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相携终身的电影生活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相携终身的电影生活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时间:2022-05-1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相携终身的电影生活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1.第一次拍电影《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梅兰芳自小就是戏迷,不过那时,他看戏除了娱乐外,更是为了提高自身业务。在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于1905年诞生之后15年,梅兰芳于第四次赴沪演出期间,应商务印书馆协理李拔可的邀请,拍摄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部电影。3.第一次拍摄有声电影《刺虎》1930年,梅兰芳应邀赴美演出。

相携终身的电影生活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1.第一次拍电影《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梅兰芳自小就是戏迷,不过那时,他看戏除了娱乐外,更是为了提高自身业务。自电影进入中国后,他也和许多中国人一样迷上了电影,成了影迷。与看戏不同的是,他看电影更多的是满足好奇心。待好奇心逐渐过去,而中国的自制电影也越来越多时,他也跃跃欲试,萌生了拍电影的想法。只不过当时,他的动机很单纯,那就是:能看到自己的表演。

在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于1905年诞生之后15年,梅兰芳于第四次赴沪演出期间,应商务印书馆协理李拔可的邀请,拍摄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部电影。当时,他目的只是想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表演。于是,他选择了情节热闹、场子较多、身段表情都很丰富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两出戏作为拍摄的剧目。这两出无需太多念白和唱腔而注重舞蹈表演的戏,与当时默片时代的电影是很相适应的。

《春香闹学》的拍摄地点在位于宝山路的商务印书馆印刷所附设照相部的大玻璃棚内,内景的布景基本沿用了舞台上书房的布景,演员的服装、化妆也和舞台上一样,但道具如书桌、椅子等均系红木实物。由于是无声片,唱词经删减后以字幕的形式插在片中。为了弥补因唱词和念白被删减后对整场戏情节的影响,梅兰芳刻意加大了身段和表情,增加了在舞台上不曾有过的“草地上扑蝴蝶”、“拍纸球”、“打秋千”等几场戏,突出了春香的活泼好动,机灵可爱。

成片后的《春香闹学》,在外景的选取上有很明显的问题:花园内的大片草坪和书房的门过于高大都与剧场不相符合。更让人发笑的是,摄影师将花园围墙外的洋房也摄入进镜头,而且洋房的窗户里还有人探出头来观看拍片,难怪当时有人开玩笑地将此场景称作“古今中外荟萃的奇景”。(www.guayunfan.com)首次拍电影的梅兰芳不改其在舞台上不断创新的品质,对戏曲与电影如何巧妙结合作了很有价值的尝试。在拍摄《天女散花》时,他吸取了《春香闹学》时大量用全景和远景,而甚少用近景的呆板拍摄手法,大胆运用特写和叠印。正如他自己所说,这在当时已经算是特技了。

梅兰芳直到第二年的冬天,才在北京真光电影院先后看到了这两部片子。两部片子都不是单独放映,而是搭配了其他片子同时放映的。在这之前几个月,他分别接到上海两位朋友的信,一位说在9月25日于上海海宁路新爱伦电影院看到与商务印书馆的另一部片子《两难》同时放映的《春香闹学》,另一位说在11月中旬于上海西门方板桥共和电影院看到与《柴房》同时放映的《天女散花》。时隔不久,梅兰芳从李拔可那里了解到,这两部片子不仅已在上海、北京和其他一些大中城市放映,很受观众赞誉,而且发行到了海外,在南洋一带颇受侨胞的欢迎。

对于初次涉猎影坛的这两部片子,梅兰芳总结说:“虽然这两部片子在电影摄制的技术方面仍是启蒙时期,更谈不到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如何与电影艺术相结合,但在拍摄戏曲片方面,继《定军山》之后,还是作了一些新的探索的。”只可惜,梅兰芳最早拍摄的这两部片子在1932年“一二八”事件中,因商务印书馆印刷所被日军飞机炸为平地而随其他库存影片被熊熊大火烧毁,消失殆尽。

