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宸濠之乱,烽火历练真知

宸濠之乱,烽火历练真知

时间:2022-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朝制度规定地方官每三年要进京朝觐一次皇帝,这时皇帝会派吏部和都察院对官员进行考察。陆完接到朱宸濠的消息,联合内阁首辅杨廷和打算将王阳明踢出朝廷。如此一来,王阳明的职权不降反升,不仅能调动南赣的兵力,还能调动福建的军队,实力大大增加。生日当天,宁王朱宸濠扣押孙燧等一行道贺的官员,扬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时候,王阳明正接到兵部调令,去福建处理士兵哗变的相关事宜

明朝制度规定地方官每三年要进京朝觐一次皇帝,这时皇帝会派吏部和都察院对官员进行考察。尽管在庐陵任职只有半年多,但是王阳明还是要遵从制度,参加了正德六年即公元1511年的朝觐。

这一次没有刘瑾的刁难,再加上朝中友人湛若水等人的帮助,王阳明彻底咸鱼翻身了。先是接到吏部的委任状,担任南京刑部四川司主事。虽然这个职务还没有王阳明刚中进士时候的大,但是却是王阳明开始一路飙升的前奏。王阳明尚未赴任,就接到了吏部新的任命,委任其担任吏部验封司主事。

吏部本身就是六部之首,其下有四个司,按照先后顺序分别是文选司、验封司、稽勋司、考功司。王阳明进入吏部排名第二的验封司,掌管封爵和奖赏,手握实权,可谓肥差。然而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这还不算,当年十月,王阳明接着又升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没过几个月再次升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到正德七年,即公元1512年十二月,王阳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到正德十一年,即公元1516年,王阳明经兵部尚书王琼特荐,升任都察院佥都御使,巡抚南赣、汀、漳等处。从偏远山区的小小驿丞一路升至地方首脑,王阳明的升官之路可谓一路畅通。

也正是因为王阳明来到江西任职,才让他与宁王朱宸濠有了相遇之机。要说宁王朱宸濠,还得从他的祖宗说起。

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当政的时候,将自己的皇子分封到各个地方为王,其中第十七子朱权被封为宁王,封地大宁,即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封在如此战乱不休的边陲之地,可见朱权有一定的军事才华得到朱元璋信任和赏识。

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皇孙朱允炆即位,次年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朱允炆的皇叔燕王朱棣发动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在起兵之前,朱棣找到朱权出兵相助,并承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然而在朱棣夺权成功,即位称帝之后,却决口不提当年的承诺,还将宁王朱权从内蒙古迁至江西南昌并夺其兵权。这件事情,让朱权深深感到政治的黑暗,一再告诫自己的后代,不可轻信龙椅之上的人。

这样的事情,一直传到他的玄孙辈——朱宸濠这里。朱宸濠想,既然老爷子都这样说了,那跟皇帝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况且现在的皇帝还是昏庸无道的朱厚照。于是宁王世袭到朱宸濠这一代,彻底出名了。因为朱宸濠要举兵造反了。结果由于第一次造反没有经验,朱宸濠不仅没有成功,还被朝廷褫夺了一万多人的王府护卫。失去护卫之后朱宸濠十分担心,于是亲自跑到京城向朱厚照求情。并且贿赂太监刘瑾以及佞臣钱宁等人帮他在朱厚照面前吹耳边风。结果奏效了。

正德二年,即公元1507年,朱宸濠恢复已经被裁撤的护卫,偷偷蓄养亡命之徒,准备再次造反。这时遇到了李士实和刘养正。这两个人,仕途不顺、志大才疏却因为帮朱宸濠出谋划策被认为是朱宸濠的左膀右臂,肱骨栋梁。经过他们的一番进言,朱宸濠将造反之事转入地下秘密进行,并花大笔的金钱买通朝中官员、江湖草莽。

他先拉拢盗贼团伙凌十一和闽廿四为其效命,随后策反江西地方官员,但是此时明朝早已过了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想要的是安居乐业而不是打打杀杀,因此收买人心并没有多大成效,而且朱宸濠一再被当地地方官上疏参奏。但是,朝廷却一直都没有给回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朱宸濠也不是傻子,他早就防着了,花了大笔的金钱买通了吏部尚书陆完。陆完专门管理呈给皇帝的奏疏,被买通之后,将参朱宸濠的奏疏全部都扣下了。

