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十面埋伏,擒获宸濠如反掌_明朝王阳明的故事

十面埋伏,擒获宸濠如反掌_明朝王阳明的故事

时间:2022-08-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十面埋伏,擒获宸濠如反掌_明朝王阳明的故事正德十四年七月二日,江西宁王宸濠见王阳明久不见动静,认为自己再僵持下去就会误大事,于是仅留兵一万余人由亲信宗室内官率领,自己亲率主力十万,号称二十万沿江东向南京进发,王阳明的勤王之战也正式打响。七月二十四日,宸濠率军击鼓乘风而前,逼近黄家坡,气焰甚嚣。二十五日,宸濠率兵复战,因有风势,使明军小挫,死者数十人,士兵乘势后退。

十面埋伏,擒获宸濠如反掌_明朝王阳明的故事

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二日,江西宁王宸濠见王阳明久不见动静,认为自己再僵持下去就会误大事,于是仅留兵一万余人由亲信宗室内官率领,自己亲率主力十万,号称二十万沿江东向南京进发,王阳明的勤王之战也正式打响。

见宸濠东下,只留一万人左右留守省城南昌,王阳明觉得宸濠中计,就发布命令,命各路勤王之师务必在七月十五日到达指定地域,即在临江的樟树镇(即今江西新余樟树镇)集结。于是知府戴德孺率兵自临江来,知府徐链率兵自袁州来,知府刑珣率兵自赣州来,通判胡尧元、童琦自瑞洲来,通判谈储,推官王玮、徐文英,新淦知县李美,太和知县李楫,宁都知县王天与,万安知县王冕等众官员,各率所部二至三千人不等,都来樟树镇集结,总兵力有三万之众,而王阳明亲率伍文定等干将亦从吉安而来。

此时安庆告急!如何打好这一仗,伍文定诸人认为应率兵直扑安庆以救其围。因安庆是长江边上重镇、南京的门户,占了安庆则沿途无据点可守,就可以顺流而下直扑南京。可王阳明分析了敌情:南康、九江皆为贼军所据,南昌城内有上万之众,粮食充足。如果我直扑安庆,那围安庆之敌势必会回师斗我,而我之安庆守军只能自保,不能发兵救我,使我与敌在安庆城四周恶斗。同时,南昌之敌亦可从容蹑我之后,绝我粮道,与贼合流,使我腹背受敌。在我之四方支援暂时还没有的情况下,这是危险的战法。唯一可行的是置安庆之围于不顾,集中全力攻敌之巢穴南昌,以我之兵力优势,先声夺人,必有成功之把握。一旦南昌攻下,宸濠失其根本,势必夺气丧胆,必定回师救援。这样,安庆之围不仅可解,亦可歼宸濠于归途,这是典型的“围魏救赵”之策。

计划已定,就准备进攻南昌。这时新情报人员送来情报:宸濠也觉王阳明会攻南昌,就预先埋伏一千多精锐部队于新旧坟厂,只要王阳明去进攻南昌,在战斗正酣之际,就蹑王阳明之背,与南昌城内之守军里应外合。得知这一情况后,王阳明命令奉新知县刘守绪、典史徐诚率兵五百从间道对新旧坟厂的埋伏之敌发起突袭,使之溃不成军,慌不择路地逃入南昌城内。同时也把恐慌带入城内,诉说王阳明的勤王之师如何厉害,从而对城内的士气造成很大的打击,空气中弥漫着恐怖气氛。(www.guayunfan.com)

十七日,勤王之师到达市汊并举行誓师,定于二十日黎明开始攻城。当时的南昌城共有七门:王阳明命伍文定攻广润门,刑玽攻顺化门,徐琏攻蕙民门,戴德孺攻永和门,胡尧元、童琦攻章江门,李美攻德胜门,都指挥徐恩攻进贤门,谈储、王玮、李楫、王天与、王冕作为机动部队,“以乘七门之衅”,从旁夹击,以佐其势。并且规定四条战场军纪:一鼓附墙,二鼓登墙,三鼓不克诛其伍长,四鼓不克则斩其将。王阳明亲临前线指挥擂鼓、助阵。战斗进行得颇为顺利,因先有新旧坟厂的遗卒为之泄势,勤王之师一旦四面围攻,城内守军稍做抵挡就溃逃。同时,王阳明命人发布告示:首恶必办,胁从不问,反戈有赏,使守军意志顿失。勤王之师乘机“梯桓而登”,遂破擒负责居守的宜春王朱栱栙及伪太监万锐等千余人,大小印信九十六颗。宫眷纵火自焚,延烧居民房屋,王阳明急命官兵分道救火,抚定居民,释其胁从,封其府库。许多胁从为贼的如布政使胡廉、参政刘斐、参议许效廉、副使唐锦、佥事赖风、都指挥王记等都主动到王阳明处投顺、自首并祝贺战斗的胜利。

