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祖魂神灵的敬奉追祀

祖魂神灵的敬奉追祀

时间:2022-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祖魂神灵的敬奉追祀——祖坟、祠宇、庙堂,祭祀祖先,敬奉神灵,传递家族精神,延展家族文明,仿佛是它们的最大功能。可惜的是,保留至今的建筑委实不多,使其子孙后代对祖宗先贤和神明菩萨的敬奉大打折扣。

祖魂神灵的敬奉追祀

——祖坟、祠宇、庙堂,祭祀祖先,敬奉神灵,传递家族精神,延展家族文明,仿佛是它们的最大功能。

谷村李氏把“祠宇祀典”、“茔禁”、“寺观庙社”,全用历史文献记载下来,不仅表达自己对祖先神灵有着一份虔诚的敬奉之心、追祀之意,而且告诉子孙后代:要像他们那样,对祖宗先贤与神明菩萨,怀有虔诚的敬奉之心、追祀之意,要感激于心、奉祀于行。

那些古建筑,是他们祭祀祖宗先贤与神明菩萨的必要场所。

可惜的是,保留至今的建筑委实不多,使其子孙后代对祖宗先贤和神明菩萨的敬奉大打折扣。(www.guayunfan.com)最为基础的敬奉追祀,首先表现在对祖坟的敬奉之上。

过去,人们对待祖先的生、殁、葬,态度是神圣、严肃而庄重的,必须郑重其事地载入族谱之中。任何一个人,族谱上可以不记载他的生平事迹,可以忽略他的丰功伟绩,可以抹去他的缺点短处,但却不可以忘记他的生殁葬,不仅注明卒的年月日时,而且注明葬地及坟墓座向,诸如“壬山艮向”、“甲山巽向”、“辛山乙向”、“丙向”、“壬向”、“仁坤向”之类。有的族谱可能连生、殁、生平事迹都不记载,单单记载“葬”。族谱这么固执地记住祖先的“葬”,就是为了让后人、让后人的后人、让后人的后人的后人,代代相传,永世不忘祖宗先贤。祖先,血缘之所起、根脉之所源。没有祖先就没有自己,所以尊宗敬祖,首先必须固执地记住祖先的坟墓。

这个问题表现得鲜明而直接,毫不含糊,正是儒家所倡导的伦理纲常与社会道德之所在,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墓葬文化。这种墓葬文化所代表的,乃是延续了几千年的血脉文化。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墓葬是它的主要表现方式,也是它的主要延续方式。黄帝陵、炎帝陵,每天不知道有多少炎黄子孙前去祭奠叩拜。

谷村李氏村庄庞大、人口众多,安葬逝者的地方更加分散。近者,于村庄之中;远者,在百千里之外。谷村族众心中,有几座祖坟是铭刻不忘的。

先说谷村三大派的派祖墓。据《谷村李氏族谱》记载,李宗元葬在“本里上凹月冈牌月形”,后依其葬地称其族派为“月冈派”;李宗应葬在“新淦县扬名乡六十都乌口上弦大月洲,丙向”,后依其葬地称其族派为“月洲派”;李宗舜葬在“六十二都鹧鸪鼓楼洲后大山上,巳向,飞凤形”,后依其葬地称其族派为“鼓楼派”。以祖坟所在地命名族派,非常明确地告诉子孙后代,不能忘记开派之祖,要按族规为派祖常行大祭之礼。

本书第一章《最大的村庄》中“拓展的村庄”一节,已经提到谷村族派衍生的情况。月冈派祖李宗元生有五子,只有次子李用期在谷村延续了派系血脉。李用期葬地为“仁寿乡五都元潭湾桂家坑,坤山申向”,于是他就成了月冈派之下的二代开派祖,后依其葬地命名其派曰“元潭派”。如今在谷村,一提“元潭派”都很清楚,而提“月冈派”却没几人知道,儿子的名望超过了老子,原因在于儿子李用期育有八子,分别繁衍了各自的大房血脉,又成了开房之祖,所以李用期的名望超过了其老子李宗元,“元潭”的名气盖过了“月冈”。

