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言传身教真善美_关于蒋英的故事

言传身教真善美_关于蒋英的故事

时间:2022-08-2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言传身教真善美_关于蒋英的故事蒋英崇高的师德和无限的人格魅力给她的每一位学生留下了深远影响。而且蒋英认为,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朋友式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在声音矫正、视唱练耳等过程中建立自信,认同并主动配合教师的指导,从而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蒋英教学中经常强调要培养出“真善美的艺术家”。

言传身教真善美_关于蒋英的故事

蒋英崇高的师德和无限的人格魅力给她的每一位学生留下了深远影响。蒋英认为,艺术的目标是向观众传递“真”、表达“善”、展示“美”,所以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灵魂也应该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真、善、美”是蒋英声乐观的核心,是她音乐人生中一以贯之的品质。她坚决反对“为金钱而艺术”等功利化、庸俗化价值取向。蒋英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从中央音乐学院退休了,但她从未停止教学。她所教的绝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学生,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登门求教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她从来不收取任何学费,却在用爱心教授学生,师生之间没有金钱契约。而且蒋英认为,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朋友式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在声音矫正、视唱练耳等过程中建立自信,认同并主动配合教师的指导,从而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利于形成百家争鸣的氛围,在个性展示中统一认识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成效。以爱育爱是蒋英声乐教学中深邃人文情怀的体现。

蒋英在欧洲声乐方面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大师,但她从不以大师自居,总是以开放的心态了解、学习世界上声乐艺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她让出了国的学生从国外给她带各种有声资料,反复研究和感受。她儒雅、高贵的气质与生俱来,既有教育家博大、慈爱的胸襟,也有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造就的独特魅力。在跟蒋英的接触当中,除了她的学问以外,她的言谈举止,甚至她的服饰、接人待物的方式、对儿女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因为学问最终要回归到做人,要回归到生活。赵登营曾对老师蒋英说,“您教我的东西,使我终身受益”。让赵登营终身受益的东西,真的不光是学问,还有老师的为人,老师的价值观。润物细无声,蒋英用她的行动默默影响着学生。“只要你想学,她就毫无保留地教你”,赵登营说,“在我教学当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我都会去找她,马上就去问她,比如这些曲目合适不合适,这些男生唱合适还是女生唱合适。在对作品风格的要求上,她是非常严的。其实这些老一代的声乐家都是这样,像沈湘、喻宜萱,这就是那一代人的人格魅力所在,无所索取,不求回报,的的确确就像春蚕那样,直到吐完最后一根丝。”蒋英曾说,“善歌者使人记其声,善教者使人记其志”。她的这句自勉,是对自己声乐教学工作的严格要求和深刻鞭策,更是对广大声乐教育工作者的谆谆教诲。

蒋英为人低调,待人谦和,生活中严于律己,非常朴素,丝毫没有大艺术家、大教授所谓的居高临下的气势。蒋英教学中经常强调要培养出“真善美的艺术家”。张汝钧曾经说:“蒋老师经常强调一个歌唱家的台风,就是她本人的写照。”正所谓是歌如其人,艺术是不允许掺假的,艺术要想打动人,必须首先打动自己,因为只有自己被打动了,才能打动他人。艺术描写生活的真,赞叹人性的善,书写人生的美,所以,艺术工作者必须要有优良的品格。蒋英要求学生首先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真诚的人才能够用心歌唱。

蒋英对学生的要求以及对学生无私的爱都体现在了教学的点点滴滴当中。蒋英给学生们备课时,条件不像现在这样好,有很多高科技设备作为辅助。那时电视都是很稀有的电器,电脑和网络都没有。外国歌曲的谱子很少,而且歌词都是原文,没有中文翻译。蒋英会逐字逐句把德文歌词翻译成中文,把译文写在德文下方,供学生们学习。有时为了补充教学,蒋英还会另外拿一张纸写上单词注释。她的德语笔记非常流畅工整,不仅歌如其人,字亦如其人。

