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远一程,再远一程_关于郁达夫的故事

远一程,再远一程_关于郁达夫的故事

时间:2022-05-1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远一程,再远一程_关于郁达夫的故事清宣统三年的春天来得特别的早,也特别的快。与自然界的春天相比,郁达夫心中之春,更是色彩斑斓,气象万千。将全省的中学调查一遍,经过反复认真地比较,郁达夫认为,杭府中学乃是最佳选择。一切就绪,准备启程时,凡是知道郁达夫要动身的远亲近邻,都纷纷赶来送行。与戚戚悲悲的祖母、母亲、翠花等亲人不同,郁达夫的第一次出门远行却是兴高采烈的,“远一程,再远一程!”

远一程,再远一程_关于郁达夫的故事

清宣统三年(1911)的春天来得特别的早,也特别的快。元宵节刚刚过去,寒凝大地已是一派新气象,连续几天微带暖意的东南风,一扫数日来的阴霾雾障,太阳公公也终于露出久违的笑脸。鹳山上的皑皑白雪开始融化,杨柳泛绿吐翠,桃花红梨花白,莺飞草长。冷清、沉寂了一个冬天的船夫和渔民们,也不知从哪里突然冒出来,嘹亮的号子声和欢快的笑语,重新荡漾在富春江上。

万物复苏,百花争艳,又一个春天来临了。

与自然界的春天相比,郁达夫心中之春,更是色彩斑斓,气象万千。

领到富阳高等小学堂的毕业证书和由堂长与知县共同开具的增生执照,他激动,他兴奋,憧憬未来,瞭望前程,心里是一片光明,一片希望。

第二天,东方微微发亮时,他就登上鹳山的最高处,想理顺理顺几天来乱如麻团的思绪。离开学堂,独处书斋,脑海里浮现的尽是长兄在大洋彼岸,西装革履的身影,耳边鸣响的也全是长兄振聋发聩的声音:“富春之所以无大人物,多为地方山水所缚也。”对长兄的高论,他是极表赞同的。走出去,一定要走出去,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走出去,茅塞才能顿开,只有走出去,才能领略无限风光,只有走出去,才能有所作为。(www.guayunfan.com)长兄就是榜样,长兄就是旗杆,长兄就是目标。长兄的话就是最高指示。长兄在前,小弟焉能不随其后?

以上想法,曾经长时间在郁达夫心中盘旋,尤其是最近几天,出现的频率更多、更勤。

大清王朝废除科举后,严令各级地方政府都要办新学,县设高等小学堂,府辖中学,省办大学,全国皆然,不能例外。

东南一隅的浙江,素以文物昌盛,注重教育,人才辈出而闻名,在办新学方面,自然也不会落后。

当时的杭州,除杭府中学外,还有宗文和安定两所,三足鼎立,各具风采。一个省会城市,同时拥有三所中学,在20世纪之初的中国是罕见、少有的。

将全省的中学调查一遍,经过反复认真地比较,郁达夫认为,杭府中学乃是最佳选择。

对小儿子去杭州求学,母亲陆氏虽然满心欢喜,大力给予支持和帮助,但对他第一次单独出远门还是有点放心不下。在她的思维定势里,年龄这么小,又是外出考学,没有人陪送是绝对不行的。陪是一定要找人去陪的,但找谁去陪呢?老人家犯了愁。两个儿子是指望不上的,大儿子在日本留学,好几年都没有回来了,二儿子在杭州陆军小学堂,年假是不放的。其余的都是女流之辈,不适宜陪送。

想来想去,陪同小儿子到杭州考中学的人选,唯有亲戚中的老秀才最合适。

这一位老秀才,典型的儒家信徒,一举一动都讲究格式和程序,不敢越礼教的城池半步,而且迂腐迷信。吃过早餐,他便带着郁达夫先上祖宗堂点了香烛,行跪拜之礼,然后又向祖母、母亲,作三个长长的揖。虽是大白天,也点起两盏印有“仁寿堂”和“郁”字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大门口,犹如办什么喜事似的。中午,一老一少再一次祭奉祖宗,祈祷他们的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外出一路平安,万事如意,并拔起三株柄香和灯笼一道捏在手里。

