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

时间:2022-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曲阳石雕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入选文化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作为河北省乃至全国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典型代表,曲阳石雕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目前河北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基本建成四级名录体系。从当前保护效果来看,河北省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发展上差异化明显。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_以曲阳石雕为例_区域文化产业研究 2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以曲阳石雕为例[1]

张 宁 王荣花 唐玉华[2]

摘 要:生产性保护的方式是近些年新近兴起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也是当前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途径。当前“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在我国还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如何既保持传统技艺的流变性,又不“流失”其核心技术和人文蕴涵,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曲阳石雕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入选文化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本文通过考察曲阳石雕在生产性保护工作方面的典型经验,旨在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曲阳石雕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逐步开展,研究者所提出的保护方式也在不断发展,有抢救性保护的方式、整体性保护的方式等,而生产性保护的方式是近些年新近兴起的关于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也是当前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途径。

2012年2月5日,由文化部等16个相关部委共同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北京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精品在中国农展馆展出10天,河北省的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参加此次展览。在这7项非遗项目中,保定独占3项,其中之一就有曲阳石雕。作为河北省乃至全国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典型代表,曲阳石雕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本文将主要探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状况及保护情况,并以曲阳石雕为个案探讨其生产性保护产生的背景及具体路径,以期为其他地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一、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保护现状

(一)河北省非物质文化资源状况

河北省地处京津冀经济圈,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拥有共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2项,位居全国第二。国务院2006年印发的《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确定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共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和民俗10类。而河北省有9类共计39项榜上有名,数量位居全国第四。在2008年的国家第二批名录中,河北省入选78项,2011年的第三批名录中,河北省占15项,共计132项。[3]另外,河北省人民政府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09年、2012年、2013年公布了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614项,其中第一批130项,第二批97项,第三批139项,第四批111项,第五批134项。河北省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6名,河北省人民政府分别于2008年、2010年、2012年公布了三批共计490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数量大、种类全”的特点,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尤其是如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蔚县剪纸、磁州窑烧制技艺、曲阳雕刻工艺、曲阳定瓷等高水平的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具有极高的市场潜力。

(二)保护措施

从机构设置方面来看,早在2005年10月,为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由河北省政府牵头,成立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专家委员会,统一协调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河北省还设立了专职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处级文化事业单位——河北省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保护中心。目前,河北省11个省辖市也先后成立了相关的领导机构和工作部门。

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工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河北省在2006—2008年期间重点深入开展了全省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目前河北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基本建成四级名录体系。从全省层面上看,已经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第一、二辑),系统介绍了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图志》(第一、二辑),全面介绍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料。另外还有《河北民间古乐工尺谱集成》《河北民间音乐传统曲目集成》《河北戏剧》《河北皮影、木偶》等。

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2年9月,河北省文化厅组织开展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申报和评审工作,并最终将衡水习三内画艺术有限公司、曲阳定瓷有限责任公司、宏州雕刻传习所、武强年画博物馆等52个单位命名为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除了河北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全省各地政府还纷纷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例如,武强年画博物馆、蔚县剪纸博物馆、藁城宫灯博物馆、中国评剧博物馆、唐山皮影博物馆以及丰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陈文增三联艺术馆等。另外,还有民间自发开办的专题博物馆,这些专题博物馆,一方面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良好的静态保护,另一方面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提供平台。

2009年5月,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实施有效的整体性保护,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了首批包括永年广府古城及临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大名县大名府故城和明城周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邯郸市峰峰矿区磁州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蔚县蔚州古城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魏县漳南传统棉纺织技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曲阳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在内的11个河北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从当前保护效果来看,河北省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发展上差异化明显。一方面,一些原本市场效益比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政府予以政策扶持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发展状态较好。例如,曲阳雕刻、衡水内画、蔚县剪纸等,本来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从业人员较多,不仅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还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很多没有市场效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虽然进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也提供一定的补贴,但仍然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困难。资金缺乏直接造成了活动经费不足、场地设施简陋老化无法改善,甚至导致了部分传承人迫于生计放弃或者疏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严重制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念的兴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概念最早提出始于2006年。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当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提出生产性保护的理念。2008年,在青海举办的唐卡国际论坛上,首次把生产性保护作为论坛的一个议题,此后生产性保护的概念借力于国家文化部门的强势推动,逐渐被人们熟知和实践。在2012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更是明确指出要对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