学生要唱的歌词,蒋英也会在课前用磁带录好。如果该曲目有哪些著名的歌唱家曾演唱过,蒋英也会将这些演唱范本录成磁带,课前准备好,供学生们私底下学习。学生若有生活、经济上的困难,蒋英也会尽力帮助学生。蒋英为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个本子,记录着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这是蒋英为学生们准备的,也是她的教学笔记。每堂课后,蒋英都会对该学生这节课回课的情况一一做好记录,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问题还有待改进,这节课唱了哪些作品、演唱的情况如何,下节课给该同学布置的作业有哪些,等等。认真备课,为学生计划学习方案,解决学习困难,记录学生的进步,等等,都是蒋英为了每一堂课所定的教学任务。每次学生来上课前,蒋英都会认真地把该同学将要学习的歌曲谱子、要看的文章资料准备好,学生上完课可以带走,课下学习。(www.guayunfan.com)

在学生们眼里,蒋英是一位对他们关怀备至的师者。赵登营说,蒋老师总能在他学得最难的时刻,帮他找到最容易的办法。“她的教学是整体教学,用辩证的方法,给人立体的感受,用情感调动我们所有的器官,让我们有唱歌的欲望。”

“我不知道她将成为我的老师,但是看到她第一眼,我就再也不能忘记当时的情景。”祝爱兰在形容自己初见蒋英时,说到自己首先是被老师的美丽和气质深深打动了。

1974年,祝爱兰考进当时还被称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的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开学的第一天,她和其他同学来到教室里,进行“迎新”大扫除。祝爱兰一眼就看到正在擦玻璃的蒋英——那么漂亮,阳光照射在她微微泛起笑容的脸上,显得非常温暖。她动作那么认真,那么从容。“蒋老师骑在窗台上擦玻璃的样子,我真是永远也忘不掉。当时她身穿一件浅色风衣,脚上的鞋子有点像靴子,整个人的气质是那样协调,甚至可以说完美。”

“这是蒋老师。”有人介绍道。

“蒋老师好。”一个同学轻声问候,蒋英亦微笑回礼。

几天后,祝爱兰被告知自己即将跟随蒋老师学习。“我真的特别高兴,能够和这么美丽、有学问的老师学习。”祝爱兰觉得能做蒋英的学生是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她的艺术、生活甚至为人处世之道,早就深深地打上“蒋英烙印”。

“那时,我们没有音乐欣赏厅,我就去她家里听录音,每次她都复制一份给我,让我带回来听。她的录音机也借给我用,我一直用到毕业。”祝爱兰说。蒋英把宿舍里的煤气灶,也借给了祝爱兰。

“她把我当女儿一样对待,为了我的事倾尽全力。”祝爱兰从十多岁起,就“跟在蒋老师身边”。祝爱兰回忆,“文革”期间,蒋英偷偷将学生带回家中,冒着巨大风险让学生听外国歌曲,教学生说德文、意大利文。

在见到蒋英之前,赵登营已经学了七年声乐,还去香港进修了两年。但是,他总觉得没有找到对声乐的感觉。“我很笨。”他笑着说。从香港回来后,他到处打听蒋英的消息。在读书期间他就听人说,蒋英是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她在德国留过学,对西洋音乐有深入的研究。“当我见到蒋老师,发现她是那么高雅。她往钢琴前那么一坐,腰挺得直直的,眼神圣洁、纯粹。一个和弦弹下来,‘啊——’这么一唱,我的感觉一下子来了,她就这样把我带进去了。一首练声曲之后,我找到了过去从来没有找到的感觉。蒋老师是我一生要找的老师,是我一辈子的老师。”

常明之,蒋英的第一拨学生,她入学时蒋英四十岁。“她对所有人都亲切温和,脸上永远挂着笑,看到她就觉得特别美好。”常明之回忆。1961年,读大三的常明之患上了结核病,那时正值困难时期,院里只有管乐系的学生有牛奶喝。蒋英跟学校联系,让常明之在患病期间每天都能喝上一瓶牛奶。