2.拍摄《上元夫人》和美国摄影师起争执

虽然拍了两部电影,但梅兰芳对电影拍摄方式及电影表演与舞台表演的区别,其实并未完全了解,以至于在以后的又一次电影拍摄时,与摄影师发生了争执。

那是在1923年的春天,他应美国一家电影公司的邀请,拍摄《上元夫人》里的一段“拂尘舞”。按照他的理解,摄影机开动,他面对摄影机就如在舞台上表演一样,一气呵成。然而,刚拍了一会儿,摄影机就停了,他也不得不停下动作,很好奇地问:“这段没有完,怎么停了?”美国摄影师说:“拍电影的规矩就是这样的。”接着再拍,可他刚舞了几下,摄影机又停了。他有些不高兴了。他认为中国戏的规矩是连绵不断,头尾贯串到底的。在他看来,如此一次次被打断,演员的情绪难免受影响,必然影响一段舞蹈的完整衔接。在摄影师的解释下,他渐渐明白了,戏曲电影并非只是将舞台表演简单地机械地搬上银幕,它需要符合电影摄制规律。误会解除了,拍摄继续下去。梅兰芳按照摄影师的要求,拍了停,停了拍,有时一个身段没有做完就停了,第二个身段当然衔接不上,这样又需要重拍。就这样断断续续地拍了无数遍。对此,梅兰芳只有一个感觉:比唱一出完整的戏还要累。不过,他也因此对拍电影有了更进一步的经验。

3.第一次拍摄有声电影《刺虎》

1930年,梅兰芳应邀赴美演出。在纽约期间,他接受派拉蒙电影公司驻纽约代表的邀请,参观了电影厂。他们还征得梅兰芳同意后,将机器运抵剧场,在梅兰芳演出《刺虎》后,为他拍了其中费贞娥向罗虎将军敬酒的片断。这是梅兰芳(也是中国演员)首次拍摄有声片。虽然片子不过短短几分钟,但由于连试拍带重拍以及摄影位置、角度上的斟酌,整整搞了一夜。

那时,中国电影市场完全被美国电影所垄断。梅兰芳人还在美国,《刺虎》片断就已经在北京真光电影院放映了。报纸还在显著位置打出广告,并附有照片。尽管该短片是放在正片前放映的,但还是吸引了大批观众。这部片子的意义也就显而易见:当时在国内放映的有声片都是外国片,还从没有中国演员拍摄过有声片。梅兰芳不但是首演有声片的中国演员,也是京剧演员初次在有声电影中出现。从电影这个角度,客观上推动了电影的发展。而从中京戏剧的传播这个角度,梅兰芳以电影的形式推广了中国戏剧,弥补了剧场容量的限制,使更多的外国人能够通过大银幕领略中国传统文化。

许多年以后,朱家溍和梅兰芳谈到这部短片时说:“当年我跟家人到‘真光’看《刺虎》新闻片,大家一致认为唱念身段扮相都好,光线声音也不错,尤其是《刺虎》这出戏您在出国之前还没唱过,在电影里是第一次看到,所以格外高兴。”这恐怕也是当年受观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4.拍摄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

《生死恨》,梅兰芳饰韩玉娘

1946年8月底,吴性栽与人合作创办了“文华影业公司”,于次年2月开始拍片。1948年春,吴性栽在北京成立“清华影片公司”,同年,又在上海设立“华艺影片公司”。“文华”、“清华”、“华艺”组成“文华”影业集团,在1947年至1949年的两年间共拍摄影片13部,其中由梅兰芳主演的《生死恨》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影片,它是由华艺影片公司拍摄的唯一一部故事长片。

