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办班_汤一介自述

办班_汤一介自述

时间:2022-08-1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办班_汤一介自述开始办什么呢?1985年二三月份办班,第一个叫作中国文化研究班,而且办完出了一个论文集。第一次办班很轰动,梁漱溟先生、冯友兰先生、李泽厚和我都是这个班的讲师,二百来人集中学习了一个月。再稍晚一点,我们还和环保局合办了一个环保班,实际上还是我们办。这个环保班我们收得比较多,大概学员是三千人左右,我们每人收三百块,这个学费收得比那个高,是因为是跟环保局合办的,环保局要支持一部分钱。

办班_汤一介自述

开始办什么呢?1985年二三月份办班,第一个叫作中国文化研究班,而且办完出了一个论文集。第一次办班很轰动,梁漱溟先生、冯友兰先生、李泽厚和我都是这个班的讲师,二百来人集中学习了一个月。这个班办得很成功,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接下来办了第二期,这一期叫作中外文化比较研修班,请了一些国外的学者,杜维明来了,还有一个叫邹谠,是芝加哥大学一位很有名的政治学教授,还有陈振英等。也是为期一个月,大概有八百来名学生,新加坡的学生还组成一个团来参加。这时,全国文化热的气氛渐渐浓起来。1984年,几乎是同时,崛起了三个重要的学术团体,除了中国文化书院,在北京还有以金观涛为首的一些学者,他们原来是叫作“走向未来丛书”。他们倾向是用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来研究文化问题,包括历史问题,特别是中国历史,出了很多书,叫作“走向未来丛书”。再有一个团体,他们出了《文化:世界与中国》,主编也是北大的,叫甘阳。

到了1987年我们就觉得光办这些短期班不行,一是经费成问题,二是影响也不大。所以1987年我们就开始先后办了两个比较文化研究班,两年制,函授加面授,招生结果出乎意料,有一万两千人参加这个班,我记得西藏地区有二十四个人参加了这个班。怎么指导大家学习呢?我们主要是发教材,通过每个月出一个院报来指导他们读书。每年在不同的地方派五六个教授在一个地方讲课,当然不是每个省都能去,比如在武汉有一个点,江西、湖南的学员都到武汉来,乐黛云负责这条线;还在岳麓书院也办过。我走的那条线是西北,到宁夏、内蒙古去讲课。而且不仅文化书院的导师去讲课,还请了北大其他一些学者去讲课,大家都很积极。我们一出去就是一个礼拜到十天,讲课是一个礼拜,比如在长沙讲一个礼拜的课程,五六个教授都同时在,听课的并不一定都是我们的学员。比如我在宁夏大学讲课,学员都到宁夏大学来,宁夏大学的学生愿意来听课的也可以。就这样,1987年、1988年做了两年。

再稍晚一点,我们还和环保局合办了一个环保班,实际上还是我们办。模式也是和比较文化研究班一样,发材料发书。前年那一万两千名学员,我们(每人)收费只收一百块钱,这笔钱当时还是不少的。这个环保班我们收得比较多,大概学员是三千人左右,我们每人收三百块,这个学费收得比那个高,是因为是跟环保局合办的,环保局要支持一部分钱。这个班也办得还不错,后来就变成“中国文化书院绿色分院”,也叫“自然之友”,以环保作为基础。那时梁从诫先生主持这个班,因为他是梁思成先生的后人,也是政协委员,办分院一般没有独立的账号和图章,大都是因为他的关系,民政部对这个(绿色分院)特别批示了,有账号和图章,有一定的独立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