南昌失守的消息传到安庆前线,宸濠极为震恐,决定撤安庆之围回师救南昌,可军师李士实力劝不可回师,认为必须径直往南京,一旦在南京登上大位,则江西自服。可宸濠不听,遂撤安庆之围,回师南昌,到达阮子江时,召集帐前军事会议,议救南昌之策。

七月十二日,王阳明获得宸濠分兵二万作为回师南昌的前锋,自率大军随后跟进时,就召集众将商议破敌之策。王阳明问:“计将安出?”众将皆以为贼势回师,其锋不可挡,正是兵法上所云的“归师勿遏”,不如坚壁观衅,徐图进止,以待四方之援。可王阳明认为,贼虽张盛,未逢大敌,而且是以下犯上,其心已不顺,宜以爵赏诱之。“今进不得逞,退无所归,众已消沮。若出奇击惰,不战自溃,所谓先人有夺人之气,攻瑕则坚者瑕矣。”(《全集》,1265页)意思是,宸濠的回师根本不是什么锐卒,而是进退无所的败师,士气已失,如要出奇一击,定会溃败。尽管兵多势众,可在战略上已落下风,则“坚者瑕矣”。

计划已定,王阳明开始排兵布阵:遣任文定、刑珣、徐琏、戴德孺各领兵五百,分道并进,出其不意,击其正面;遣余恩以兵四百,往来湖上诱敌;遣陈槐、胡尧元、童琦、谈储、李美、王轼等,各引兵百余,四面张疑设伏,候与伍文定等合而击之。

这是一个典型的“十面埋伏”的阵势。首先是派伍文定诸人各领兵五百前去分道交战,以收出其不意之效,并诱敌深入。然后又以徐恩领兵四百往来湖上作为机动,待伍文定诸人与敌交战并且战且退进入陈槐等人的合击圈内时,伍文定诸将又率兵回击,与陈槐、徐恩诸人合击被围之敌。总的阵势是:伍文定以正兵当其前,徐恩继其后,刑珣引兵绕出贼背,徐琏、戴德孺张两翼以分其势。

七月二十四日,宸濠率军击鼓乘风而前,逼近黄家坡,气焰甚嚣。伍文定、余恩率兵与之交战后“败走”。见状,宸濠之兵争相趋利,使前后不相及,队形混乱。此时,刑珣率兵从后横击,把争趋之人截为两段。敌见势败退,伍文定、余恩率兵回头反击,徐琏、戴德孺又率兵与伍文定、余恩、刑珣诸人合击,呼声动天地,湖水为之近赤。宸濠大败,被擒斩者两千余,落水死者以万数,攻势大挫,士气沮丧,宸濠只好率兵退守八字脑,队伍中开小差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见状,宸濠大惧,为激励士气,只好提高赏金,赏格是:冲在最前面的赏千金,负伤者赏银两百。而且尽撤九江、南康守城之兵与自己会合,以求作最后一搏。结果却是使王阳明不废一刀一枪就趁势收复南康、九江二城。

二十五日,宸濠率兵复战,因有风势,使明军小挫,死者数十人,士兵乘势后退。王阳明见状,忙立于军前,并命人立斩退却者于阵前。见主帅披挂上阵,知府伍文定身先士卒,立于铳炮之间,火燎其须,仍不后退,继续督兵死战,并指挥发炮击中宁王乘坐的大船,吓得宁王弃舟而逃。见宁王败逃,整个队伍立即溃散,明军趁势追杀,被擒斩者两千余级,溺水死者以万计,尸浮湖面如死鱼虾,致使都阳湖之民三年不敢吃湖里的鱼虾。宸濠见势只好退保椎舍,连舟为方阵,尽出金银以赏士。

