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木讷”的少年时代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木讷”的少年时代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时间:2022-05-1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木讷”的少年时代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现在我们一提到梅兰芳,头脑里出现的总是“一代京剧艺术大师”这样的一个崇高的形象——令人高山仰止,肃然起敬;或是穿着艳丽戏装、至美至雅的一个舞台形象——头戴凤冠,身穿华服,动作轻曼娇柔。童年梅兰芳再说“言”。那时,梅兰芳实足只有6岁。衰败中的家庭环境,很自然地影响到了少年梅兰芳的心理。那么,小时候的梅兰芳真的是一个笨小孩吗?很多年以后,梅兰芳已成大名。

“木讷”的少年时代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现在我们一提到梅兰芳,头脑里出现的总是“一代京剧艺术大师”这样的一个崇高的形象——令人高山仰止,肃然起敬;或是穿着艳丽戏装、至美至雅的一个舞台形象——头戴凤冠,身穿华服,动作轻曼娇柔。可是谁能想象,小时候的梅兰芳是怎样的呢?按照人们通常的思维,梅兰芳小时候一定是天资了得、聪慧过人的,事实上正好相反,梅兰芳的大姑母就曾这样数落他:“言不出众,貌不惊人。”(2)

先说“貌”。俗话说:十八无丑女,也没有难看的小孩。小时候的梅兰芳,长着一张胖嘟嘟的脸,细长的眼睛,厚厚的嘴唇,宽阔的脑门——并不难看,还颇可爱。但照演员的标准来看,条件就不大好了。而且他的视力还有点儿问题,眼皮老是半下垂着,遮住了眼眸,也总不肯正视他人。看上去,两眼无神。

童年梅兰芳

再说“言”。准确地说,他不是“言不出众”,而是口不能言——不爱说话,不善表达。

梅巧玲、梅竹芬先后死了之后,梅家自然由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支撑。梅雨田有音乐天赋,也就是有吃饭的本领,支撑梅家问题不大。可是,他不善理财,梅家也只能维持生计而已。众所周知,1900年庚子年间,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戏班停演。唱戏的、操琴的,一旦没有了戏唱,没有了操琴的机会,自然也就没有了收入。梅家的经济状况一下子变得拮据起来。(www.guayunfan.com)梅雨田除了能操琴以外,以前凭兴趣曾经跟人学过修钟表。戏班停演后,他就为邻居朋友修钟表,以此贴补家用。那时,梅兰芳实足只有6岁。有一天,几个洋鬼子闯进了梅家,把已经修好的和还没有来得及修的钟表洗劫一空。从此,没有人再敢让梅雨田修钟表了。梅家境况越来越差。有一次竟连房租也交不出来了,房东又催得紧,情急之下,梅雨田的妻子胡氏卖了头上的簪子换了钱才算渡过一关。

虽说不久之后,戏班重新开唱,但世道混乱,戏业不景气,梅雨田重操旧业,为人操琴,收入也有限,一家大小的日子仍然过得紧紧巴巴。

衰败中的家庭环境,很自然地影响到了少年梅兰芳的心理。

由于梅雨田一连生了几个女儿,没有儿子,梅兰芳于是有了“肩祧两房”、集传承梅家香火于一身的责任。然而话虽如此,由于梅家由梅雨田夫妻管家,梅雨田的妻子,也就是梅兰芳的伯母,非常严厉,梅兰芳母子的日子并不好过。在梅竹芬死后,梅兰芳和母亲一对孤儿寡母多少有寄人篱下的意味。

在伯母冷峻的目光下,失去丈夫依靠的老实巴交的杨长玉大气不敢出,小小的梅兰芳就更不敢言语了,天长日久,便养成了低眉顺眼、不敢正视他人的所谓“木讷”相。梅兰芳的姑母曾经回忆说梅兰芳:“他幼年的遭遇,是受尽了冷淡和漠视的。从家庭里得不到一点温暖,在他十岁以前,几乎成了一个没人管束的野孩子。”(3)

梅兰芳不光给人的印象是木讷的。事实上,无论是读书,还是学戏,他都表现得很“迟钝”。有一阵子,他不好好念书,常常因背不出《三字经》、《百家姓》之类而遭先生打手心,于是就和大多数淘气的孩子一样,为躲避背书和责打而逃学。每天早晨,他在祖母的殷殷叮咛声中规规矩矩地背着书包走出家门,却并不去上学,而是悄悄溜到一条干涸的小沟旁,将书包塞进沟眼里便玩去了。

有一次,正当他依旧将书包往沟眼里塞的时候,被著名老生演员也是梅家邻居杨小楼发现而抓了个“现行”。眼见杨小楼一路走向一边的井台,被拎着的梅兰芳以为他将被扔进井里,吓得连呼“杨大叔”,发誓“以后再不逃学了”。从那时起,杨小楼常常背着梅兰芳去上学,有时路上给他买串糖葫芦,让他一边吃着一边听他讲故事。于是,梅兰芳转变成了规规矩矩的好孩子,书也奇迹般地念得好了。