一切就绪,准备启程时,凡是知道郁达夫要动身的远亲近邻,都纷纷赶来送行。祖母没有出面,她忧虑着最小,也是最疼爱的孙子,将离乡别井,远去杭州,三天前就已愁眉不展,不大吃饭不大说话,一个劲地念经拜佛,祈求神灵保佑小孙子一路平安。看她这个忧伤的样子,大伙都劝她不要再出来送行。

已成大姑娘的翠花,几天来一直忙着为郁达夫收拾春夏的行装,背地里已哭好多次,眼睛都红肿了。母亲嘱咐她在家里照顾好祖母,不要出来送,但她还是忍着泪水,坚持送到江边。

平常给人以坚毅刚强感觉的母亲,这一回却是柔情似水,送到门口,一句“一路……顺风……顺风!……”的话没说完,就哭着跑回屋里躲藏起来,因为出远门是要图吉利的,眼泪决不可以叫远行的人看见

满载旅客的帆船,随着掌舵老大的一声吆喝,缓缓离开码头,悠悠然然地行驶在富春江上。

码头上送行的亲人看不见了,美丽的鹳山,巍峨的春江第一楼,古风古韵的钓台,高低摇晃着抛向身后,渐行渐远,直至退出视野。

与戚戚悲悲的祖母、母亲、翠花等亲人不同,郁达夫的第一次出门远行却是兴高采烈的,“远一程,再远一程!”是他的梦想。

梦想就要成为现实,他能不高兴吗?然而,船行至县城的极东面,连最后几家的炊烟也看不到的时候,他的鼻子里忽而起了一阵酸溜,正和老秀才谈诗论词的话题,突然中断音响,为遮掩自己脆弱的情感和失常的举止,他忙转身从网篮里拿出几册《古唐诗合解》,装作在寻找什么证据,来诠释刚才的一些观点的样子。

《古唐诗合解》,是清雍正年间长洲(今苏州)学者王尧衢(字云翼)编辑的一部诗歌选集,共16卷,其中古诗4卷,唐诗12卷,具有浓厚的宗唐色彩,流传甚广。

事不凑巧,就这么的信手一翻,竟然翻到“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这一首,更增加一些淡淡的哀愁。倏忽间,书本上的字迹开始模糊起来,双颊上也不期然地流下两行泪水。

老秀才年过半百,久经风雨,洞晓世事,早已看出郁达夫心中的愁绪,为不打扰他,有意地侧过身子,遥望两岸的青山绿水,沉醉其中。

郁达夫见老秀才并没有注意到自己刚才的失态,也就顺势侧歪了头,靠住舱板上的一卷铺盖,显现出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

眼睛不闭倒还好些,等眼睛一闭拢,他的脑子里反而更猛烈地起了狂飙。想起疼爱自己的祖母、母亲,当他走之后的那一种孤冷的情形。想起朝夕相伴的翠花,看到她为自己出行忙前忙后的样子,真不知道该怎样来表达感激之情。想起“螳螂区”的阿千等小伙伴,他们还是那样的放浪形骸吗?想起温馨、浪漫的校园生活,那里可安好?想起同窗多年的同学,他们都在哪里呀!最后,他想起了赵家的少女莲仙,以及昨天晚上和她在月光里相对的那一刻。

太阳依旧在那里闪着亮光,散发着热量,市街上也依旧是那样的繁华热闹,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可谁知道,一个怀着远大理想的少年郎,已悄然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奔向远方。

少年人的悲伤,毕竟是易消的春雪。郁达夫躺下身体,闭上眼睛,暗暗地流下许多泪之后,弄假成真,不久就呼呼地熟睡了过去,等到那位老秀才将他摇醒,喊他吃饭的时候,船早已驶过渔山,快要进入钱塘的境界。

几个钟头的安睡,一顿饱饭的快啖,和船篷外山水景色的变换,已于不知不觉间,将他满腹的伤感,一肚子的哀愁,洗涤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杭州的高山渐入眼帘,船工的号子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满船的人都兴奋起来,纷纷走出船舱,挺立船头。他和老秀才也都来了精神,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畅快淋漓,谈起将来的日子,郁达夫的心里又鼓起一股奔腾的热流:“杭州在望了,以后就是不可限量的远大前程!”