《生死恨》由吴性栽投资10万美金,费穆担当导演,梅兰芳主演并筹备整套戏班、服装和道具,颜鹤鸣担任彩色技术指导并负责拍摄、冲印和录音器材,黄绍芬任摄影指导。

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决定拍摄《生死恨》的,而只是计划拍摄一部彩色影片,至于拍什么,一时还拿不定主意。既然请梅兰芳主演,那么肯定得拍梅兰芳演过的戏。将《霸王别姬》、《抗金兵》、《生死恨》等剧目一一研究对比后,梅兰芳和费穆主张拍《生死恨》。因为这出戏是“九一八”以后他自己编演的,曾受到观众欢迎,戏剧性也比较强,若根据电影的特点加以发挥,影片可能成功。

剧目确定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修订内容,费穆说:“舞台剧搬上银幕,剧本需要经过一些增删裁剪,才能适应电影的要求。”于是,梅兰芳和费穆经过多次研究,对原剧本的台词、场子进行了修改。对于布景问题,此时已很有电影经验的梅兰芳主张“要注意到京戏的特殊表演”,他所说的“特殊”,就是从服装、化妆到全部表演都是夸张的、写意的、歌舞合一的。据此,费穆最终确定的布景设计是在写实和写意之间,别创一种风格。因为是彩色电影,化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对此,无论是梅兰芳,还是费穆,都没有经验。梅兰芳仍照舞台习惯化妆,只是应费穆的要求“彩淡些”。

一切准备就绪,正式开拍是在1948年6月27日夜,拍摄地点在徐家汇原“联华”三厂的第二号摄影棚内,拍摄内容是“洞房”一场。这天,戏剧界、新闻界、文艺界人士都赶到拍摄地点参观我国首部彩色影片的拍摄过程。

当天的拍摄从晚上九点开始一直到天亮才结束,而拍成的片子只七分多钟,六百五十尺。对梅兰芳当天的表演,导演费穆还是很满意的,甚至连参观的人都议论说:“梅先生并不是专业的电影演员,摄影机一动,他就进到戏里去了,这在电影演员里,也是难能可贵的。”

几天后,梅兰芳等人在霞飞路善钟路一家公寓的三楼颜鹤鸣的家里观看了“洞房”一场的样片,大感失望,他回忆说:“颜色深浅不匀,譬如大红的蜡烛,渐渐淡下去变成了粉红色,一会儿又变成大红,忽深忽浅,捉摸不定。”当时在场的一位记者开玩笑道:“《生死恨》的广告牌上写着五彩片,现在变成十彩了。”

拍摄时的灯光不足、冲洗时的温度不够平衡等是造成影片失败的原因。为解决这些问题,公司方面又投资买了两只大型碳精灯,一只冷气机,两只大型碳精灯耗电巨大,电力又跟不上,于是,只得再买一架发电机,而发电机发电时噪音声严重影响拍摄,又在摄影棚旁边另盖了一间小屋放发电机。拍摄重新开始……经过三个多月的奋力苦战,终于摄录完成每卷长二千尺左右的两卷画面、两卷声带。

梅兰芳是在吴性栽的家里看到《生死恨》全部样片的,那天,影片就在吴家草地上支着的幕布上放映。大家观后“一致认为作为尝试以及就我们现有的技术条件和设备水平,也就不容易了”。

当时上海所有的电影院用的都是35毫米的放映机,而这部片子用的胶片是16毫米的“安斯柯色”,这种片子大半用在旅行时拍风景片,供家庭和俱乐部放映,要想在电影院内放映,必须把16毫米音形双片,送到美国安史哥电影制片厂扩放成35毫米单片有声彩色拷贝。又三个月,拷贝寄回来了。梅兰芳接到华艺公司的通知,兴冲冲地跑到卡尔登电影院看试片,他是满怀喜悦而去却一肚气回来,因为“颜色走了样,声音不稳定”。一怒之下,梅兰芳主张:不发行。