一次蒋英去看她,怀抱两束花,一束鲜花、一束塑料花。蒋英跟她说,鲜花会开败,但塑料花不会,“你要闻着花香、看着花,早日康复呀”。多年辗转流离,常明之始终无法忘怀蒋英当时的笑容。“她的笑,一点都不掺假,干净极了。”

蒋英的学生姜咏说:“那个时候我们的条件比较差,没有CD,也没有什么参考资料,谱子也很欠缺。她总是把谱子给我们准备好。《核桃树》是她教我的第一首德国艺术歌曲,她自己先录音把词念下来,念在这个盒带上,然后再听我念,她念一句,我念一句,一直到准确了,这才可以。”

蒋英对于艺术的执着与敬业精神,深深感染着她的每一个学生。作为中国最早登上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的歌唱家之一,男中音歌唱家傅海静回忆恩师蒋英时说:“她是一个不愿意吹捧自己的人,自己有十分的本事,却只说有五六分。但对于学生,她有十分本事却要花二十分在学生身上。在我学习期间,如果交给我一个作品,蒋老师会从歌词的翻译、每个词的发音到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演唱时的状态等都非常细致地告诉我,这在现在的老师当中已经不多了。我1983年第一次去英国参加国际比赛时,没有钱做演出服,蒋老师亲自带我出去定做中山装,在经济上给了我很大的支持。老师就像母亲一样,无论什么地方都在关心你。蒋老师给我打基础,使我没有走过弯路。”

蒋英教过一个学生,法国歌怎么也唱不好,蒋英就让他上外语学院找一个法语老师,并且为他付了课时费。这个学生去了巴黎,一直记着这事,每次回国都给蒋英带礼物。

有一次,蒋英哮喘病发作,需要喷激素才能控制。可正好要教吴晓路唱舒曼的套曲,吴晓路不会德文,蒋英就一句一句地教。看到蒋英唱得气都上不来,家人劝她赶紧上医院,可她坚持一定要教完再上医院。唱到后来声音都哑了,全部教完了她才去医院。

蒋英的教学手稿

有一年,傅海静第一次帮一个学生出国参加比赛,蒋英就在医院的病床上给他们翻译《费加罗的婚礼》的词,不断试唱修改,剧本都用散了。一家报纸描述蒋英时,这么写:“她爱学生,帮助学生,给学生钱。”蒋英看到报道这么写,不是特别满意,认为自己付出的是爱,并不是钱的问题。

吴晓路说,自己和蒋老师的师生情谊从1978年之后,一直没间断过,“她引导我们走上这个行业,再到后来我们出国,一直关心着我们的进步和成长”。

吴晓路回忆,刚出国深造那会儿,和老师蒋英联络只能靠通书信,经常会给老师寄一些演出实况。已拼搏多年的学生们,时常会把每个阶段的演出录好音,将获得的成绩及时向老师汇报。她也会及时点评。

“她常说,你们不要怪我好为人师,因为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不多夸奖你,要多指出你的不足,让你不要骄傲。”吴晓路说。她对老师一直是“又敬又怕”,在老师面前“老觉得自己不行似的”。

“在老师眼里,我们永远像孩子一样。”她又动情地说。吴晓路每次回国,首先就要去看老师。吴晓路回忆,老师也会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吴晓路生孩子之后,蒋英还给孩子买过衣服。

生活中,蒋英非常注重仪表,总是给人留下精神抖擞的印象。蒋英无疑是美丽的。钱永刚、钱永真的同学在回忆起家长会的情景时也表示,蒋阿姨漂亮又高贵。蒋英是热爱生活的。晚年她卧病在床时,学生去探望,她常常说“让我准备准备”,然后换上衣服,把自己打扮得很整洁漂亮,以最好的状态出现在人们面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