王阳明知道宸濠的败局已定,快要坚持不下去了,当夜召集将士商议对策,并决定用火攻,而且在宸濠周围又设置了一个多面埋伏的“口袋阵”:余恩率兵设伏于四周,刑珣率兵击其左,徐琏、戴德孺击其右。待双方胶着之际,余恩等人率兵从各个方向对宸濠做最后一击,使之猝不及防。第二天,宸濠方与大臣商讨策略,并处斩了一些进攻不力的官员。这时,明军从左、右两个方向对他发起进攻,并炮击他的坐舟。大火熊熊,宸濠束手无策,只会与嫔妃相拥哭泣。这时,明军从四面八方嘶喊着向他扑来,杀声动天地,许多嫔妃宫人吓得投水自尽。宸濠没有自尽,被明军在一处港汊的芦苇丛中擒获。

在此役中,被擒获的还有郡王、将军、仪宾、太师、元帅、参赞、尚书、都督、千百户的大小官吏数百人,斩首近万余级,落水死者万余,十几里水面上都是浮尸,湖水尽赤,“浮尸积聚,横亘若洲”,衣甲器仗财产山积。余党数千人作鸟兽散,王阳明命令追击,“勿令逸入他境为患”。二十七日在椎舍扫清余党,二十八日又攻破吴城。至此,宸濠之党消灭殆尽。

宸濠被擒后,被押来见王阳明,说:“王先生,我不要财产名位,能活不?”王阳明道:“有国法在。”宸濠还告诉王阳明,他最宠爱的娄妃曾极力反对他反叛朝廷,在他被俘虏前已投水自尽,希望王阳明打捞上岸,予以安葬。说起这个娄妃,与王阳明还真有点关系,娄妃之父就是王阳明在十八岁时携新婚妻子诸氏去拜见的,并深深影响他一生的大儒娄一谅(娄斋)。所以,王阳明当场应允:“责无旁贷。”并派人去指定地点打捞上岸,并予厚葬。娄妃被打捞上岸后,面如生人,脸带微红,安详如睡。

王阳明的江西平叛之战,算起来只有一个月多一点,从六月十五日至七月二十八日,但江西宁王苦心经营十多年的取武宗而立的梦想灰飞烟灭。更令宸濠气沮的是,王阳明的军队都是临时调集的民兵队伍,数量装备远劣于宸濠,指挥员都是地方知府、县令、县丞,有的还是已退休的老人。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比较,王阳明都不占优势。但他胜利了,胜利的速度之快,连王阳明本人及明朝廷都有点吃惊。在宸濠被擒之后,朝廷声援的军队还没有到达江西。可以这样说,王阳明在江西的擒宸濠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比较典型的以少胜多战役。

所以,在明世宗即位后,为表彰王阳明的平叛之功,不仅封王阳明为兵部尚书、新建伯,还加封王家三代:王阳明之父王华、祖父王伦、曾祖父王杰,均被封为“新建伯”,赠“礼部侍郎”,祖母、母亲、妻子均封为一品诰命夫人。朝廷的封诰诏书达到王家时,正值王阳明之父王华七十大寿,王阳明手捧酒杯向父亲祝寿,这应是天大的喜事,可王华没有欣然的样子,而是眉额紧锁地对王阳明说:

“我们父子有几年没见面了,你在江西剿匪,我为你担忧。在南昌平宸濠之乱,别人以为你死了,我也以为此事在短期之内不能平定,可你不仅没有死,还在一个月之内就平定了叛乱。我虽然欣喜你的成功,但你须明白:这是天意,不是你一介书生能办到的,宸濠数十万大军,准备十多年,被你举掌败之,实乃苍生、皇上之福及圣祖萌庇的结果。”(译自《世德纪》)

一席话,说得王阳明跪而泣曰:“大人之教,正是儿子日夜所想的。”就凭这种获取大功劳却若无其事、超然物外的心态,可以看出王阳明的智慧实是非同小可。

正因为王阳明对宸濠的胜利有点出人意料,所以民间有许多这方面的传说,似乎王阳明的胜利不是人为而是某种命运的冥冥定数。如王阳明前一次应试的傍晚时分,在考试场中就有二巨人说出“三人做好事”的话,此谶语二十年后应验了:胡世宁告发,孙燧巡查,王阳明平定,正是三人做的好事。对此,王阳明的学生董沄之子董谷在他的《碧里后集杂存》中也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嘉靖八年春,金华举人范信对董谷说,宁王初起时,飞报金华府,知府恐惧不知所为,有个常州人名赵推官的对知府说:公不须忧,阳明先生决擒之矣。说着从衣袖里掏出一本旧书,上有“蛟有遗腹子贻于世,落于江右,后被阳明子斩之”之语。后不数日,捷音果致。[1]