当然,考虑到影片不发行将直接导致“华艺”倒闭,又念在费穆为剪接片子闭门一月而大伤眼力几近失明,梅兰芳的气就消了一半,也松了口。《生死恨》最终得以在各地放映。虽然该片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毕竟是我国首部彩色影片,也为日后彩色影片的拍摄积累了不少经验。

5.拍摄全景电影《宝镜》

对于梅兰芳来说,1958年最值得纪念的事,就是参加拍摄了全景电影《宝镜》。这是他第一次拍摄全景电影。

初次从苏联名导演柯米萨尔热夫斯基嘴里听到“全景电影”这个名词时,梅兰芳不由愣了,他不仅没有拍过这种电影,而且连这个名词都没有听说的。何谓“全景电影”?苏联摄影师告诉他说:全景电影是用三台摄影机结合起来,以146°的角度排列在一条水平线上拍摄的,而每台摄影机又有它的独立镜头和输片系统,这三台摄影机是用机械连锁,由一个马达来拖动操作的。拍摄全景电影是把一幅宽大的景物,划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分别拍入胶片中,它的画面比宽银幕更大,出现的人物,比一般影片要大得多,而且还有立体感。一般来说,全景电影适合拍摄比较宏大的场面。

《宝镜》这部片子的内容主要反映社会主义各国人民劳动创造的许多奇迹,比如北京刚刚建成的十三陵水库等,而这些奇迹通过一面宝镜表现出来,所以取名《宝镜》。请梅兰芳参与拍摄其中一段,目的是想表现中国的一位世界知名艺术家,度过了五十年的舞台生活后,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热情地为正在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广大人民服务。据柯米萨尔热夫斯基介绍,苏联著名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也在《宝镜》中表演了她的拿手杰作。按柯米萨尔热夫斯基的计划,这部片子是准备拿到布鲁塞尔博览会上的电影展览会上参加竞赛的。

柯米萨尔热夫斯基是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生,也是梅兰芳的老朋友。早在1935年梅兰芳初访问苏联时,两人已经认识。1953年梅兰芳从维也纳回国途经莫斯科时,两人再次见面。对于老朋友的邀请,梅兰芳自然爽快答应。

拍摄方案很快敲定。首先拍摄梅兰芳教授下一代和日常生活的镜头,具体内容是:第一组镜头为梅兰芳在护国寺寓所庭院中间梨树下指导学生杜近芳、女儿梅葆玥作趟马姿势,儿子梅葆玖站在一边观看,姜妙香、徐兰沅则坐在藤椅上看他们练功;第二组镜头为梅兰芳在北房的客厅内与中国京剧院的李少春、袁世海等朋友聚谈。拍摄时,李少春等人先在客厅内,或坐或立或吸烟。梅兰芳从卧室走出来和大家握手招呼后,就指着柱子上乌兰诺娃的照片,介绍给大家看。接着,梅兰芳问李少春:“你拍了全景电影没有?”李少春作了几个猴子的动作,表示已经拍过,剧目是《闹天宫》。不过,由于全景电影是要运用特殊装置的多路立体声来录音,故而几句对话都没有现场录音。

对于拍摄剧目的选择,柯米萨尔热夫斯基要求既要载歌载舞的场面,又要人物众多。按照这个要求,梅兰芳最终确定《霸王别姬》中“舞剑”一场,他演虞姬,袁世海演霸王,同时增加了12名女兵分立两旁,以增加画面中的人物。

拍摄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只用了4天时间,任务便完成了。

梅兰芳通过此次实践对全景电影有了全新认识:一般电影虽然有画面太小的局限,但全景电影并非没有局限,局限便在于画面太大,对剧目的选择要求太高。比如“舞剑”一场戏,原本只有虞姬、霸王两人,为全景电影的需要,不得不增加了12位女兵,如此处理大大削弱了悲剧色彩。不过,他也认为如果拍摄风景或大的群众场面,用全景电影的方式拍摄是最好不过的。

