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一)关于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体系的问题_汤一介自述

(一)关于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体系的问题_汤一介自述

时间:2022-08-1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一)关于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体系的问题_汤一介自述1980年,学术界出现了一定程度解冻的情况,有的学者提出要为唯心主义翻案,来说明它对哲学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主题是追求一种人生境界,而不是追求知识的体系化。我并不认为,我这样建构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体系是唯一合理的,不过它不失为一种较为合理的和较为有意义的尝试。

(一)关于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体系的问题_汤一介自述

1980年,学术界出现了一定程度解冻的情况,有的学者提出要为唯心主义翻案,来说明它对哲学的发展是有贡献的。此时,我考虑如何突破五十年以来关于“唯心与唯物两军对垒”,“唯心主义”是“反动的”,“唯物主义”是“进步的”等教条。

一个哲学体系必由一套概念(范畴)、判断(命题)和经过一系列推理活动的理论所组成。也就是说,在一个哲学体系中总有其一套概念,并由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构成若干基本命题,经过推理的作用而有一套理论。从西方哲学的观点看,中国传统哲学似乎没有一套概念体系,我认为这个看法是有一定根据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那样有他的《范畴篇》,也没有像康德那样提出与人的认识有关的原则或者说构成经验条件的十二范畴。但我想,我们却也不能说中国传统哲学没有一套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殊的概念和范畴(按:范畴是指其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先秦各家哲学都有他们所使用的特殊概念,否则就无法表达其哲学思想。后来在中国还有一些专门分析概念的书,如汉朝的《白虎通义》、宋朝陈淳的《北溪字义》、清朝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等等,其实在对先秦经典的注疏中也包含对哲学概念的分析。佛教和道教也都有解释他们专用概念的著作,如《翻译名义记》《道教义枢》,等等。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确实没有像西方哲学家那样有他们比较严密的概念体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这或者由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没有自觉到应该建立自己的概念体系,因为中国古代哲学家并不重视对自己的哲学思想作理论分析;同时中国古代哲学家也并不认为有建立其哲学思想的概念体系的必要。中国传统哲学的主题是追求一种人生境界,而不是追求知识的体系化。现在我们要对中国传统哲学做一总体上的哲学思考,就有必要根据中国传统哲学中固有的概念来为它建构一个概念体系,于是我在1981年写了《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诸问题》一文,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五期,后又在《郭象与魏晋玄学》一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对此文作了若干补充。当时我写此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破除1949年以来中国哲学史受苏联哲学教科书把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传统纳入唯心与唯物对垒的教条,而企图从人类认识史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哲学的发展。今天看来这篇文章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在当时对中国内地哲学史的研究起了一定的作用。长期以来,对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唯心与唯物、反对与进步等问题上,较少讨论哲学本身的问题。在那篇文章中,我明确地提出:“哲学史的研究最终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揭示历史上哲学思想发展的逻辑必然性。”这个看法,今天看来并不很全面,但在当时对反对极左的教条主义却起了一定作用。那么,我们应如何着手研究中国哲学的概念问题呢?

我在上述那篇文章以及《郭象与魏晋玄学》中提出可以由以下几方面着手:(1)分析概念的含义;(2)分析概念的发展;(3)分析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的概念范畴体系;(4)分析不同概念的种类。对中国传统哲学作上述各个方面的分析虽然也很难,但相对地说大体还可以做到,但如果我们要为中国哲学建构一概念体系那就困难得多了。因为我们从总体上为中国哲学建构一概念体系,这个体系当然应是中国传统哲学所可能有的,这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而且,我们确也可以从各种角度来为中国传统哲学建构适当的概念体系,如我在那篇《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诸问题》就是一种尝试。它是从存在的本源、存在的形式、人们对存在的认识三个方面来建构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体系的,这样一种建构的思考方式大体上仍反映了1949年以来哲学教科书的某些影响。[1]现在我想,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体系问题。如果我们从“真”“善”“美”这样一个角度来考虑建构中国哲学的概念体系或者更有意义。

照我看,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天道)和“人”(人道)是一对最基本的概念,它是关于宇宙人生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属于“真”的问题;由“天”“人”这对概念可以推演出“知”和“行”这对概念来,它应属于“善”的问题;由“天”“人”这对概念还可以推演出“情”和“景”这对概念来,它应属于“美”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属于“天”和“人”概念系列的有“自然”与“名教”、“天理”与“人欲”、“理”和“事”等,而说明这对概念关系和状态的概念可以有“无”与“有”、“体”和“用”、“一”和“多”、“动”和“静”、“本”和“末”等。属于“知”和“行”概念系列的有“能”和“所”、“良知”和“良能”、“已发”和“未发”、“性”和“情”等。属于“情”和“景”概念系列的有“虚”和“实”、“言”和“意”、“隐”和“秀”、“神韵”和“风骨”、“言志”和“缘情”等。当然,在这三套概念之中也存在着交叉,例如“虚”和“实”也可以列入“天”“人”这对系列之中。而说明概念的关系和状态的概念往往又和这三个不同概念系列有关。如果我们把“天”和“人”这对概念看作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概念,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从而就扬弃了长期以来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教条,而能根据中国哲学的实际来考察中国传统哲学了。我并不认为,我这样建构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体系是唯一合理的,不过它不失为一种较为合理的和较为有意义的尝试。(www.guayunfa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