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祀和小祀祭祀对象的变化

中祀和小祀祭祀对象的变化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表一 隋至北宋大祀、中祀和小祀的祭祀对象(续表)表一反映了隋初至北宋末年三祀制下祭祀对象的变化情况。与其他祭祀相比,九宫贵神祭祀等级变动的原因在史书上有较详尽的反映。
中祀和小祀祭祀对象的变化_事邦国之神祗——唐至北宁吉礼变迁研究

第三节 大祀、中祀和小祀祭祀对象的变化

大祀、中祀和小祀制度分别联系着祭祀对象和祭祀等级,因此,唐至北宋时期三祀制的变化,不仅表现为祭祀等级制的展开,还包括祭祀对象的变动。

表一 隋至北宋大祀、中祀和小祀的祭祀对象

img2

(续表)

img3

表一反映了隋初至北宋末年三祀制下祭祀对象的变化情况。[74]可以看到,一些祭仪的等级发生了变动。比起北宋,这一现象在唐代更为常见。例如,社稷在隋代属于大祀,在《开元礼》中是中祀,高明士怀疑其间的变化始于《贞观礼》。[75]天宝三载(744),玄宗下敕:“祭祀之典,以陈至敬,名或不正,是相夺伦。况社稷孚祐,百世蒙福,列为中祀,颇紊大猷。自今以后,升为大祀。”然而,“尔后因循,又依《开元礼》为中祀”,到了长庆三年(823),祠部员外充太常礼院修撰王彦威上奏:“牲用太牢,太尉摄行事,祭之日不坐,并是大祀之义,列为中祀,是因循谬误,教人报本,未极尊严,有国之仪,唯此厌屈。今请准敕升为大祀,庶合礼中。”社稷由此成为大祀。[76]

另一个值得探讨的例子是九宫贵神祭祀,这一祭祀自从天宝三载(744)建立并成为大祀后,其祭祀等级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大和二年(828)八月,监察御史舒元舆因为监察九宫贵神祭祀,看到祝版上“陛下亲署御名及称臣于九宫之神”,故而上奏要求予以改正。他的理由是:

以天子之尊,除祭天地、宗庙之外,无合称臣者。王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此以九宫为目,是宜分方而守其位。臣又观其名号,乃太一、天一、招摇、轩辕、咸池、青龙、太阴、天符、摄提也。此九神,于天地犹子男也,于日月犹侯伯也。陛下尊为天子,岂可反臣于天之子男耶?臣窃以为过。纵阴阳者流言其合祀,则陛下当合称皇帝遣某官致祭于九宫之神,不宜称臣与名。

经过尚书都省的讨论,九宫贵神“降为中祠,祝版称皇帝,不署”。[77]

到了会昌二年(842),中书门下认为,九宫贵神中的天一“掌八气、九精之政令,以佐天极。征明而有常,则阴阳序,大运兴”,太一“掌十有六神之法度,以辅人极。征明而得中,则神人和而王道升平”,而且“北斗有权、衡二星,天一、太一参居其间,所以财成天地,辅相神道也”。既然太一之佐五帝的祭祀属于大祀,九宫贵神就不该降为中祀。王起、卢就等人提出了折中意见。一方面,他们认为:“九宫贵神,位列星座,往因致福,诏立祠坛。降至尊以称臣,就东郊以亲拜。在祀典虽云过礼,庇群生岂患无文,思福黔黎,特申严奉,诚圣人屈己以安天下之心也。厥后祝史不明,精诚亦怠,礼官建议,降处中祠。”另一方面,在具体建议上,他们又提出:“自今已后,却用大祠之礼,誓官备物,无有降差。惟御署祝文,以社稷为本,伏缘已称臣于天帝,无二尊故也。”武宗批准了这一请求。[78]也就是说,九宫贵神祭祀恢复了大祀等级,只有皇帝在祝版上的自称使用中祀的标准,即“天子某”,而非大祀所对应的自称“天子臣某”。

与其他祭祀相比,九宫贵神祭祀等级变动的原因在史书上有较详尽的反映。通过九宫贵神的实例可以看到,在唐人看来,皇帝只合向天地宗庙称臣,这一观念在礼制上的反映就是天地宗庙稳居大祀之列,其他祭祀能否成为大祀,要取决于其象征意义是否与天地宗庙相当。九宫贵神祭祀等级的来回变化,主要是不同时期君臣对其性质和地位的不同认定导致,其他祭祀大致也是如此。北宋对祭祀等级的认定相对宽松,在给那些唐代时等级有争议的祭仪制定等级时,基本上都从高,因此后来少有变动。

通过表一可以看到,除了某些祭祀的等级有了变动外,还有不少祭祀进入或退出三祀制。相比之下,后者在唐至北宋时期更频繁地发生,也更能体现这一时期吉礼的时代性,因此下面将分阶段讨论这些祭祀进出三祀制的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