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矛盾和经济危机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矛盾和经济危机

时间:2022-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造成社会资本再生产矛盾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就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和暂时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个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而充分展开,当这一矛盾达到尖锐激化程度时,就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通过这一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可清楚说明。

5.4.1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矛盾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表明,无论在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以及各个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但是,资本主义再生产中充满着各种不可克服的矛盾,使得社会资本再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经常遭到破坏。

首先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实现形式之间存在着矛盾。 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实质是要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使用价值的生产必须同社会需求相协调,从而要求按照社会需求的比例把社会总劳动分配到各个部门中去。 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总产品实际上的实现形式,却是以一个极为复杂的商品流通过程为媒介在市场上自发进行的。 再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关系、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通过市场供求规律自发调节的,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严重的比例失调,导致社会产品实现条件的被破坏。

其次是社会资本再生产中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着矛盾。 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消费水平,而是为了价值的增值。 劳动者的消费,并不随着生产的增长而相应增长,从而使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遇到很大的困难。 造成社会资本再生产矛盾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就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局限性和暂时性。

5.4.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从19世纪初叶开始,每隔若干年,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或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 危机爆发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工厂减产或停工,金融企业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产一片混乱。 这种现象,都是生产过剩在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表现。 但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即不是生产的商品确实太多了,超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是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过剩。 所以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各个社会里,也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经济混乱或经济危机。 但与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相比,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那是生产严重不足的危机,而不是生产相对过剩;是由自然灾害、瘟疫或战争等天灾人祸造成的经济危机,而不是当时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是不定期爆发的危机,而不是周期性爆发的危机。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 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这集中表现在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和产品的社会化上。 这种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对全社会生产实行统一调节与管理,以及对产品按照劳动者的利益进行分配。 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和产品归资本家所有,社会化的生产、流通、分配服从于攫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因而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存在矛盾。 这个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而充分展开,当这一矛盾达到尖锐激化程度时,就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通过这一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可清楚说明。

首先,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并在竞争中取胜,必然加强企业的组织性,改善经营管理。 同时,生产的社会化也迫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加强生产的组织性,使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但从整个社会生产看,不同企业归不同资本家私有,它们彼此分离,互相对立,因而整个社会生产不能有组织进行,必然呈现无政府状态。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使生产无政府状态受到抑制,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 而且,单个企业生产越是有组织性,竞争能力越强,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有可能越严重。 发展到一定极限,当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而严重失调时,就形成大量商品相对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其次,这一基本矛盾又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一方面,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部压力,促使每个企业都要求扩大生产,而生产的社会化又为扩大生产的趋势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正由于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必然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从而使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于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来说,呈现出相对缩小的趋势。 这就造成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矛盾。 当这一矛盾发展到尖锐的程度,致使商品大量积压,从而使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破坏时,就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3)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周期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上述一系列矛盾的存在,使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出现周期性的经济波动,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是这种周期性经济波动的物质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4个阶段。

(1)危机阶段

这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往往在经济繁荣时爆发。 其特征是:商品销售困难,物价猛烈下跌,出现商业危机。 商业危机迫使企业缩小生产规模或倒闭,引起大批工人失业,出现产业危机。 商业和产业危机,意味职能资本周转困难,现金奇缺,资本家纷纷向银行提款或借款,引起货币信用危机。 于是整个经济陷入瘫痪和混乱。

(2)萧条阶段

危机持续一段时期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和社会消费不可能停止,使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逐渐缓和。 当社会生产停止继续下降时,经济向萧条阶段过渡。 萧条阶段的特征是:生产不再下降,企业不再大批倒闭,失业队伍不再增大;商品价格暂停下跌,但商品销售仍然困难;对货币资本的需求减少,信用关系呆滞。 整个经济生活呈现一片萧条停滞景象。 故萧条阶段又称停滞阶段。

(3)复苏阶段

萧条阶段持续一段时期后,商品积存进一步减少,市场销售有所好转。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为了增强竞争能力,以便在物价很低的市场环境中也能获取较多利润,必然千方百计降低成本。 一方面是通过加强剥削,减少成本中的工资含量;另一方面是尽力更新机器设备,进行固定资本更新,以促进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力争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由于固定资本需要大批更新,增加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推动了生产资料生产以及消费资料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于是就逐渐从萧条阶段进入复苏阶段。 复苏阶段的特征是:社会购买力逐渐提高,物价缓慢回升,商业开始活跃;生产逐渐发展,工人就业增多;企业利润增长,借贷关系日益活跃。

(4)高涨阶段

当社会生产主流通过复苏赶上或超过经济危机以前的最高点时,复苏阶段便进入高涨阶段。 高涨阶段的特征是: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生产急剧上升,工人就业充分;银行信贷十分活跃,社会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因而高涨阶段又称为繁荣阶段。 但经济繁荣中又孕育着新的经济危机。

在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主要会遇到以下两种矛盾:一是经常存在的局部性的比例失调,这是价值规律决定的供求关系自发作用的结果;二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激化以后的集中爆发,即以周期性的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