梅雨田的作用不仅在于支撑梅家生活,更重要的是在京剧方面负有使命——引领梅家下一代继续旦角之路。梅兰芳8岁时,便正式开始学戏了。

梅兰芳初学戏时与在私塾学文化一样,并没有表现出超过同辈的机敏和灵气,也显得有些木讷,有些“迟钝”,以至于使包括家人在内的许多人都很失望。尽管如此,戏还是要学下去的。第一个被梅雨田请来为侄子说戏的是朱小霞,同学中有朱小霞的弟弟朱幼芬及兰芳姑母的儿子王蕙芳。兰芳学戏也较慢,往往蕙芳一遍就能学会,他倒还要向蕙芳请教。

有王蕙芳的聪慧机灵作对照,梅兰芳在师傅朱小霞的眼里就成了“扶不起的阿斗”,因此对梅兰芳也就少了耐心多了粗暴。他教《三娘教子》开头的四句老腔,梅兰芳学了几个小时仍然不能上口,朱小霞一怒之下,对梅兰芳斥一句“祖师爷没给你饭吃”就拂袖而去,罢教!

谁也不知道性格内向的梅兰芳,当时自尊心会受到怎样的伤害。当他望着师傅气哼哼的背影,不知心中会有多少委屈多少懊恼,想到又要听到祖母、伯父、母亲叹息,他的眼皮也许耷拉得更厉害了。

梅兰芳的姑母十分疼爱兰芳这梅家唯一的独苗,不仅一再叮嘱蕙芳要照顾兰芳,在为蕙芳添置戏衣时也不忘也给兰芳准备同样一份,更在为蕙芳另请师傅教戏时,也让兰芳跟着一起学。有些苦恼又有些自卑的梅兰芳,就这样被拖拽着一路跌跌撞撞地入了戏曲之门。

那么,小时候的梅兰芳真的是一个笨小孩吗?从后来的情况看,答案是否定的。梅兰芳小时候表现出来的木讷与迟钝,只是开窍前的一种表象。他就像一粒安卧在土壤里的种子,待阳光雨露到来之后,生命就会起质的变化,就会生发智慧的新芽。梅兰芳生在一个京剧世家,他这粒梅家的种子,自他出世那一天起,已经挟带了家族所有的艺术基因,已经凝聚了先辈充足的艺术养分。

都说“千里马易得,伯乐难寻”。那位不肯教梅兰芳学戏的朱小霞显然不是伯乐,他被孩子的表象所蒙蔽,没有发现梅兰芳的潜质。倘若梅家长辈听信了他的判断,从此让梅兰芳另寻人生道路,那么京剧史上就可能少了一位大师。很多年以后,梅兰芳已成大名。有一次,在戏院后台,梅兰芳遇见了当年被他气走的师傅朱小霞。朱小霞有些惭愧地对梅兰芳说:“我那时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梅兰芳却笑着说:“要不是挨您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发奋苦学呢!”

朱小霞之后,梅兰芳的伯乐出现了,他就是梅兰芳真正意义上的启蒙师傅吴菱仙。吴菱仙是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之一时小福的弟子,当时他已年逾五十,较之血气方刚的朱小霞自然要多些耐心,加上他曾经受过梅巧玲的恩惠,亟欲好生教导梅家后代以报恩。更重要的是,他以他年过半百的人生阅历以及教戏经验,以为单从遗传学的角度,就可断定兰芳并非一块不可雕的朽木,因而他对兰芳倾注了比别人更多的心血。他不用“戒方”体罚,甚至连大声呵斥都不曾有过,有的只是不厌其烦。他在桌上摆放着10个铜板,兰芳每唱一遍,他便取下一枚铜钱,放在一边的漆盘内,直到10枚铜钱全部拿完,然后再重新来过。这样的土办法很有效,不仅使兰芳有了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也如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在那一遍遍的重复中,兰芳也渐渐感受到了唱戏原来是如此的妙不可言。

梅兰芳与老师吴菱仙(右)、朱幼芬(左)

1904年,梅兰芳实足年龄10岁。这年,他第一次登上了舞台。在《长生殿》里饰演一个小织女。台上有一个用道具搭成的鹊桥,小小的梅兰芳被师傅吴菱仙抱上了鹊桥。站在造型逼真的鹊桥上,望着摇曳的烛光,梅兰芳很兴奋。一兴奋,也就忘掉了恐惧,他放声高歌。他没有料到,这一唱,就唱了半个多世纪,一直唱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梅兰芳13岁那年正式搭班“喜连成”参加日场演出。也在这年,梅家由百顺胡同迁至芦草园。这里的房子既小又简陋,那段时期也是梅家的经济状况最为窘迫的时候。梅兰芳虽然搭班演出,但也只属于借台练习的性质,并无包银,只有一点点心钱。不过,即便这点点心钱也足以让他们母子俩暗自窃喜很长时间。当他第一次双手捧着那一点点心钱郑重地将它递给母亲时,杨长玉的眼眶湿了,守寡多年以后,儿子能挣钱了!她自然有一种终于熬出了头的感慨。懂事的梅兰芳自知长大了,能够奉养母亲了,一股男子汉的豪气在胸中升腾。

然而,杨长玉终究没有享到儿子的福。第二年的夏天,她就病逝了。只有14岁的梅兰芳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不得不寄居在伯父伯母家,更加勤奋学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