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这一理念,是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进程中应运而生的,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部分具有生产性质的项目特点而提出来的一种保护方式,它主要针对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中的药物炮制技艺和部分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方式对具有生产性质和特点的非遗项目的保护是十分有益的,在保护工作的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是指在不违背传统手工生产规律和运作方式,保证其本真性、整体性、手工核心技艺和传统工艺流程的前提下,使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得到积极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技艺价值要靠人的手工创造来体现,只有在生产实践中,这些非遗的传统工艺流程、核心技艺等才能实现保护、传承和弘扬。在生产与经营流通等环节中使此类非遗项目得到有效、健康发展,最终达到科学保护,这是这一保护方式的终极目的。[5]

传统手工艺的形态特征和功效作用,只有在生产实践的具体活动中才能得到展现和发挥。如果将传统技艺仅仅放在表演台上进行,不去面对社会生活的实际目标进行生产,这种技艺是难以维持下去的。因此,传统技艺的保护不应该被简单僵化消极地保存在博物馆或书本之中,需要在不违背其内在规律和自身运作方式、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将其导入当代产业体系,使之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

当前“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在我国还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如何既保持传统技艺的流变性,又不“流失”其核心技术和人文蕴涵,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曲阳石雕作为民间美术一类,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优秀代表。由于它在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因此在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曲阳宏州石业集团有限公司传统美术曲阳石雕作为河北省入选的两个项目之一,获得了高度赞扬。本文将主要以曲阳石雕为个案,探讨其生产性保护现状及具体路径,以期为其他地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二、河北省曲阳石雕的发展历史及产业现状

(一)发展历史

河北省曲阳县属保定市境内,位于太行山东麓,距首都北京200千米,距河北省会石家庄70千米,北距保定80千米,东北距天津190千米。处在发展中的京、津、保、唐大北京经济区,已被纳入京、津、石、保两小时城市群和环京津经济圈。曲阳自秦朝置县,历史悠久,有“雕刻、定瓷、北岳庙”三大文化瑰宝,是中国雕刻的发祥地。

曲阳县是中外闻名的雕刻之乡,据现有史料考证,其雕刻技艺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曲阳县志》记载:“黄山自古出白石,可为碑志诸物,故环山诸村多石工。”河北省曲阳县是汉白玉雕刻艺术的故乡。曲阳石雕所用材料天然汉白玉储量丰富,产于该县城南黄山之下,石质具有洁白晶莹、纯净细腻、脂润坚韧、经久耐磨等特点。既易受刀,又耐风化,色泽不败。曲阳石雕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构思精巧,造型美观,纹饰清晰剔透、生动逼真,刀工精湛细腻、圆润光滑。

早在公元前200多年的汉代,曲阳石雕已用于建筑业了。自西汉始,曲阳石工即用大理石雕刻碑碣等物。魏晋南北朝是曲阳石雕的繁荣发展时期。1954年,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了2200多件石造像,其中有北朝时期确切纪年年款的就有110多件。北魏时曲阳石雕中的佛像、石狮已独具风格。当时,全国各地崇尚佛教,大兴土木,修建寺庙,促进了曲阳石雕中各种佛像作品的发展。隋唐两朝是曲阳石雕的鼎盛时期。这时的曲阳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汉白玉雕像的发源地及雕造中心。曲阳北岳庙中收藏有许多此时期技艺精湛的作品,如佛像、观音菩萨、阿难、迦叶、武士、石虎、盘龙灯等。此时的雕刻手法已经趋于纯熟刚劲,造像线条清晰,简洁流畅,衣纹层次分明,人物形象优雅自然,生动逼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至元代,曲阳石雕已享有盛名,涌现出杨琼、王道、王浩等一批杰出的民间雕刻艺人。元世祖忽必烈兴建大都(北京),召集各地能工巧匠。曲阳石雕艺人杨琼因雕技精湛,被任命为总管。据北岳庙内由姚燧撰文、赵孟书丹的《大元朝列大夫骑都尉弘农伯杨公神道碑》记载,曲阳西羊平村出身雕刻世家的杨琼,为元代曲阳民间石雕艺人的杰出代表,他雕琢的一狮一鼎进献于元世祖忽必烈,被赞为“绝艺”,将其“编籍宫中”,并“三迁其官”,官至“领大都等路山场石局总管”,令其督造元大都宫殿。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就是由杨琼设计监造的。及至清朝,更是有了“天下咸称曲阳石雕”的盛名。在清朝末年巴拿马举行的世界石雕艺术赛会上,曲阳艺人刘普治雕刻的“仙鸽”“干枝梅”等作品荣获世界第二名。

