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现状

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现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对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主要建立在结合学校实际,以体育特色教育为办学模式的选择和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重点突出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体育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特色内涵建设的重要性是将特色学校建设上升到特色办学的内质层面,即重视特色办学的内涵和个性化教育,特别是活动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功能方面,将体育特色发展形成校园体育文化。

第三节 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现状

一、国内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研究现状

自20世纪末以来,全国各省市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美好景象,但关于学校体育特色建设的相关文献研究却相对较少。

20世纪末,对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对素质教育改革以来已有学校体育教学的经验总结和对未来学校体育特色建设的展望,重点突出体育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题。王艳荣在《试述未来学校体育特色》的研究中主要从体育理论的发展、体育观念的更新、体育实践中的师生关系三个方面论述未来学校体育的发展特色,以促进体育改革,从而培养出合格的未来社会人才。[18]许贤苏、徐汝明在《齐抓共管创办学校体育特色》一文中指出,体育是使人增强体质以及掌握相应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活动,它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发展、健美学生体型,为青少年全面发展准备必要的身体素质基础的任务。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在五育中的位置也日益重要。因此研究建设性地提出了创办学校体育特色的五大要点:(1)端正思想、加强管理;(2)抓住机遇、优化环境;(3)全员参与、齐抓共管;(4)灵活施教、提高效益;(5)开展活动、培养特长。[19]并明确提出了“以提高素质为目标,以体育艺术为特色”的口号,大力推进学校体育与艺术工作,把学校体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来抓,把学校体育与艺术工作真正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来抓。

进入21世纪以来,对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主要建立在结合学校实际,以体育特色教育为办学模式的选择和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重点突出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柯海龙、姚红在《学校体育特色教育及管理研究》中表示,教师特色教育、学生特长能力的培养和学校的特色管理是构成学校体育特色教育的三个重要方面。体育特色教育能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极大地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建立与学校体育特色教育创新管理模式相配套的评价体系。[20]同时该文献指出,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和家长教育观的更新,结合学校实际,武汉市第三十二中学最终选择了以体育特色教育为办学模式。吴为清在《职业中专学校体育特色教学的实验研究》一文中谈到,体育教学活动是表现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窗口,也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职业中专学校的实际情况,只有不断创新、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能够适应职业中专学校体育教学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特色教学体系,这样体育教学活动才会有生命力。[21]

二、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的总体策略

现有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的相关文献主要是对总体策略进行了研究,包括对特色项目的确定、特色建设的指导思想、特色建设的内容、特色建设的管理以及保障措施等。

第一,特色项目的确定。特色项目的确定大多是综合考虑学校的实际,并根据当地的体育资源来确定特色项目的内容,有以一个体育项目为特色项目或为主要特色项目的,也有发展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体育项目为重要特色项目的,还有将当地的传统体育发展成为学校的体育特色项目的。

第二,特色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主要是围绕“健康第一”和“以学生为本”或“学生本位”的思想,指导和推进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

第三,特色项目建设的内容。特色项目建设的内容都是以体育教学为重点,将体育课堂作为主阵地,结合课间活动推进体育特色的开展。部分研究还强调应同时加强特色项目的竞技性建设,特色项目的运动训练成果也应列为特色办学的成效。例如,江苏省南通中学把重点放在体育课堂教学和校运动队建设上,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组织作了特色规范,运动队建设方面联合学校共同办队,形成小学到中学的梯队建设。

第四,特色建设的管理。在特色建设的管理方面,大多文献强调了对校长、教师以及家长的观念更新,对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将校长作为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工程的一把手,强调领导重视的重要性。例如,武汉市第三十二中学坚持群体发展和个体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并在教师特色教育、学生特长能力的培养和学校特色管理三个重要方面形成学校体育的特色教育。特色建设的保障措施包括对特色项目的优质体育师资的培养以及激励机制的建立,对学校体育财力和物力方面的保障。

