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舞台生活四十年》的诞生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舞台生活四十年》的诞生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时间:2022-05-1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舞台生活四十年》的诞生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末,有一篇文章引起了戏剧界,特别是“梅派”艺术研究者的强烈关注。在梅兰芳艺术生涯的晚期,他的表演艺术已趋完美,同时也在《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文集》、《梅兰芳舞台艺术》等著作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总结。经过约一年的磨砺,1950年10月16日,梅兰芳自传式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正式开始在《文汇报》上连载,引起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舞台生活四十年》的诞生_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末,有一篇文章引起了戏剧界,特别是“梅派”艺术研究者的强烈关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三大戏剧体系说”的误区》(2),它针对的是中国戏剧教育理论家黄佐临率先提出的“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三大戏剧理论体系”之说,认为梅兰芳只能代表京剧旦角行当的一个流派,即梅派,和其他的流派如程(砚秋)派、尚(小云)派、荀(慧生)派等,是一样的性质。也就是说,反对将梅派艺术上升到理论高度,不同意将梅兰芳和斯氏、布氏相提并论。

文章明确说:“拿中国戏曲中某个剧种里某个行当的某个表演流派,与西方戏剧里的某些‘体系’进行并列,自然是会方枘圆凿的。”还说:“斯氏和布氏都建立起了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的架构,由此而构成‘体系’,梅兰芳并没有这种企图,他甚至没有意识到,也不需要意识到这一点。”还说:“斯氏与布氏体系分别对于戏剧观念作出了独特的理论阐释,并以这种认识去指导自己的戏剧实践,因而获得了不同的舞台美学效果。梅兰芳没有系统理性的参照,他只是遵循着传统的戏剧观来进行自身的创造性实践,他建立了流派,但没有建立‘体系’。”

如果说1935年梅兰芳在苏联演出时,斯氏戏剧理论体系已经完成,布氏戏剧理论体系正在萌芽的话,那么,梅氏戏剧理论体系则处于酝酿状态。那时,梅氏体系在实践方面已经卓有成效,只不过还没有完整的理论分析。在梅兰芳艺术生涯的晚期,他的表演艺术已趋完美,同时也在《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文集》、《梅兰芳舞台艺术》等著作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总结。尽管他的理论表述与理论家不同,却正好避免了就理论而理论的刻板、枯燥和空洞,而更鲜活生动,又因为他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故而他的戏剧表演体系可谓“知行合一”的完美结合,也就更具科学性

《梅兰芳文集》 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8月版

对于梅兰芳本人来说,《舞台生活四十年》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它不仅记录了他的学艺经历、成长过程,更重要的是涵盖了他的表演经验和戏剧理论。(www.guayunfan.com)这部书最早是受上海《文汇报》于1949年8月邀约而写。实际上早在这之前,就有人向他提议将他的演艺经历撰写成文,但他当时的工作重点还放在编剧和演出上,又考虑到在艺术方面还处在摸索前进的阶段,故而未加理会。1942年,梅兰芳从香港返回上海后,友人旧事重提。此时,梅兰芳闲居在家,时间充裕,同时考虑到“自己过去的经历,已经有不少逐渐淡忘了;当年朝夕相共的一般内外行的老朋友,也都散居南北;一部分的材料,又时时有散失”,因而,他感到的确有成书的必要了。然而,他和秘书许姬传曾两度试图动笔,但“由于精神上一直不能安定,所以都只是起了个头就搁下来了”。

梅兰芳所说的“精神上”的因素固然存在,但更重要的恐怕是一时无法确定如何写、写什么、主题是什么、从什么角度写、以何种方式写的问题。因而,在《文汇报》派人去和梅兰芳接洽时,梅兰芳有些为难,但他并未拒绝,只是说“要有个准备过程”。当时,梅兰芳社会活动频繁,又要演戏,况且,写作也不是他的主业。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一部既有意义又具可读性的鸿篇巨制的确并非易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又数度与《文汇报》的代表接洽、磋商、研究,梅兰芳最后确定了由他自己口述,秘书许姬传执笔,最后由许姬传的弟弟许源来润色并补充整理。这种写作方式既不妨碍梅兰芳的其他正常活动,又能保证内容真实且具一定的文学性。

写作之初,梅兰芳对许姬传订下几条原则:

1.要用第一手资料,口头说的和书本记载,详细核对,务求翔实;

2.戏曲掌故,浩如烟海,要选择能使青年演员和戏校学生从这桩故事里得到益处;