不管怎么说,拍摄全景电影是梅兰芳的又一新尝试。

6.拍摄《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如果说梅兰芳早期拍电影是为了弥补“在舞台上演出,永远看不见自己的戏”的遗憾的话,那么,在解放后,在他身为新政府戏曲界的领导,又是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有责任有义务努力传播京剧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热爱有“国粹”之称的京剧。于是他再拍电影的目的便不再单纯,而更富意义。从他个人来说,他已辛苦走过了数十年戏曲表演历程,也需要作一番全面总结。再说,演艺生涯对于下一代来说,经验即是财富,既然是财富,就理所当然地要保留。如何保留以世世代代传下去?拍成电影是最佳选择。在这样的心理驱动下,在迎来舞台生活五十周年之际,他自然很乐意地接受了中央电影局拍摄《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彩色戏曲片的邀请。

《霸王别姬》,梅兰芳饰虞姬,裘盛戎饰霸王

《贵妃醉酒》,梅兰芳饰杨玉环,孙盛武饰高力士

《宇宙锋》,梅兰芳饰赵艳容

《洛神》,梅兰芳饰洛神,姜妙香饰曹植

《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从项目确立到筹备、拍摄,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仅邀请著名导演吴祖强担任该片导演,请苏联著名的摄影专家雅克夫列夫和录音专家戈尔登参与拍摄,仅就拍摄方案,前后就修改了四次。最终确定片子分成两部:上部包括介绍梅兰芳的生活及《抗金兵》、《霸王别姬》、《宇宙锋》,下部包括《贵妃醉酒》、《洛神》、《金山寺》。

方案确立后,梅兰芳随即进入紧张的准备阶段。从行头的设计到布景的安排,他无不亲力亲为。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彩排、试拍,1955年2月7日,《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戏曲片摄制组正式成立,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承担全片的拍摄工作,导演是吴祖光,副导演是岑范。由于在试拍后发现武打场面尤其是水战场面不易处理,摄制组再次修改拍摄方案,抽掉《抗金兵》和《金山寺》,改拍《断桥》。

《断桥》,梅兰芳饰白娘子,俞振飞饰许仙

拍摄完全片共耗时10个月。在整个拍摄阶段,梅兰芳的辛劳可想而知,但他的精神始终异常亢奋,因为他处处时时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当时,中央文化部把这部影片当作一项重点工程而大力扶持,调集了大量人力物力,各电影制片厂也积极配合,从各个方面支援北影厂,梅兰芳说“这是解放前所不能想象的”。对他个人而言,此次拍摄对他在艺术上的进步也极有帮助。他总结说:“十个月的时间生活于五出戏的不同的角色,在创作工作中不断分析和钻研,对人物的性格便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和理解。由于电影的分切镜头,拍摄时不免前后颠倒割裂,这就使演员在把握动作的目的性上得到锻炼,有助于艺术修养的提高。”

影片公开发行后反响热烈。有的人家从七十多岁的老人到不满10岁的孩童都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此片,还有的人为看此片,居然不辞辛劳徒步走了数十里路赶往电影院……梅兰芳为此激动不已,同时为能通过自己的表演向更多的人介绍了京剧旦角表演艺术而深感欣慰。

7.最后一部电影《游园惊梦》

将《游园惊梦》拍成一部彩色戏曲片搬上银幕是夏衍建议的。提起拍摄彩色戏曲片,梅兰芳不由想起解放前夕由他参与拍摄的彩色戏曲片《生死恨》,那是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由于技术上的问题而留下了许多遗憾。梅兰芳了解到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彩色片的摄制工作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于是便动了心。

当梅兰芳不再为技术上的问题担忧后,年龄问题和化妆问题又困扰着他,让他寝食难安。这年他已64岁了,经过化妆在舞台上恐怕还可以蒙混过去,而拍成电影,他就有点担心难以掩藏老态。加之他以前拍电影都是自己化妆,电影厂的化妆师作点指导,但始终不尽如人意。负责拍摄任务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汪洋在了解梅兰芳的心思后,将青年化妆师孙鸿魁拉到了梅兰芳的面前,让他保证将梅兰芳化妆得比在舞台上更美、更年轻。梅兰芳也决定改变化妆方式,将化妆任务全权交给化妆师,演员自己只提要求或意见。