抵进城廓,郁达夫的心房无比剧烈地颤动起来。他虽然还不曾领略过杭州的奇山异水和绝妙的人文风情,但在灵魂的深处却早已有它的烙印。

他们的祖先从北方南逃时,这里就是最初的落脚之地。南宋王朝前后存续了150年,御医祖先及族人也先后在这里相伴了150年。

南宋王朝退出历史舞台,繁衍生息数代的郁氏家族也随之风流云散,各奔东西。

记得母亲曾多次很自豪地说:“我家祖上当过宋朝皇帝的医生那样的大官呢,皇帝还说,郁家后代一定要出名医。”

皇帝的预言,虽没有成为现实,但他们的家族却是代代行医,并与杭州结下不解之缘。

高祖圣山公是在这里的“春风堂”学成归去的,成了地方上的一代名医,创造了一份不菲的家业。

大哥郁华是在这里考取功名,成为举人,尔后被派往日本留学深造的。

二哥郁浩是这里陆军小学堂的新生,前景正光辉灿烂着哩!

在郁达夫的心目中,杭州既是他们祖先的发祥地,也是他们的家。

马上就要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他的心能不激动吗?

当时的杭州共有三所中学可供选择,三所中学之中,杭府中学师资力量最雄厚,校园设施最齐全,但也是最难考的一个。

凭着自己的实力和志向,郁达夫报考了杭府中学。

因为有“家”的归属感,所以,信心十足,临场发挥也正常,“一篇中文,两三句英文的翻译,以及四题数学”,两个小时的功夫,就交卷完事。

因考试特别顺利,志在必得,当天晚上就和老秀才、二哥及同乡友人痛饮一场,“醉倒于江干酒肆”,被同人传为笑谈。《自述诗》第十三首记述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儿时曾作杭州梦,初到杭州似梦中。 笑把金樽邀落日,绿杨城郭正春风。

诗的大意是说,孩提时代就想着要进杭州城玩玩,因而初到杭州真好像是在梦境中一样,笑举酒樽,怀着邀落日共饮的豪情,痛饮一醉,被新绿的杨柳掩映着的城郭,正吹拂着温熏的春风。

考完试,等待发榜之前的几日闲暇里,在老秀才和二哥的陪同下,郁达夫饱览了杭州的山水名胜。

杭州之美,首选在西湖。

七千多年前,西湖为钱塘江的一个浅海湾。南面的吴山和北面的宝石山相对,是环抱这个海湾的两个岬角。由于长江、钱塘江和附近群山中的溪流带来许多泥沙,不断堆积,塞住湾口,使沙洲增长,最后连接成陆地,便形成一个潟湖,就是今日的西湖。

环湖四周山峦叠翠,花木繁茂。峰、岩、洞、壑之间,穿插着泉、池、溪、涧,青碧黛绿丛中,点缀着楼阁、亭榭、宝塔、石窟。湖光山色,风景如画。苏轼有诗赞曰:“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春题湖上》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匀留是此湖。

水之灵秀,全在山的烘托。

杭州之美,山的陪衬之功是不可没的。晚清革命女侠秋瑾曾有诗云:“老树扶疏夕照红,石台高耸近天风。茫茫灏气连江海,一半青山是越中。”

紧邻城区的玉皇山、凤凰山、宝石山、昊山和飞来峰等是映衬西湖之美的主要峰峦。

玉皇山屹立在西湖与钱塘江之间,地势和南北两座高峰堪称鼎足;登高一望,西北看到的尽是西湖的烟波云影,与围绕在湖山的一带山峰;西南是三江,叶叶风帆,有招之即来,挥之便去之势;向东展望海门,一点巽峰,两派潮路,气象更加雄伟。