两千年来,层出不穷的雕刻大师传承着这项不衰的雕刻技艺。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的兴建,天安门的修复,毛主席纪念堂的建造,天津引滦入津纪念碑的建设、赵州大石桥的重修等重大工程,都有曲阳石雕艺人参加。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河北厅中的历史名人浮雕,也是由他们完成的。

1986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曲阳县,为该县题词“雕刻之乡”;1991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视察曲阳县,为工艺美术大师卢进桥建筑艺术公司题名;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视察曲阳县时题名“东方石雕城”。1995年,国务院正式命名曲阳县为“中国雕刻之乡”。

(二)产业现状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程度的加强,2006年5月20日,曲阳石雕作为河北民间美术的代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曲阳县的卢进桥和甄彦苍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08年9月,曲阳宏州石业进入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

雕刻业已经成为曲阳县的特色产业,也是传统的富民产业,在国家建设、国际友好往来和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上到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小锤叮当响,庭院出厂房,要说打雕刻,人人有一手”的民谣形象地说明了石雕业在曲阳的繁荣。曲阳石雕运用圆雕、浮雕、线雕等技法,将透视学、解剖学、美学融于石雕之中,其创作题材广泛,有秀美雅致的水果,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以及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名胜古迹、古今人物等上百种传统作品。除用汉白玉外,曲阳石雕还有用雪花石、桃红、墨玉等石料刻制的精品。作品具备木雕之细腻、牙雕之玲珑、玉雕之逼真,造型优美,形神活脱,刀工细腻。曲阳石雕种类繁多,既有仿古作品,又有现代人物肖像,还有各种建筑装饰用品和家庭装饰用品,畅销日本、美国、加拿大、泰国、新加坡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雕刻技艺方面,借鉴西方雕刻技法并与传统雕刻技艺融为一体,吸收现代美学理论,涌现出了以卢进桥、甄彦苍、安荣杰为代表的一大批工艺美术大师,形成了各具风格的不同流派。其中卢进桥为传统派的代表,创作的“卧兽观音”“天女散花”和“三大仕”5件作品被国家定为珍品,分别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和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工艺美术家安荣杰为创新派代表,擅长巨雕力作,代表作品有:高11米、重20多吨的巨型樟木金刚力士像——“哼哈二将”,广东三水市108米卧佛以及创造了世界之最的山东蒙山217米高的寿星巨雕工程。

另外,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甄彦苍在继承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洋雕刻技法,开创了曲阳雕刻的西洋流派。也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并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阳石雕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培育的雕刻技工达6000多人,建立大小雕刻企业2000多家,占据曲阳雕刻行业的半壁江山。徒弟遍布全国各地,形成石雕行业的一大流派。他身后的曲阳县城乃至全国各地,弟子们创办的千余家雕刻企业蓬勃发展。

目前全县有大型雕刻集团7家,雕刻企业2300多家,分布于9个乡镇,从业人员近10万人,年产值50多亿元,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比利时、奥地利、澳大利亚、美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3名,省管专家5名,省级以上雕刻大师21名,工艺美术师数百名,高素质的雕刻技师1万多名,根据市场需求,投资5亿元兴建东方雕刻城,被列为省重点工程项目。现在入驻企业达到400多家,投资4000多万元的雕刻广场正在建设中,年底可望竣工。经过多年经营,截至现在,曲阳雕刻业已形成“一城一线三小区”(一城:东方石雕城;一线:曲新公路沿线;三小区:羊平、文德、党城)的发展格局。最近,在县城至羊平公路两侧规划了占地1000多亩的“雕刻走廊”,并经省批准立项,现正抓紧建设,可容纳雕刻、板材企业50多家。投资500多万元的“雕刻艺术宫”已经投入使用。