尽管有专业化妆师从旁指导,但舞台化妆和电影化妆毕竟还是有些不同的。在化妆这个问题上,梅兰芳前后试妆多次,不是眉毛画得太细、眉眼之间的红彩不够重,就是油彩太浅,要不就是服装颜色不够鲜亮。于是,他一改再改,又不断地试镜。仅仅一个化妆问题,他就反复“折腾”了多次。与其说他是在为自己的影片寻找最佳效果,不如说他在为中国的彩色电影制片积累经验。

《游园惊梦》,梅兰芳饰杜丽娘

样片出来后,大家发现问题还是有不少。电影厂汪洋厂长认为在布景、色彩、舞蹈、镜头处理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缺点,比如布景方面,树上、花台、地上的花过于堆砌;颜色方面,过于强调颜色就掩盖了服装的图案,使仙女缺乏仙气;舞蹈方面,20名仙女同时舞蹈过于拥挤凌乱;镜头处理方面,有些镜头不敢大胆突破舞台框框,分切镜头显得呆板。

在这种情况下,梅兰芳当即表示他不怕麻烦愿意重拍,俞振飞积极支持。于是,两位高龄老艺术家又和剧组其他人员一起从头开始,重新安排布景、研究舞蹈、分析人物,又反复观看样片,细心寻找优劣。经过一番充分准备,第二次拍摄进行得比较顺利,速度也快了很多,仅是梅兰芳有时一天就要完成7个镜头,个中辛苦可想而知。

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努力,《游园惊梦》终于成功拍摄完毕。《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的副导演、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的岑范在看片后,特地给梅兰芳写了信,祝贺摄制工作的成功,他说他对影片的色彩、化妆、表演、布置等都很满意。

付出得到回报,梅兰芳自然很高兴。不过,他对自己的表演仍然有不满意之处。他说:“因为戏曲表演的习惯,演员常常是面对观众做戏的,而电影的规则,在镜头不代替任何人、物对象的情况下,演员是不能看镜头的,这就使我在拍摄时思想上有顾虑,眼睛的视线会有意识地回避镜头。”为此,他总结道:“电影在拍摄一般故事片时,演员应该遵守这一条规则,但拍摄戏曲片时,不妨变通一下,当然,我们不能故意去看镜头,如果无意中看一下,也不致影响艺术效果,或者还有助于面部表情的更为自然。”他打算在以后的拍摄过程中,通过实践证明他的看法是否正确。然而,恐怕连他自己都未曾料到,《游园惊梦》是他一生最后的一部电影。

《游园惊梦》拍摄现场,梅兰芳饰杜丽娘,俞振飞饰柳梦梅

从1920年第一次拍摄《春香闹学》起,到1959年最后拍摄《游园惊梦》,梅兰芳一生一共拍了14部戏。除了《春香闹学》和《游园惊梦》,他还拍过《天女散花》、《上元夫人》中“拂尘舞”、《西施》中“羽舞”、《霸王别姬》中“剑舞”、《木兰从军》中“走边”、《黛玉葬花》、《虹霓关》中“对枪”、《廉锦枫》、《刺虎》、《生死恨》、《梅兰芳舞台艺术》、《宝镜》。其中《虹霓关》是在苏联拍的,《廉锦枫》是在日本拍的,《刺虎》是在美国拍的。这些片子还有几个“第一”:《刺虎》是第一部有声片,《生死恨》是第一部彩色戏曲片,《宝镜》是第一部全景电影。可以这么说,梅兰芳不仅是伟大的戏曲艺术家,也是杰出的戏曲电影艺术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