凤凰山高耸在市区的东南面,北近西湖,南临钱塘江,形若飞凤,故得此名。漫山遍野,树木葱笼,奇石琦珑,洞壑幽深,泉水叮咚,鸟语花香。

另外,像超山的梅花,吴山的怪石,葛岭的仙迹,飞来峰的传说,也是奇妙独特之景色,美不胜收。

从乡下初到杭州,像《红楼梦》大观园里的香菱,刚刚偷偷地学做诗词,一见这处假山盆景似的湖山,心中的那个喜悦,无法用言语来表白。天天和那位老秀才及二哥爬爬山,喝喝茶,逛逛湖景,看看如云的美女,大饱眼福,晚上则买醉而归。

快活啊,快活!平生从没有这样的游玩过,一连快活了好几天,可等到杭府中学发榜那一天,却是傻了眼。

杭府中学的考试是顺利过了关,榜上有郁文的大名。但一看入学须知,头一下子就大起来,“要缴学膳费进去的时候,带来的几个读书资本,却早已消费了许多,有点不足了”。

借吧,向谁去借呢!人生地疏,借是当然借不到的;二哥虽在杭州,但每月也只有二元或三元的津贴,自已做零用还很勉强,更哪里还有余钱为他弥补呢!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啊!一筹莫展,颓丧之极。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郁达夫在旅馆里唉声叹气,自怨自艾,想废学回家,另寻出路的时候,恰巧碰上三个同班毕业的同学也从富阳到杭州来了。

他们是因为杭府中学难考,并且费用也贵,预备一道去报考学膳费比较便宜的嘉兴府中。大家聚拢来一谈一算,都觉得郁达夫手头里的钱,虽然在杭府中学不能支撑半年,但若上嘉兴去,则连来回的车费算在内,足足可以维持半年有余。穷极计生,胆子也放大了,征得二哥和老秀才的同意,当日就决定和他们一道上嘉兴去读书。

第二天早晨,挥泪告别哥哥,千道万谢,告别那位多日朝夕相处的老秀才,和三位同学一起踏上新的征程,向离家更远的嘉兴府去。《自述诗》第十四首云:

欲把杭州作汴京,湖山清处遍题名。 谁知西子楼台窄,三宿匆匆出凤城。

诗的大意是,我把去赴考的杭州看作北宋的都城汴京,幸运地考中后,想在湖山胜处都题上自己的名字,不料这著名的西子楼台却太狭窄,我仅在杭州小住三天便匆匆地离去。

最难考的杭府中学的入学考试,郁达夫就轻而易举地过去了,并有成绩单在手,即使不再参加嘉兴府中的考试,他们也会认可的,更何况这里的笔试更简单,更轻松,对他来说一点不在话下,小菜一碟。

嘉兴,属平原水乡,每天的日出日落,都是从地平线上出来,再从地平线上下去,几乎看不到一座高山,甚至连土堆一样的丘陵也看不到,到处是田园、流水、湖泊、人家,这是与家乡富阳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

嘉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然和人文景观也是可圈可点,如南湖和落帆亭、曝书亭等就很具特色。

南湖是嘉兴最大的湖泊,分为东西两块,二者相连似鸳鸯交颈,被当地人戏称鸳鸯湖。湖心岛上有座水木清华、晨烟暮雨的古代楼阁,名烟雨楼,取唐代诗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命之。

落帆亭,也是嘉兴的一个亮点,坐落在北门端平桥西北侧,由苏州等地进入嘉兴的帆船到这里都要落帆,徐徐靠近码头,故有此名。始建于北宋时期,明天启末年重建,清光绪元年(1875)再修,并增筑太白亭等。该建筑坐北朝南,迎面湖假山亘卧,北侧有兰香如意轩,东边磴道接帆影亭。亭四柱三间,单檐歇山顶,朱栏赤楣,卷棚轩畅。亭外三面环水,登高望远,运河帆影点点,亭内峰石叠巘,绿树婆娑,飞檐翘角,相映成趣,为江南园林精品之作。