三、曲阳石雕生产性保护的路径选择

(一)进行行业整体理论规划

曲阳的雕刻产业不仅是当地的支柱性产业,而且也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引导行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方面,当地政府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2010年4月,根据曲阳雕塑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曲阳县聘请中国传媒大学文化研究院课题组制订了《河北省曲阳县雕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2010年8月25日,该规划经文化部、河北省委宣传部、文化厅、发改委等单位专家评审,是河北省第二个完成的县域文化产业规划,也是保定市首个县域文化产业规划。同时,《中国雕刻文化产业园(核心区)规划》《羊平新城规划》等也相继完成。

《规划》旨在迅速推动曲阳石雕的资源保护和产业优化升级,打造中国雕塑文化创意设计中心、生产经营中心、市场营销中心,进而成为世界“中国雕刻文化产业基地”和“雕塑文化艺术之都”,其主要的途径是实施“1814”战略和“4586”计划。[6]

“1814”战略:1是建设1个产业园区:即雕塑文化产业园区;8是实施8大振兴工程:即软件升级、主体培育、产品拓展、品牌创建、市场优化、复合推广、“双创”提升、人才兴业;14是扶持14个重点项目:“保税区”、城市主体雕塑、世界雕塑文化博物馆、曲阳雕塑特色产品商场、雕塑艺术学院、雕塑创意设计研究院、雕塑主体文化公园、黄山八会寺雕塑地质公园、中国·曲阳国际雕塑文化周、雕塑文化旅游线路、石材废料循环利用、大型演出《雕塑情》、雕塑文化产业园区数字化建设、定瓷专业扶持项目。

“4586”计划包括建设4大基地,即雕塑创意基地、生产经营基地、教育培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开辟5个试验田,即文化体制改革试验田、雕塑文化产业园区科技创新试验田、雕塑文化产业循环经济试验田、雕塑文化产业园区生态化建设试验田、以雕塑文化产业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验田五大试验田,建设8大功能分区,即创意设计、生产经营、会展商务、教育培训、旅游体验、原料交易、行政服务、生活配套区,搭建6大服务平台,即展示推广、综合服务、信息服务、数字化服务、投融资服务、产学研服务。

(二)产业园建设

在《规划》的指导之下,曲阳已经初步探索建立了集技术传承、生产、培训、观摩、销售等功能于一体,配套旅游、餐饮、会展等相关产业融合的综合性产业集聚区。雕刻产业实行园区管理与新区行政管理一体制,虽然不同产业的运营模式各异,但都以石雕为核心为实现资源—资本的有效转化提供动力。

“中国·曲阳雕塑文化产业园”以曲阳县城为起点南至石雕的发祥地羊平镇,全长10千米,包括中国雕刻文化产业园(雕刻城)和羊平镇雕刻文化产业园两个园中园。规划占地总面积20多平方千米,拟投资57亿元。园区建设分为启动筹建(2005—2010年)、资源整合(2010—2013年)、高速成长(2014—2016年)、国际转型(2017—2020年)四个阶段。目前,雕塑文化产业园核心区主体工程已竣工,集创意设计、制作加工、市场营销、包装设计于一体的现代化生产流程基本形成,构筑起传统雕塑、城市雕塑、园林雕塑、仿古雕塑、巨型雕塑五大类雕塑产业体系,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大部分省市,并出口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30.5亿元。园区已入驻雕塑企业近400家,规模以上企业30余家。预计到2020年,园区雕塑企业将达到1000余家,雕塑业产值达到255亿元,实现利税10.2亿元。

2011年2月,曲阳雕塑文化产业园成为文化部正式命名的首批四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之一,也是河北省唯一一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园。

(三)通过保护传承人,保护传统技艺

“非遗”保护的本质是保护人,有人的技术与智慧的延续才有“非遗”的明天。我国文化部在2007年公布的第一批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河北省曲阳县的卢进桥和甄彦苍被列入传承人名单。在中央的带动之下,河北省也分几批确定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传承人。各级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如建立有关档案、改善传承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采取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技艺和知识等,有计划地征集并保管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年会得到中央及地方财政的资助。

针对从艺人员偏爱机械雕刻,传统手工技艺,特别是开料技法、手工剥荒等技法面临失传的现状,曲阳县政府成立了石雕工艺研究会,定期组织老艺人为雕刻企业授课,并采取提高传统手工技艺人员经济待遇等措施予以挽救,使曲阳石雕在适应现代技术的同时不断提升艺术品位。