在朝中无后顾之忧的朱宸濠接着买通了江西镇守太监毕真,正得意万事俱备,准备造反的时候,却听到了王阳明的大名。刘养正早年交游广阔,尤其佩服王阳明,如今听说王阳明在江西任职,认为只要能够策反王阳明的话,造反成功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可是,刘养正和朱宸濠都不知道,王阳明早就已经跟江西巡抚孙燧了解过朱宸濠造反的情况。一次造反不成才转入地下,是个有心眼的都会留意一下,毕竟是自己任职的地方。孙燧和王阳明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王阳明咨询的时候,孙燧已经因为拒不合作被朱宸濠威胁了很多次了。王阳明一问,恰巧让二人连成同盟,小心提防。

毫不知情的刘养正带着李士实来拜访王阳明,以邀请王阳明为朱宸濠讲学为由试探王阳明。王阳明的心学不是假的,表面非常平静,以自己是朝廷的封疆大吏,担当一地的安危,不能擅离职守为由拒绝了。此后无论刘养正和李士实如何劝说,王阳明都非常平静的用各种理由推脱,刘养正一看王阳明态度坚决,看来没戏,只能灰溜溜回去。

策反王阳明不成,朱宸濠就想效法之前的做法,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便除掉。陆完接到朱宸濠的消息,联合内阁首辅杨廷和打算将王阳明踢出朝廷。结果没想到,这俩人也碰了钉子,完全奈何不得王阳明。

本来王阳明现在就有提督军务的职务,若想搬倒他要看兵部的意思。但是兵部尚书王琼完全站在王阳明这边。王琼叫来兵部武选司郎中应典,说:“我之所以将王阳明放在南赣,是因为以防江西叛乱,你明白吗?”应典立刻会意,提醒王琼说:“大人,最近福建驻军有人煽动士兵哗变。”

王琼很满意,以此为借口驳回了吏部的意见,同时以兵部的名义上书朱厚照,建议王阳明去福建处理兵变事宜。如此一来,王阳明的职权不降反升,不仅能调动南赣的兵力,还能调动福建的军队,实力大大增加。

杨廷和和陆完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们只有两个人,而王阳明的背后却站着五个人。除去王琼和应典不说,还有在此件事情中出力的杨一清、梁储和张永。杨一清是三朝元老,在朝中名望颇高;梁储虽然入阁后地位仅次于杨廷和,但是人家资历老,正德元年就当过吏部尚书;张永就更不用说了,刘瑾死后,最得朱厚照宠幸的就是他。五人联手若是还打不败两个,那在朝中也不用混了。

朱宸濠既然决定了要起兵造反,也不会因为一个王阳明就改变决定。他派出的探子一直都在京城为他打探消息。在他准备43岁生日之际,朱宸濠接到探子回报说朱厚照打算削藩,朱宸濠顿时坐不住了。本来预定的是八月十五日起兵,因为那时候正准备秋试,注意力比较分散,如今看来等不到那时候了。朱宸濠二话没说,听从了刘养正给他的建议:趁生日当天江西省大小官员前来祝贺的时候,将他们一网打尽,正式起兵。

生日当天,宁王朱宸濠扣押孙燧等一行道贺的官员,扬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时候,王阳明正接到兵部调令,去福建处理士兵哗变的相关事宜,此时休息在丰城县,距离朱宸濠的大本营南昌只有一百里。

王阳明接到宁王叛乱的消息后,神色镇定,迅速组织人员登船,回吉安府商议平叛之事。之所以要先回吉安,是因为王阳明心里明白,自己已经通告江西、福建两省,朱宸濠必然知道他的行程,在路上截杀的可能性非常大。行到一半路程,王阳明弃官船登渔船,过了没多久,朱宸濠的人果然追上了官船要刺杀王阳明,但是,王阳明根本不在船上。

这时候沉浸在造反刺激中的朱宸濠还不知道,此时逃出生天的王阳明会成为他造反路上最大的阻碍。

穿越古今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也就是说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

他所提出的知行合一,既不同于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而王阳明则认为将知和行分开是不科学的。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因此,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是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是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在平定朱宸濠之乱中,王阳明从“止观”入手,即停止心中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平静下来,然后在虚静中观察心之本体,了悟智慧。以此才能发现朱宸濠的诸多破绽,找到大破朱宸濠的方法。

想到了就去做,思维缜密,行动迅速,才是知行合一中制胜的关键。而现在,我们经常是想到了,却不去做。比方说现在很多人都因为工作奋斗在别的城市,很长时间都见不到父母,更甚者,有的是和爱人抑或和孩子两地分居。如果你问他的话,他也知道这样做不好,让父母在家没有人孝顺,让孩子在家变成留守儿童。分析的头头是道,却迟迟没有行动。是因为他们没有将知和行统一起来,没有了解知行合一的真正内涵。

正能量小贴士

真金不怕火炼,想到了就去做,不要瞻前顾后,怕这怕那,毕竟有些事情,只有做了,才知道对不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