郁达夫初到嘉兴,没有亲戚,没有朋友,师生之间又隔膜,方言和风俗习惯不同,彼此间的交流一时也不太顺畅,因而十分寂寞和孤独,课余之暇,常和一同来的几个同乡同学或泛舟南湖,或徜徉于落帆亭,借美景来消融时光,化解哀愁。《自述诗》第十五首云:

鸳湖旧忆梅村曲,莺粱人传太史歌。 日暮落帆亭下立,吴王城郭赵家河。

诗的大意是说,未来嘉兴之前,他曾读过清初大诗人吴梅村的《鸳鸯湖》,对鸳鸯湖已有朦朦胧胧的印象,今日亲自泛舟湖上,又读到朱竹垞的《鸳湖掉歌》,触景生情,感慨万千,鸳鸯湖之美,鸳鸯湖之幽,鸳鸯湖之静,名不虚传也。

郁达夫在嘉兴时的意外收获,就是瞻仰了曝书亭,并对当地文化名流朱竹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他的《鸳湖掉歌》爱不释手,回味无穷。

朱竹垞,清初诗人、学者,“少而聪慧绝人”,“书过眼复诵,不遗一字”。少年时肆力于古文,博览群书。家境贫寒,常常断炊,但他依然安坐书房读书。50岁时,以布衣身份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入选,任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撰《明史》。通经史,能诗词,擅古文,创浙西词派,与王渔洋同为文坛领袖,被人并称为“南朱北王”。64岁时引疾乞归故里,专意著述。

相传,康熙微服南巡,途经嘉兴王店镇时,见一老者袒腹露肚在荷花池边晒太阳,好奇地询问因由,此人叹道:“没法子,我一肚皮书派不上用场,快发霉了,晒晒太阳,免得霉烂掉。”康熙回京后即召其进京面试,果然满腹经纶,文韬武略,遂当场授予翰林院检讨之职,委以修撰《明史》的重任。辞官回归故里后,感恩皇上的器重,慧眼识才,出资在与皇上对话的地方修建了“曝书亭”。

曝书亭之外,朱竹垞还有一佳话被广为流传。

朱竹垞辞官回家后,曾在鸳鸯湖周边广植罂粟,而且往往是夜深人静的月光下,由年轻妇女赤身裸体的播撒种子,故《鸳湖掉歌》中有“怕解罗衣种罂粟,月明如水浸中庭”句。

年少多情的郁达夫读到这两句,立时就引起丰富的想象,并情不自禁地发出“艳丽至极”的赞叹声。

多年后,郁达夫途经嘉兴时,遥想当年读朱竹垞《鸳湖棹歌》产生的美妙遐想,顿时诗兴大发。

昔年曾向鸳湖住,今日重来感慨多。 最忆白头朱太史,满园红袖谱新歌。

初离开家时,郁达夫毕竟还是一个16岁的少年,又是第一次独立生活,产生思乡之情,怀念亲人之意,也就不言而喻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半年之中,当寝室的油灯灭了,或夜膳刚毕,操场上暗沉沉没有旁的同学在的时候,他一个人真不知流尽多少思家的热泪。《自述诗》第十六首云:

离家少小谁曾惯,一发青山唤不应。 昨夜梦中逢母别,可怜枕上有红冰。

诗的大意是,离家独身在远远的异乡,少年的心怎能安之若素呢?眺望故乡,一束青丝似的碧山遥遥横亘,可任我怎样呼唤也不答应。昨天夜里梦见与母亲分别的凄惨情景,啊,和着血的泪水在枕畔凝成了红色的冰。

历史的真实情景是: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嘉兴府中的校园静悄悄,上了一天课的师生们,身心都已疲惫至极,除个别人仍到自修室用功之外,大多都选择走出校园,或观赏夜景,或聚众游戏,年龄大一些的则到酒馆小酌几杯消愁解闷。