另外,为了保证技艺的延续性,对传承人授徒传艺给予扶持,为其提供必要的传习活动场所,资助传承人的授徒传艺或教育培训活动。这种生产性保护使得保护传承“非遗”与传承人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状况。2011年正式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经济保障和生活改善,让传承人的接班人也亲身感受到那些民间技艺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实际利益。尤为重要的是民间手工艺从业者获得的莫大荣誉感,他们从过去被人看不起的手艺人变成文化传播者,由之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愿意继承父业、传承师傅的手艺。

(四)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中,不仅要保护原有的技艺传承人,更要培养源源不断的新人才,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基本是师傅带徒弟、父母传子女,尤其很多传统手工艺都是作为养家糊口的技术秘密被长久地保存在家庭或社区内部,使得这些技艺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缺乏相互交流、提高的广阔空间。另外,从传承方式看,很大程度上依靠工匠的自发、自觉传承,多是口传心授的方式,基本上没有文字的记录,更没有形成正规的教育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手工艺者的文化素质,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并出台人才评价制度。

曲阳石雕在实现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过程中,将老艺人传承和雕刻人才的培养结合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曲阳在1985年就创建了河北曲阳雕刻学校,这是由国家教委直接投资兴办的全国唯一一所以石雕为骨干专业、培养优秀雕塑技术人才的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以石雕专业为骨干专业,同时开设民间传统工艺、民间工艺品制作、美术设计与制作、美术绘画四大专业。办学模式以学历教育为主体,在岗短期培训兼顾、独立办学与联合办学互补。2007年,被认定为“农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2008年被省教育厅评定为“河北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为了培养石雕艺术高层次人才,2013年9月22日,河北省相关领导宣布启动石雕石刻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正式开启了一系列针对石雕雕刻的培养计划,预计在两年之内培养300名不同层次的石雕石刻艺术人才。这次的石雕石刻艺术人才主要针对的就是曲阳县,希望带动更多人员来学习雕刻技术,培养石雕石刻技术骨干人员50名、创新型人员80名,其余的是有志于从事石雕石刻的艺术青年学员。

(五)开展曲阳石雕的宣传展示活动

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生产,它必须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施和传习基地,体现自觉传承保护的意识。文化部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企业、单位根据自身条件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室)和传习所,同时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相关保护设施的建设。为充分展示非遗文化,打造“非遗”传承保护新阵地,曲阳当地开展了针对石雕工艺的宣传展示活动。比如出资兴建雕刻博物馆以及雕塑艺术会展中心集中展现中国历代雕刻文化,营造曲阳雕刻品牌,搭建艺术交流、交易、会展经济、服务等一体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雕刻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可以为非遗的展示提供一个相伴共生的展览展示场所,促进非遗的宣传展示和保护传承。目前当地正在探索实施“工厂+博物馆+传习所+文化观光旅游线”人文生态整体保护模式。另外,曲阳县还成功举办了几届中国曲阳国际雕刻艺术节,进一步提高了曲阳雕刻的国际影响和艺术感染力。

河北省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其实行保护的重要意义已经不容置疑,但是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物质化的产品,并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开发,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紧密地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保护者和研究者们一直面临的挑战。从曲阳石雕的发展中我们看到,生产性保护的方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纵深推进的重要途径,它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了“自我造血”功能,较好地实现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的目的。

生产性保护理念发轫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方式的创新探索,其带来的影响力却不应止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所限定的范围。它的核心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与当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康保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3]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4]康保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杨文会,张彦辉,樊中红.曲阳石雕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6]史玉强.掘金燕赵——河北100个县域特色产业资源大整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注释】

[1]本文为河北省科技厅项目“河北省太行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模式研究”(课题号:14457699D)、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太行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课题号:HB13GL019)、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对策与发展模式研究——以太行山区为中心”(课题号:SK201304-4)阶段性成果。

[2]作者简介:张宁,女,河北邢台人,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王荣花,女,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唐玉华,女,河北省财政厅,财政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

[3]资料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

[4]资料来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http://www.hebfwzwhyc.cn/.

[5]文化部.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N].中华文化报,2012-02-27.

[6]杨晓宁.曲阳石雕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驱动力——《河北省曲阳县雕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J].石材,201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