3.不要自我宣传;

4.不要把党、政、军重要人物的名字写进去,不然,这样会使人感到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份;

5.不要发空议论,必须用实例来说明问题;

6.我们现在从清末谈起,既要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又要避免美化旧时代的生活,下笔时要慎重。(3)

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梅兰芳还是执笔的许姬传都严格遵照这几条原则。据许姬传回忆,书中好多故事,“梅先生费了很多时间来回忆,还经过反复修改才定稿的”,对于戏曲掌故,“每一件事,梅先生都经过反复核对才发稿”。对此,梅兰芳认为:“在台上演出,一个身段做得不好,或者唱错字音,甚至走板,只是观众知道,倘若电台录音,我们可以要求擦掉,写文章决不能道听途说,掉以轻心,白纸黑字,流传下去,五百年后还有人指出错误,再说有关表演的事,大家以为我谈的是本行本业,应该没有错,这样以讹传讹误人子弟是更为内疚的。”(4)其实这正体现了他谨慎、认真、负责的处事态度。

经过约一年的磨砺,1950年10月16日,梅兰芳自传式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正式开始在《文汇报》上连载,引起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连载之初,人们对内容自然无甚评价,对文字却颇为微词。有人直接给梅兰芳提意见说:“你的遣词、用笔比较陈旧,应该要革新一下,才有朝气。”许姬传自己也承认:“确是有点陈旧之感,与当时的报刊文字风格相去甚远。”殊不知,初写时的文字更加粗糙,几乎没有任何修饰,毫无文学性,而且前后次序也十分零乱。

梅兰芳与秘书许姬传

据许姬传事后回忆,当时他将初稿交给阿英审阅,阿英看后对他说:“你最好自己改三遍,再给人看。”许姬传毕竟是旧时文人,不仅文风旧,思想观念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跟上新时代。梅兰芳就说过“姬传是从旧社会过来的,难免带有旧的思想与习气,说不定会在笔下流露出来”,故而他要求编辑严格把关。当然,也有人对此文字风格表示认同,王朝闻就说:“是中国民族形式,不掺西洋墨水,很有价值。”《文汇报》编辑、负责接洽连载事宜的黄裳则认为:“应该尊重作者,不能用流行模式限定写作风格。”应该说,他的话是客观中肯的。无论是许姬传还是梅兰芳,他们都是从旧时代走过来的人,有他们的叙事习惯与思维模式,强求他们与“当时的报刊文字风格”保持一致,既不现实,也违背了百花齐放的原则。

其实文字方面的争论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内容。成书后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其内容就存在着与编辑者初衷相背离的情况。柯灵就曾说这本书的内容“和我预想的不相同”,他当初的想法是梅兰芳能够在这部书里“记述艺海浮沉,兼及世态人情的变幻,廊庙江湖的沧桑,映带出一位大戏剧家身受的甜酸苦辣,经历的社会和时代风貌”(5)。而实际上,这部书却侧重于表演艺术的推敲。

《舞台生活四十年》 平明出版社21世纪50年代出版

的确,梅兰芳用了大量篇幅详尽叙述了有关表演方面的心得体会,甚至将数部梅派名剧里的每一场戏、重要的台词、身段表情都加以一一讲解。与其说《舞台生活四十年》是梅兰芳四十年演艺生活的总结,不如说是一部京剧表演的教科书,因而更适合从事京剧表演的青年阅读。梅兰芳自己也说这部书“是可以供今后戏曲工作者参考的”。或许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恰恰可以说是梅兰芳将表演实践进行了恰如其分又通俗易懂的理论总结。

可惜的是,《舞台生活四十年》只完成了三集。前两集在《文汇报》上连载后,以后又出了单行本,第三集中的大部分内容分别在《戏剧报》和香港《文汇报》上连载,另有三章内容在80年代中国戏剧出版社再版全三集《舞台生活四十年》时才得以与读者见面。写完三集后,梅兰芳是有意继续往下写的,但不幸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之后,梅兰芳的戏剧理论著述散见于各种报刊。比如,《中国京剧的表演艺术》、《要善于辨别精粗美恶》、《关于表演艺术的讲话》、谈《昆剧〈十五贯〉的表演艺术》、《谈秦腔几个传统剧目的表演》、《运用传统技巧刻画现代人物》、《漫谈戏曲画》等,无不就表演实践进行了理论总结。它们最终汇集成了《梅兰芳戏剧散论》(6)。这一切,印证了“梅氏戏剧体系”存在的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