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传播的发展

新闻传播的发展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与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相类似,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体系总体说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性特征。本编的内容包括五章,其中前三章主要讨论媒介的变化、西方国家的新闻传播和新闻宣传战的出现,另外两章介绍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传播。

第三编 新闻传播的发展

(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

本编横跨的年代是1900年前后到20世纪80年代,大约有80年的历史,主要内容是论述新闻传播的发展。

这段历史一般被称为世界现代史时期,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世界历史的形成,人类社会进入了更快、更复杂和更深刻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和寿命延长,世界人口数目从1900年的16亿增加到了1980年的44亿。在科技经济方面,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三大科学理论为标志,人类对更宏观、更微观的物质世界和人本身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世纪之交出现了以内燃机、电力和通讯为基础的技术革命,五六十年代开始了以航空、原子能和计算机为基础的新科技革命,这些都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新能力。世界经济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一时期,世界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1900—1913年为4.2%,1914—1948年为2.8%,1949—1973年为5%,(1)世界制造业的生产指数从1900年的100提高到了1953年的567.7和1980年的3041.6,“仅1953—1973年的累计世界工业产量就可以与1800—1953年一个半世纪的总产量相媲美”。(2)全球工业化成为这一时期物质化特征的概括。在社会与政治方面,工业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改变和现代政治的兴起,城市化、教育、科层制度和社会流动性的水平大大提高。作为最大和最有权力的政治实体,国家的数量从40多个增加到了150多个,国家的职能大大提高,政治模式的选择前所未有地扩大,各个阶层之间、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争取权力的政治斗争也前所未有地激烈。人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战争、动乱、革命和政治运动,从一战、二战到冷战,学者们统计20世纪上半叶,战争年平均死亡人数比19世纪增长了1070%,(3)冷战期间的局部战争也有180多起。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五花八门的社会思潮,形形色色的学术流派,林林总总的哲学体系,像潮水一样在地球上滚来荡去,猛烈地冲击着人们的精神领域。可以说科技革命、民族主义和现代化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要潮流。

现代新闻传播的发展就建立在这种发生着巨大变化的社会背景中。就新闻传播本身而言,这一时期产生了五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是:首先,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新闻传播的载体从纸媒介到电子媒介,媒体形式更加丰富,传播的时空距离进一步压缩,出现了向原始传播形式的回归,媒介更加大众化了;其次,与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同步,新闻传播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其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国家数量的增加和职能的加强,新闻的政治化功能开始落入国家控制的窠臼之内,原来那种“令人得意的自由行动年代”结束了,与此同时,新闻的其他功能却在增强;第三,与社会科层化和不同政治实体纷纷建立同步,不同的新闻传播体制和新闻传播理论纷纷出现,在新闻专业化趋势发展的同时,对新闻的认识也在深化;第四,与国际社会的扩大和国际政治的发展同步,新闻传播的国际性,特别是宣传的国际性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现象,国际传播成了国际关系中的一个新因素;最后,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新闻传播在成为重要的社会部门和产业的同时,成了信息社会到来的先驱。

这一时期中外新闻传播依然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尽管在这一时期开始的时候,中国的新闻传播也出现了专业化、多元化和功能分化的些许特征,但是在西方国家新闻传播不断获得独立发展的同时,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相一致,政治舆论功能依然是中国新闻的主要特征,新闻传播是政治宣传的工具,或者说信息传递与文化整合依然从属于政治宣传功能之中。新闻传播依然是以从属于政治子系统的方式与社会系统相契合,尽管这种方式在中国社会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也带来了许多弊端。

这一时期,经过一战和二战之后两次民族主义高潮,发展中国家的数量大大增加,新闻传播这一现代社会部门也在世界范围进一步扩大了。但是与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相类似,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体系总体说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性特征。

本编的内容包括五章,其中前三章主要讨论媒介的变化、西方国家的新闻传播和新闻宣传战的出现,另外两章介绍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传播。

【注释】

(1)刘笑盈:《旋转的世界:当代世界概观》,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7-38页。

(2)[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06页。

(3)[苏]尼科利斯基等:《科技进步与国际关系》,转引自《文摘》,1984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