谷村村民都清楚自己是何派,派名因何而起,这是墓葬文化潜移默化的结果。

祖先葬地名称,成了子孙后裔宗派名称,这是墓葬文化的典型体现。因此,元潭、月洲、鼓楼这三个派祖葬地,是谷村三派历代子孙后裔念念不忘的精神皈依。

最让谷村李氏铭刻于怀的,当属其开基祖李唐之墓。

这座墓葬位于谷村李氏祖祠后面,其族谱记载为“葬谷村村心松山,巳山亥向”,至今保护得很好,形制非常完整。占地大约150平方米,座西向东。墓前左右各载一棵柏树,方言谐音“百岁”;墓前有一小块空地,供行礼祭拜用;墓的两侧及后面,有砖砌围挡,呈弧形。墓丘隆起,墓前垒有墓碑,呈坊式造型,“吞口”规制;墓碑中部抬眉,顶上镶有二龙戏珠,两侧歇肩,呈翘檐状,略向前呈扇形摊开;抬眉正文横书“谷村”二字为碑额,两头分别小字书有“盛脉”、“无涯”;碑额下方立有碑石,碑石中间直书“故显始祖李氏讳唐公字祖尧之墓”,右侧直书三行字以介绍李唐开基谷村的时间源起,左侧直书“仰承堂祖孙立”。碑的两侧歇肩下方,直书一副嵌名墓联:“祖训绵先泽;尧典裕后昆。”整座墓重修于2007年,碑石、对联、碑额为黑色大理石板材质,碑檐为白色,碑墙正面贴有猩红色釉面砖,碑顶盖有猩红色琉璃瓦,呈现代风格,少了久远的古色古香,也没有改造之前的朴拙风格。墓后立有一块望碑,砖石垒成,中间镶有黑色大理石板,上头横书“谷村”,往下中间直书“李四承事郎神道碑”,右侧直书“二〇〇七年丁亥冬月”,左侧直书“宪公居分宜裔孙立”。

墓联的意义非常明了:“祖训”即是李唐留给子孙后裔的家训家规,将开基祖创立的血脉和事业,永续地绵延下去,让李氏家族光耀千秋;“尧典”本指记载尧帝贤明事迹的典籍,这里指祖先贤明的教诲,也就是家规家训,依照家规家训去教导子孙后代,让子孙后代都做贤明的人,都做通晓事理、建功立业的人,做顶天立地、无愧于世的人。这是谷村李氏先祖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是李氏历代子孙所应维系的精神支柱。

李唐墓前仍然留着香烛爆竹的残迹。这是外地子孙赶来扫墓、祭拜的标记。祭拜仪式如今已很简单,压钱烧纸,上香点烛,燃放鞭炮,再用祭品做三次供享而已;祭品也极简单,一般就是一只鸡、一刀肉、一条鱼、两块豆腐、五个鸡蛋、一碗斋饭、一壶米酒,多的另加几个苹果之类的水果而已,远没有古代祭拜的隆重庄严。

《谷村李氏族谱》和《谷村仰承集》的记载中,没有关于祖坟祭祀礼仪的详细记载,只在一些篇章当中有“祭葬”、“葬祭如礼”、“赐祭葬”的简略记载。

但有这份记载就足够了,至少表明了谷村后世子孙对开基祖、对所有先祖的缅怀与敬仰。开基祖安葬在村庄中心,是很有意味的:祖先位于村庄中心,意味着祖先就是中心;他是村庄的中心,也是宗族的中心,更是子孙后代精神的中心。

祖坟,寄托着子孙后代对祖先的缅怀与敬仰,寄托着子孙后代对宗族未来的期待与向往。

祠堂里的灵魂供奉,更显示出谷村李氏精神上的寄托所在。

谷村诸多祠堂里供奉着祖先牌位,祖先的灵魂依附其上,有的还供奉神明的塑像。这些神明,连谷村李氏也搞不清楚具体是谁,只说:这是菩萨。

谷村祠堂众多,文献记载有50座,目前实际保留二十多座,大多关门吊锁,就连开基祖祠也难以进去。祠堂里供奉着祖先的牌位,原先也供奉着菩萨与神仙的塑像,祖先与神灵、菩萨的地位同等,共同享受供奉、敬仰与祭祀,但塑像大多已毁于“文革”、“破四旧”。