而且《明史·宁王传》上亦有记载宁王乃蛇投生,他父亲梦见一条蛇在宫中翻卷,并吃了许多人。第二天早上,宁王降生,他父亲因此十分厌恶他,认为他是毒蛇投世。各种传说、逸事附会到一起,都觉得王阳明能平定宸濠之乱是命运的安排,并非人力的结果。

其实,不管上古的传说,还是形而上的故事,都是人们的一种认识,觉得在有形的此岸世界的对面一定有一个与之对立的彼岸世界。这种看法是有根据的,在哲学上也是说得通的:任何有形的物质一定是以无形作为本体,是物质现象的另一种形式,是现象存在的根据。本体不可见,通过有形见之;先天不可考,通过后天证之。没有后天的、有形的自觉势力,又以何处体现先天的定数?正如人的命运一样,人们常言某某命好,可人们怎么知道某某命好、某某命不好呢?那不过是通过后天的证实。因此,先天也好,定数也好,形而上也好,都必须通过后天的某种力量才能显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后天就是先天的另一种形式,有形是无形的另一种表现,后天的一切都有定数。如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王阳明的江西平叛可以说是定数使然,亦可以说是非凡的军事才能所致。

从军事学上总结江西的平叛之战,觉得宸濠有“三失”,王阳明有“三得”。

先说有关宸濠的“三失”。一失: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有失单纯。宸濠起兵时,曾对孙燧说,太后要他起兵监国。这说明他是以北京作为第一目标,但从汉代开始,从江西乃至江淮起兵北进夺大位的几乎一个成功的先例都没有。首先是九江王英布,其次是刘濞从淮南起兵导致的吴楚七国之乱,即使已进洛阳,接近潼关,最终也没有成功。第三次是唐中叶的李敬业从扬州起兵反武则天。第四次是唐肃宗的弟弟李璘从丹阳起兵攻长安,只一个月就失败了。大诗人李白也因曾做过他的幕僚,被流放夜郎。为什么失败?重要原因是进攻路线太长,战略纵深太远,中间要攻克的关隘、险阻太繁,不可测因素太多。这对于造反的军队来说,是承受不起的负担。

所以,在江左一带起兵的军队一般不北向,只东下南京。历史上,在南京建立的政权比较多,原因是顺水路比较方便。金陵形胜,虎踞龙盘,亦是建都之所,尽管有点偏安一隅,但中间没有太多的关隘、要塞去攻克。所以宸濠以南京作为战略目标是对了,但在执行时出现偏差:没有派出一支部队作为偏师北进,造成声势,分散朝廷的力量,造成朝廷的错觉,然后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下南京。如果这样,就是明王朝想抵抗也没有时间准备。而这正是王阳明非常害怕出现的局面,但宸濠不会玩战略欺骗,痛失良机。

二失:优柔寡断,错过进攻的最好时机。宸濠是六月十五日过生日时起兵的,此时的王阳明还在去丰城的路上,身边只有一百多人,而且任务是去福建平兵暴。而且对于谋反这样的大事,朝廷即便获得了准确情报,要进入调兵遣将、充分准备的阶段也需要一段时间。可宸濠错失了进攻的最佳时机,在宣布造反的同时,几十万大军蜗居南昌周围,真不可思议。不迅速发兵东下,而是被王阳明的几条小道间谍消息缠住而裹足不前,并且还怀疑与自己一同举事的心腹人士,既不信人,又何以要与之举事?同时自己亦有侦察情报人员,四周几十、上百里范围之内有无军队,有哪些军队,势力如何,宸濠难道不知道?几条小道消息就能困住他?这都说明宸濠并非高水准的战略家,性格上有不足以干大事的致命弱点。在南昌城观望二十多天后,一切都晚了,王阳明也集结好了部队,朝中的其他军队也在集结、声援王阳明了。兵有“四机”,其中“一机”就是时机。兵贵得时,得时才能得势。

