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如该校以少先队为依托开展的手拉手互助活动、红领巾社团等活动,正是符合了这样的教育规律。

(二)德育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

在实践中学校领导与教师深深地体会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给学校的德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内容上,现代德育正在拓宽,充实一系列富有时代特色的德育内容。只有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学校德育才会鲜活,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如该校开展的环保教育、诚信教育、礼仪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都是紧扣时代的脉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相承接,与现代社会文明相一致的。

(三)德育必须强调多元的融合

首先,德育必须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不能总把学生放在“净土”或真空中,而应该放到更广阔的空间中去磨炼,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向社会人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其次是强调德育课程的整体性。德育课程的整体性主要指在重视德育的显性课程(主要是思想品德课等知识性德育课程)的同时,深入挖掘德育的隐性课程(主要包括校风、物质环境、管理体制、学校制度等),积极探讨德育的中性课程(主要是除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外如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美育等组成的课程),寻找如何在整体组合的课程中进行德育知识的教育。如该校通过年度德育研讨会、并办家长学校、组建校外辅导员队伍等,加强多元的协调与融合,使德育更具有效性。

(四)德育必须追求内化的自律

“教是为了不教”。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品德的完善,使作为道德实践活动主体的人,能够独立地进行道德理性思维,正确地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觉地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最终求得心灵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因此,在德育过程中不仅仅依靠教师对道德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少先队员作为德育过程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过程,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过程。如该校的行为规范“星级达标”训练和“三项竞赛”活动持之以恒地开展,主要是通过主体的践行、体验、感悟,使道德要求为队员所认同,并内化为自觉的要求,进而达到慎独的境界,这才是我们德育的完美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