谷村太园天授堂内,供奉着谷村历代祖先的画像,不仅有开基祖李祖尧的画像,还有文园开基祖李槩及其先祖李次鱼的画像,主要是明清两朝的达官显宦,共有近三十位先贤的画像。谷村李氏以画像代替牌位,能够直面祖先,在精神上更能与祖先交流,更加贴近祖先的灵魂。

忠肃公祠,是纪念、祭祀李邦华殉国的专祠,祠内悬挂着“乾坤正气之堂”牌匾。里面供奉着李邦华的神主牌位,黑底金字,竖行书写“皇清赐谥明殉国都察院左都御史特赠光禄大夫柱国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李公邦华忠肃先生神主”。这个神主牌位,就是李邦华的灵魂所在。供奉神主的神龛正面,木板门扇上红底金字书写着李邦华慷慨殉国时的“殉节衣带铭”:“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临危受命兮,吾无愧吾。”铭文与牌匾互相呼应,更显浩然正气。

村民李质文家,香案上供奉的,乃是清朝康熙皇帝钦赐给李振裕的木刻御书对联“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的原物。这副对联,首先代表的是李振裕,因为是他得到的最高奖赏,是他带给了全族无上光荣,供奉这副对联,比供奉李振裕本人的画像、牌位显得还有意义。

在谷村许多人家,香案上都供奉着祖先的画像,以李祖尧的画像居多,如髦芜李泉水家,供放在香案的右侧即上位。在家里供奉祖先,表明祖先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地位,也表明他们对祖先虔诚的敬仰和推崇。从用意上看,恐怕不仅是请祖先保佑一家平安吉祥,还希望祖先赐给自己力量,以便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谷村护吉大庙的享堂上供奉着神仙、菩萨的塑像,色彩很现代,没了古色古香的味道,是近些年安放的。塑像前有供香客上香点烛的神台,残留的香棒和烛泪,有的很新鲜,有的很久了,都沾染了灰尘,但都体现了谷村李氏对神仙与菩萨的恭敬、景仰。

护吉大庙的名称很有意思,“吉”乃指吉穴,即阴宅中的最佳墓穴,有德者得之,无德者或德不足者失之;这样的吉穴有土地神灵守护,故言“护吉”。谷村李氏为守护他们祖先吉穴的神灵,专门建了这座大庙。由此可见,祖先、神灵在谷村李氏心中,地位至高无上。大庙门额“盘谷福地”,“福”与“吉”是相通的,有福者吉祥;吉祥者有福。这个门额与“护吉大庙”匾额,里外呼应,营造出一份完整的神妙氛围。《谷村仰承集》记载:大庙的“神最灵感。明冢宰清惠公镇昌平,有御赐黄蟒玉带之奉;总宪忠肃公抚天津,有‘是吾卫垒’之额。庙前有古井,源出万华山”,表明谷村李氏对祖先、神灵至淳至诚的信仰、奉祀,以及这种信奉给谷村带来的吉祥与福气。

同样供奉神仙的建筑,还有福庆古庙。这座古庙就是大禹庙,它的对面是已经倒塌的古戏台。既然是大禹庙,里面供奉的就应当是大禹了,但实际上不是。神龛上,正龛被红花布帘给遮了,龛上没有安放大禹或其他神仙的塑像;左侧神龛也被红色布帘遮了,龛上同样缺少供奉的对象。那些塑像于“破四旧”时代,被“天不怕地不怕”的革命者抬到金瓯塘东侧的一块空地上烧了。右侧神龛里供着几尊塑像,近年安放的,显得有些小,似是武将,具体不知是哪位尊神。整个供厅的左右两侧,供奉着站立的神明塑像,都是武官打扮,同样不知他们是谁。神龛前备有燃烛点香的供台,残留着香棒与烛泪,那是村民祭祀神灵、祈求平安吉祥的结果。整个古庙以红色为主基调,营造着一种看似热烈却很深沉的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