三失:宸濠不会用兵又刚愎自用。如果前两失使宸濠很被动了,但并不意味着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在进攻安庆时,王阳明占据了南昌,这对于宸濠的力量来说并没有实质性的损失,无非丢了个窝,以后胜利了,再垒个窝就是。可对于宸濠来说,不啻当头棒喝,一下子乱了方寸。要撤兵回师南昌,以臣反君,唯有置之死地才能后生,焉有撤兵之说?假设顺利撤回了南昌,四方讨伐之军云集,哪有他生存的空间?所以他的军师李士实劝他不要理会这些,速去南京即大位,一旦在南京站稳了脚跟,小小的南昌可不战自下,但宸濠不听,一意孤行。对于宸濠这种计较小利的特征,王阳明拿捏得十分到位,说他“驽马恋栈”,没有远略。自古成大事者岂计小利?

在回师的途中遭到王阳明的阻止,虽然有失利但亦有斩获,可宸濠不知撤出都阳湖,不恋战,转头向东,与安庆攻城之军汇合,或绕达安庆,然后挥师东下向南京。攻南京不成,挥师旁向,在江浙苏皖几个地方纵横驰骋以调动明军,视情况而定,或许有转机亦未可知。可宸濠虑不及此,撤安庆攻城之军与自己会合,数万大军周旋集中于狭窄的地域内,给人以全歼的条件。其实从兵力对比上看,宸濠绝对处于优势,可他在自己军队士气低下、地形不利的情况下,不知道寻找战机,打一两个胜仗鼓舞士气,反而把自己所有的军队集中于一个地方,给了王阳明一网打尽、一锅端的良机,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综观王阳明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有“三得”:

“一得”于实现战略目标之战术选择正确。战役大幕一拉开,王阳明亦有上、中、下三策,这与宸濠所见相同。王阳明也知道朝廷不得人心,政治黑暗,老百姓怨气大。一旦宸濠举兵北向,所到之处,沿途官员能抵抗的没有几个,老百姓也不见得拥护朝廷。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局势就危险了。所以王阳明千方百计要阻止宸濠北进;北进不成,东下南京及蹂躏江淮富庶之地亦是他担心的。因此,尽量牵制或阻挠宸濠晚一点进攻,给自己和朝廷多一点准备的时间是夺取此次战役胜利的关键。可以看出,王阳明对战略方向的选定,战略任务的实现所采取的战术,其估算都是十分准确的,以后事态的发展与他的预计几乎不差。

“二得”于战术配合得当。当时王阳明散布各种假消息的目的就是要拖延宸濠,使之发兵时间晚一点,没想到宸濠果然中计,在南昌城内观望近二十天之久,这是生死攸关的二十天。可宸濠一点也没有觉得,而王阳明观察得十分清楚。当他得知宸濠没挪窝时,大喜:“彼之大事去矣!”于是开始排兵布阵。之后,一是在新旧坟厂击溃宸濠的潜伏部队,这对南昌城内的士气是个非常大的打击;二是不发兵去南康、安庆与宸濠正面交锋,而是直接攻南昌,逼宸濠回顾,这一“围魏救赵”之策用得十分恰当。这一战术的关键点是“围魏”,这个所围的“魏”,能调动攻赵之魏军回顾是关键。如不回顾,这一战术也就失效了。可王阳明把宸濠的性格拿捏得十分准确,知道“驽马恋栈”,一定会回顾。果不其然,在宸濠回顾的过程中,他设伏于中途,打了个漂亮的十面埋伏之战,全歼宸濠的军队,干净利落。

“三得”于王阳明极会用兵。从军事学的角度分析,每论一个人是否会用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战略目标的选定和制定,是否富于智慧,是否具有全局性、超前性和关联性的特点。所谓的全局性就是事关整个大局的发展,对全局的发展有利还是有害。所谓的超前性,就是战略目标的判定不仅要着眼于目前全局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全局的未来,即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有时为了全局的发展必须牺牲局部的利益,估计全局的发展在未来会出现哪些情况,等等。所谓关联性就是在制订战略目标时,必须要善于把握组成全局的几个局部之间的关系。何者为主,何者为次,何者在一段时间内是主要的,而在另一个时间内却是次要的,因为各关系之和等于或大于整体。因此,通过关系的把握以了解全局乃是一门高超的军事战略学。二是战术的实施,即在具体的排兵布阵的安排方面是否棋高一着,是否善于抓住夺取战役胜利中的许多环节中关键的一个,能否善于从许多方略中找出真正能夺取胜利的有用的方面。有些观点似是而非,看起来似乎都不错,这就在考验一个指挥员的战役指挥决策智慧的高低。如果不能洞察战争的内在规律,不是真正通晓军事,又没什么智慧,性格又不果敢,则不能从许多意见中抓住有用的那一种。三是战役行动的出奇制胜,灵活多变。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战术的实施,而战役目的的成功需通过战术行动的取得,有时一个小小的战术行动能带来整个战役的成功。战役的布局类似于点、线、面的分布,在许多点、线、面中,有时其中的一个点和线的变化能引起整个局面的改变。

