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际关系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货币转化为资本

时间:2022-09-15 人际关系 版权反馈
【摘要】:这时的货币已不是普通的货币,已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从形式上来看,资本总公式中的价值增殖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说明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从形式上看,资本流通公式与价值规律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说明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而劳动力成为商品就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1.1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资本家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才能进行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这种差别通过简单商品流通(W—G—W)和资本流通(G—W—G)的对比表现出来。

从流通形式来看,二者的区别在于:(1)买卖的顺序不同。简单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则是先买后卖。(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而资本流通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3)流通中的媒介物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媒介是货币,而资本流通的媒介是商品。

从流通的性质和内容来看,二者也有着根本的不同。(1)两种流通的目的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是为了取得一定数量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则是交换价值本身,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

(2)两种流通的内容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两极是价值量相等而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是这一运动的实际内容。资本流通的两极是同质的货币,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必须要大于起点的货币,即价值增殖是这一运动的实际内容。因此,资本流通的完整形式应该为G—W—G′。其中,G′=G+ΔG,ΔG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称为剩余价值(m)。

(3)两种流通在运动上的限度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某种使用价值,一旦商品生产者交换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一流通过程也就结束了。资本流通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由于资本只有在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能不断增殖自己的价值,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通过对两种流通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简单商品流通中,货币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的增殖。这时的货币已不是普通的货币,已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

由于资本的流通公式G—W—G′表明了资本运动的最根本特点,即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价值增殖,因而对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资本运动的各种具体形式都是适用的,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从形式上来看,资本总公式中的价值增殖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因为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G—W,还是W—G,商品的价值量都不发生变化。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说明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条件下,只存在价值形式的转换,不会有价值量的变化。在不等价交换的条件下,无论是贱买还是贵卖,也只能是对原来既定价值量的一次重新分配,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美国经济学家纽曼认为:“贸易使产品增添价值,因为同一产品在消费者手里比在生产者手里具有更大的价值,因此,严格来说,贸易应看做是一种生产活动。”这种观点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因为在商品交换中,在实现商品价值的同时也就让渡了使用价值。人们购买商品并不是两次付钱:一次是为了它的使用价值,一次是为了它的价值。其次,离开流通领域,剩余价值也不能产生。在流通领域之外,商品所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表明,商品生产者只能由自己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而不能在形成价值时又形成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按照这个条件,剩余价值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只是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不会发生价值的增殖。剩余价值也不能发生在W—G阶段上,因为这一阶段只是使商品从自然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而没有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因此,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第一阶段所购买的商品上,但又不是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商品是按价值购买的,而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1.2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进行劳动时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马克思

(马克思:《资本论》,中文1版,第1卷,200页)

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内部,维持人的生存必须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因此,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具体来看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用于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此外,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不同,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质量和范围也是不同的。

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一般商品在消费或使用后,它的使用价值就会消失,其价值也随之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过程就是工人的劳动过程。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正是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使用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