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际关系 市场体系的内容和作用,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体系的内容和作用,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时间:2022-09-15 人际关系 版权反馈
【摘要】: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是市场机制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讲求诚信、依法行事的市场秩序。这样,市场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使市场主体选择最佳的要素组合。可见,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要以现代市场体系为基本条件。

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是市场机制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讲求诚信、依法行事的市场秩序。

9.3.1 市场体系的内容和作用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整体。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按照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属性来划分,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两个方面。其中,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它们是有形的物质产品的交换场所。生产要素市场则既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也包括同时属于商品市场的生产资料市场。

(1)消费品市场是以供非生产性消费的产品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它包括农副产品市场和工业消费品市场。消费品市场是市场经济中最基础性的市场,是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要的主要渠道,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直接影响着消费品生产企业的经营。

(2)生产资料市场是以供生产性消费的产品为交易对象的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中最基本的市场。由于生产资料的交换基本上是在生产企业之间进行的,因此,生产资料市场的发育和完善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可缺少的条件。

我国股票市场最早应该从1986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区业务部正式挂牌买卖股票算起,但是比较规范的股票市场则应该从1990年和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运行为标志。1992年全国各地经批准的上市公司股票开始在深、沪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已跃升为世界第六大交易所。股票市场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金融市场是实现资金融通的市场。根据融资方式的不同,金融市场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直接进行资金的借贷或有价证券买卖的融资活动;间接融资是指以金融机构为媒介而进行的融资活动。在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主要是筹集中长期资本,而间接融资则主要是筹集中短期周转资金。根据融资期限的长短,金融市场可以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是短期(通常一年以下)资金市场;资本市场是长期(通常一年以上)资金市场。资本市场又可细分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衍生工具市场、银行系统和贷款市场等,其中证券市场(股票市场和长期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最核心的部分。

(4)劳动力市场是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它分成不同层次和类别,既有经理、律师、会计师、建筑师等人才的专门性劳动力市场,又有由普通工人、管理人员等组成的一般性劳动市场。工资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主要信号调节着市场供求,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5)技术市场是以技术成果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它包括技术专利权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咨询服务、许可证交易等。技术市场具有专业性的特点,能够使各种特定技术迅速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而形成生产能力。

(6)信息市场是以信息产品、信息服务为主要对象的市场。信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横向、扩散式的传播方式,决定了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储存、传输的商业性质。

(7)房地产市场是以房地产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它可以分为:由土地所有者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的一级市场,经过开发后房地产使用权再转让的二级市场。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式有:零租制,对出让的土地按不同等级逐年收取不同水平的土地使用费;批租制,有限期地出让土地使用权,一次性地收取地价款,并每年收取为数不多的使用金。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有租赁、抵押等不同的具体形式。

(8)产权市场是以生产要素的产权为交易对象的市场。通过生产要素的产权在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转手和让渡,优化存量资源的配置,降低企业重组成本,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现代市场体系是形成健全的市场机制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市场机制发挥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但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不仅要求各种资源都要进入市场,而且资源的各个因素都必须处于流动的可替代状态。这样,市场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使市场主体选择最佳的要素组合。可见,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要以现代市场体系为基本条件。

第二,现代市场体系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必要的外部条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企业必须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即由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转变成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实现这一转变的外部条件就是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从市场上获得生产要素,在市场上销售产品,才可能摆脱对政府机构的依赖,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

第三,现代市场体系是政府实现间接宏观调控的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实现不是政府直接向企业下达计划、命令、指标,而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以市场为中介,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加以引导。所以,政府间接宏观调控的实现必须以现代市场体系为前提。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统一是指市场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应该是统一的;开放是指一地对其他地区、一国对他国商品和劳务的市场准入;竞争是指市场体系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运行;有序是指市场体系按照一定规则维持市场的正常秩序。统一、开放是市场体系的本质要求,是市场竞争的前提,竞争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竞争有序是市场发育成熟的重要标志。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基本要求是: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按统一的交易规则自由流通,市场主体自由地展开竞争。因此,必须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锁,清除市场障碍,反对垄断,制止不正当竞争,为市场主体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