空空荡荡、沉沉寂寂的操场一角,悄然伫立一矮小少年,仰望长天,悲戚难抑,暗暗抽泣。这个少年就是郁达夫。

西天的一角是他的故乡,那里有他的祖母、母亲、翠花和童年的伙伴,还有他的初恋赵莲仙。

自己苦苦地想他们,念他们,但不知他们可否也在思念他这个离群的孤雁。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而这样的场景却也不间断地在重复着,更新着。

在诸多忧愁缠绕的日子里,能给他一点宽慰的是家书。每次接到大哥郁华、二哥郁浩和娘亲的来信,他都要激动半天,产生无限幸福的快感。

遗憾的是,娘亲的来信,一点也没有提到过赵家少女,自己也不好意思问,更不敢直接写信,愁死人啊,愁死人。

异地他乡,愁思萦回,寂寞惆怅,一种失意失恋的神态,使他沉浸在悲苦之中。每次痛苦不期然来临之时,他会想得很多很多,一是严厉而仁慈的母亲;二是莲仙那张微笑的脸蛋,三是那位淘气的同桌。但想过之后,一方面是甜蜜的,一方面也是酸楚的,有一股说不出的情感。但不论哪一种情感出现,只有将这一切都转移到读书和作诗中,方能换回一时的安宁。

忧能伤人身,亦能启人智。在孤独的悲哀里沉浸了半年,郁达夫逐渐成熟起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嘉兴府中,被怀乡的愁思苦扰,没有别的方法好想,就一味读书,一味作诗。

在这期间,他究竟读了哪些书,已无从考证,但他写了好多好多的诗,却是有根有据的。据郁云的《郁达夫传》讲,在嘉兴时,他作成的五言七言诗,曾写满一册红格子的作文簿。

郁达夫在嘉兴府中求学不足半年,六月份因病魔缠身,不得不提前回家疗养,好在是各门功课都已进行完,期末考试的成绩也出来了。

因嫌嘉兴离家太远,生活不太适宜,临行前,郁达夫向校方当局提出转学的请求,并希望开具修业文凭。

学校监督方於笥毕业于上海中西书院,曾游历美国、加拿大、日本,清末加入光复会,立志反清革命,教育救国,思想开明,很重视和爱惜人才。他看到郁达夫的培养潜质,尊重他的选择,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破天荒地开出一张修业文凭,其中载明:“学生郁荫生(原名文),现年十六岁,系富阳县人。本学期总平均分数八十四分一厘,列入最优等。”日期是宣统三年闰六月,后面是监督方於笥的亲笔签名。

从嘉兴到杭州,下车伊始,郁达夫先到杭州府中找到监督邵伯絅,说明重新入学的意图,并呈上方於笥开具的修业文凭。

郁达夫是以优异成绩考人杭府中学的,后因学膳费不足等原因转考其他学校,这一点,邵伯絅是知道的。

半年后,重新申请回来,说明他对杭府中学是有感情的,又言之,他在嘉兴府中属最优等生,证明他是可堪造就,前程似锦,谁不希望培养有前途的学生。所以,邵伯絅没有犹豫就批准了他的转学申请。

人逢喜事精神爽,没想到转学的事情竟是这样顺利的办成了,从杭府中学出来,马不停蹄地来到二哥就读的陆军小学堂。

兄弟俩半年没见,猛然相遇,好似梦中,抱头痛哭起来。晚上,自然又是一次痛饮。

半年前,参加完杭府中学的考试,等待发榜的空闲里,郁达夫已经将西湖、葛岭、九溪十八涧等著名景点看了一遍,这回再来却是一点游玩的兴趣也没有。仅住了一日,即决定回去,临行前,看看口袋里的钱,还有一些盈余,就从梅花碑的旧书铺里,买回一大堆书。

回到家中,祖母、母亲、翠花都是万分的喜悦,祖母一把将他搂在怀里相拥而泣,翠花一边擦眼泪,一边为他准备晚餐。亲友们闻讯,也陆续赶来看他,齐声夸他,个子长高了,人也胖了,也会说话了,像个大人了。

一夜和亲友说不完的离别之苦,一夜和朋友道不完的相思之情。

第二天,他匆匆吃点早饭,就来到小学堂前的林阴道上追寻旧梦,期盼对面的楼头窗里,有一张少女的粉脸出来向他抛一眼两眼的低眉斜视!