三、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的主要内容

大多数研究文献重点论述了特色建设的两个内容,即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推进体育特色建设,以及优质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倡导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如体育游戏、体育竞赛、小组(团队)活动、集体活动等,在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中推广,甚至将特色活动延伸至社区体育。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倡内培外引的方式,并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与科学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对内引导体育教师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及素质培训,综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水平,使教师能胜任特色项目的教学工作以及推进体育特色学校的建设工作。对外引进社会知名体育教师或取得优秀教学成果的资深体育教师,为学校体育师资活血、造血。典型的研究案如:江苏省南通中学把体育特色建设的重点放在体育课堂教学和校运动队建设上。在体育教学方面,教学内容以人为本;教学过程贵在引导;教学组织以“活”见长,形神兼具。在运动队建设方面,从小学到中学的梯队建设,联合两个学校体育部门办队,小队员的文化学习在小学,训练、吃饭、住宿、晚自习都集中在中学;师资管理上,聘请专职教练指导训练,学校体育教师配合、辅助训练;师资建设上,形成体育教师团队学习的特色。武汉市第三十二中学则以“合格+特长”为教育目标,将教师特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的特色内涵

在体育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特色内涵建设的重要性是将特色学校建设上升到特色办学的内质层面,即重视特色办学的内涵和个性化教育,特别是活动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功能方面,将体育特色发展形成校园体育文化。例如,长沙市机电职业中专的办学特色强调了体育的教育功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提升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锤炼学生的意志。学校体育坚持军事化管理模式,形成了学生诚实勇敢、果断坚强、积极进取、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

五、体育特色建设研究的局限性

从对已有相关文献的查阅中可以发现,有关体育特色建设的研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体育特色建设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已有的研究大多数都是以一所学校的体育特色建设为研究对象,而以整个区域学校体育特色建设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文献则比较缺乏。已有文献更多的是对已取得一定成效的特色学校进行经验成果总结,而对于帮助还未进行体育特色建设的学校如何开展体育特色建设的研究文献却相对较少。已有的经验成果都很值得借鉴,但是在不同的学校和地域,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条件,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对于那些还未实施体育特色建设的学校来说,如何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从区域整体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本校特点的体育特色项目,是目前研究应关注的重点。

第二,已有文献在研究深度上的局限性。一是已有文献对特色内涵理解的深度还不够,具体表现在特色办学还停留在办学的规模与数量的研究上,特色活动的开展比较注重形式和参与数量,活动最终未体现应有的“特色”内涵。二是对推进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策略及建议的提出只是泛泛而谈,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内容无外乎是体育教学设施设备需不断完善、加强体育教师的进修学习与培训、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等。三是研究没有契合实际的理论依据,对如何保证体育特色办学的质量,如何提高体育特色办学效益,如何进行管理、建立规章制度等问题都没有作非常深入的研究,因而显得缺乏说服力。

【注释】

[1]白光润:《地理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2]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3]彭震伟:《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4][美]瓦尔特·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陈宗兴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6页。

[5][美]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王翼龙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6页。

[6]本书编委会:《21世纪中小学校管理与教学质量》,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页。

[7]柳斌:《教育改革案例全书》,长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365页。

[8]原祖舍:《学校管理操作丛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3页。

[9]赵福庆:《特色学校建设刍议》,《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第60—62页。

[10]谢学政、廖秉权:《校长素质培养手册》,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1页。

[11]邢真:《学校特色建设理论的探讨》,《中国教育学刊》1995年第5期,第31—34页。

[12]孙孔懿:《学校特色的内涵与本源》,《教育导刊》1997年第2期,第46—49页。

[13]孙孔懿:《学校特色的内涵与本源》,《教育导刊》1997年第2期,第46—49页。

[14]陈建华:《论学校特色的内涵及其创建原则》,《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8期,第16—17页。

[15]张宏:《对“广东省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制度实施的实证研究》,《军事体育进修学院报》2005年第24卷第3期,第126—128页。

[16]王晓倩:《体育与艺术“2+1”项目开展的瓶颈及推进策略》,《体育科技》2011年第2期,第128—131页。

[17]李长志:《区域性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的思考与实践》,《中国学校体育》2008年第8期,第16—19页。

[18]王艳荣:《试述未来学校体育特色》,《教学与管理》1999年第5期,第44—45页。

[19]许贤苏、徐汝明:《齐抓共管创办学校体育特色》,《教育导刊》1999年第4期,第31—32页。

[20]柯海龙、姚红:《学校体育特色教育及管理研究》,《湖北体育科技》2008年第2期,第273—238页。

[21]吴为清:《职业中专学校体育特色教学的实验研究》,《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21期,第18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