9.3.2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秩序是市场运行中各经济主体都必须遵循的一切规则和法律规范的总称。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它的基本秩序就是公平竞争,讲求诚信,依法行事。公平竞争是保证效率的前提条件,讲求诚信是市场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行事则是一种制度约束,使得市场活动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得损害他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

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既是社会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等各个环节得以顺利实现的必要保障,又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没有健全和完善的市场规则,市场就难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如果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失信行为盛行,商业欺诈层出不穷,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肆虐,不仅造成经济关系扭曲,社会交易成本增加,削弱了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而且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必须规范市场秩序,通过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来提高市场主体的信用水平,通过完善市场规则和市场执法机制来规范市场行为,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规范市场秩序要从规范政府行为开始。政府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承担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部门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行为,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以制度建设和维护市场公平为工作重点,大力发展并提供市场所需的信息服务和法律服务,强化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资料来源:国研网,2001-07-06

规范市场秩序必须完善市场运行规则,尤其要建立与完善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市场经济的法律约束和法律规范,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为所有市场主体公平交易、平等竞争创造或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保证市场竞争机制正常形成并充分发挥作用,保护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运行。

本章小结

企业、农户、居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市场是各个微观经济主体相互联系的纽带。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决定着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

国有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发展和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讲求诚信、依法行事的市场秩序,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不同行业、部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为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创造或提供一个良好的场所和环境。

阅读书目

1.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国务院:《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

3.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

分析与思考

1.试述微观经济主体的构成及其联系。

2.试述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主要途径。

3.为什么说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度中最突出的特征?

4.为什么要建立和健全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5.在市场经济中,人们会从以下哪种途径中最快捷、最便利地获得粮食减产的相关信息:电视、广播、报纸、广告、价格、文件、小道消息?请说明理由。

6.试举出现实经济生活中讲诚信和不讲诚信的实例各一,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证明市场秩序对市场配置资源活动的必要性。

7.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1979—1991年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小阶段:

1979—1984年,是经济调整与改革的起步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其重点是农村改革,核心是解散人民公社、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则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创办了经济特区,对国企放权让利,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与经济责任制。

1984—1988年,是推行全面经济改革的阶段,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成为主要形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从宪法上确认与保护了私营经济,国有企业探索了租赁制、股份制,新工人实行劳动合同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价格管理由过去的调整为主改为放开为主,农产品生产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

1988—1991年,这一阶段的主线是治理整顿、维护稳定。在微观层面上,市场化程度仍在提高,定量票逐步消亡,非公有制经济仍在以各种形式发展。1990年底上海、深圳成立了证券交易所,1991年底已有14家上市公司,1991年中国第一只B股向海外发行等等。

1992年之后中国市场化改革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这一时期,市场化水平有了迅速提高。放开粮价、汇率并轨、分税制出台、颁布公司法、合同法等。1997年之后国企改革进入最后攻坚阶段,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材料2

改革以来,我国大幅度减少指令性计划,总体上实行指导性计划。目前,已全部取消了农业生产领域的指令性计划,工业指令性计划产品也由1980年的120种减少到目前的12种,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1%。详见三种价格形式在各类商品定价中的比重表(表9—1)。

资料来源: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1992—1993).

材料3(1)见表9—2。

(2)30年来,我国的GDP总量翻了近4番,占世界的比重也大幅提升。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当年各国GDP增量与世界GDP增量之比)也大幅提升。1978年,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为2.3%,与美国相差35个百分点,与日本相差15.9个百分点,与欧元区相差13.6个百分点。到2006年,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上升到14.5%,仅次于美国(22.8%)居第2位,比欧元区高1.4个百分点,比日本高6.7个百分点。与主要发展中国家相比更是遥遥领先。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3)1978—2006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1978—2006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联合国数据库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粮农组织数据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2,概括我国经济运行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3)从材料3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发展带来的变化。

(4)综合材料1、2、3,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一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