他失望了,“脚踏着日光下石砌路上的树影,手捉着扑面飞舞的杨花”,来回走了几趟,却不曾看到那张少女的粉脸,也未闻到一丝“脂粉”的气息。

离开学宫的泮水围墙,再到城隍庙的舞台下,半年不来,物是人非,熟悉的少女的粉脸,一个不曾遇到,看到的尽是些奇异的目光和陌生的人脸,他又失望了,莲仙、倩儿、红儿,你们都到哪里去了呢?我在苦苦地寻觅,难道你们把我忘记了吗?不可能啊,不可能。

“带着了银灰的白色,躺在流霜似的月华影里”,郁达夫沿着城河上石砌的长堤,一步三晃,慢慢地踱着闲步,脑子里出现的却是他和莲仙两人月下痴谈的情景。他是多么奢望在这里和莲仙再相聚一次,叙说衷肠。

凡是和莲仙曾经“幽会”过的地方,郁达夫都再度重游,希望奇迹出现,然而,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

奇怪的是,亲友的闲谈中,也没有人再向他提起过莲仙、倩儿、红儿三人的名字,好像她们从人间蒸发了似的。

渐渐地,他对莲仙的“追寻”也就画上了句号。

看不到初恋莲仙的身影,听不到心仪的倩儿、红儿的声音,郁达夫的心悲凉起来,有意思地放弃了寻觅和追求,坚信有缘时自然能相会,无缘时踏破铁鞋找不到,一切随缘去吧!

有了这样的心态和想法,多日的困惑也就释然了。

昔日小学堂里的同学,有的当了孩子王,在乡下或城里坐馆授徒,有的回乡继承祖业,成了有新理念新思想的地主,也有外出经商和人衙门当幕僚的,大伙相聚已是不可能,偶尔碰上一二个,多是急匆匆的样子,难得有半日的清闲。

邻居的阿千等童年时的伙伴,为沉重的生活所压迫,已失去往日的从容和洒脱,哪里还有时间和他这个洋学堂里的公子哥东拉西扯,说白了是高攀不起,或者说不愿高攀了。

在异地他乡时,思念亲人,倍感孤独。回到家乡,时过境迁,往日的情,曾经的爱,都已成为过去式。他依然孤独。

为打发孤独,寻找快乐,他一头扎进书的海洋。

在杭州买回来的一大堆书里,使他那一年的暑假过得非常充实。

其中三部书使他终生受益匪浅。

一部是黎城靳氏的《吴诗集览》。因为吴梅村的夫人姓郁,当时虽还不十分懂得他诗的好坏,但一想到他是和郁氏有姻戚关系的这一层,就莫名其妙地感到一种亲热。

吴梅村早期的诗歌,褒忠斥奸,不乏激昂慷慨之作,亡国降敌之后,则多是悲凉哀怨之声。郁达夫深受其影响,对他的诗作赞赏有加。

斑管题诗泪带痕,阿蒙吴下数梅村。 冬郎忍创香奋格,红粉青衫总断魂。

一部是无名氏编的《庚子拳匪始末记》。这一部书,从戊戌政变说起,说到六君子的被害,李莲英的受宠,八国联军的入京,圆明园的纵火等地方,使郁达夫激起满腔义愤。

一部是署名曲阜鲁阳生孔氏编定的《普天忠愤集》。甲午前后的章奏议论、诗词赋颂等慷慨激昂的文章收集得很多,也很全,读了之后,使人觉得中国还有不少的人才在那里,亡国大约是不会亡的。

这三部书读后,郁达夫总的一个感想是,恨自己出世得太晚,太迟了,前既不能见吴梅村那样的大诗人,和他去做个朋友,后又不曾躬逢着甲午、庚子的两次大难,去冲锋陷阵尝一尝打仗的滋味,落个“民族英雄”的称号。

是《吴诗集览》等书,使郁达夫过了一个快活、充实,有意义的暑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