而王阳明对这三个方面的把握和拿捏都是十分出色的。首先是对战略目标的选择,极富战略全局性那种高屋建瓴的气势,具有全局性、超前性和关联性的特点。宸濠北进和东下,都是十分重要也是必须要避免的。在北进、东下与宸濠困驻南昌的几种关系中,宸濠本人的态度是关键的。只要拖住他一段时间,就会使他失去战略的主动性和突然性,事情就有了胜利的把握。在具体的战役上,王阳明的用兵艺术也是十分娴熟的。宸濠率兵东下,包围安庆,形势紧急,众官员认为应救安庆之围,可王阳明认为救安庆之围的关键点不在于直接出兵到安庆与宸濠厮杀,而是攻其老巢南昌,逼其回顾。这样不仅可解安庆之围,同时可以打击宸濠的士气。当宸濠回师时,气势汹汹,众将以为“归师勿遏”,应坚壁高垒以避其锋,待其衰。可王阳明认为这个归师已是末途之师,士气已经沮丧,丧魂落魄了,不仅不能避其锋,还要主动迎上去,歼之于中途,这正是歼敌的良机,事情的结果果如其料。

在具体的战术原则的运用上,王阳明亦是屡出奇招,灵活多变。当刺探发现新旧坟厂有宸濠的伏兵时,王阳明命知县刘守绪等官员率兵数百人从间道对这一千人发动突然袭击,攻其不备,往往能以一当十。在攻南昌时,放弃兵法上“围三阙一”的原则,四面包围南昌,在七个门同时发起进攻,使之防不胜防。在击宸濠于归途时,根据只有多次打击才能使之崩溃的构想,命伍文定从正面诱敌,派余恩等人于左右两翼埋伏,又派陈槐、童琦诸人于四面张疑设伏。战斗开始后,伍文定诱敌退走,敌军追击,被余恩等人左右两翼横击,使之队形大乱,纷纷钻入陈槐等人的“口袋”之中,宸濠只好退保椎舍,以舟连成方阵。王阳明一见大喜,就决定用火攻,并用大炮轰中宁王的坐船,大火熊熊,而四面埋伏的明军从四方围了上来,战斗也就结束了。

每次作战,王阳明总是亲临前线指挥,擂鼓助阵,如有后退者,挥剑立斩之,而且料事如神。据曾在王阳明身边并亲自参加此战的吉水致仕县丞龙光回忆:

在南昌之战刚结束时,王阳明突然下令造“免死木牌数十万”,众将问其所用,王阳明笑而不答。在都阳湖大战时,两军战斗正酣,王阳明突然下令把数十万木牌顺流漂入湖中。宸濠之兵拾起木牌一看,上面有“宁王已死,我军勿得纵杀”。顿时,宁王士兵大哗,“遂大溃”。七月二十七日晌午,王阳明命人准备一条渔船并命听候调遣,众人不知所用。第二天,宁王坐船被大炮击碎,众妃投水自尽,宸濠见大势已去,就思逃跑之路,领着几个士卒慌不择路地在芦苇中转悠。忽见一条渔船在芦苇中摇晃,就大叫请渡,渔人欣然应允。宸濠上船,哪知此船是王阳明事先设置的,渔夫亦是士兵所扮,就把渔船划入军中,宸濠就擒。

这个情节有点类似于小说故事了,有点类似于历史小说记述三国诸葛亮借东风、算周瑜、智断华容道的意味。可当事人都是如此回忆,史书上也如此记载,也就不容不相信了。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王阳明不是一般的书生,而是极会用兵的军事大家,较之先秦的白起征赵,西汉韩信伐赵、燕、齐的用兵方略,也是在伯仲之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