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初见帝王之威_关于乾隆的事迹

初见帝王之威_关于乾隆的事迹

时间:2022-04-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初见帝王之威_关于乾隆的事迹应该说,乾隆皇帝是清朝历史中最为幸运的皇帝。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他的命运最令人同情。乾隆的祖父康熙似乎幸运一些,但是这些幸运也极其有限。至于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似乎更为可悲。乾隆所受的教育,在大清开国以来的历代皇帝之中,是最完整、最严格的。乾隆登基为帝,对上天是崇敬不已,但是对于皇父雍正的很多行事作风与政策命令,却并没有效法或者是遵行。

初见帝王之威_关于乾隆的事迹

应该说,乾隆皇帝是清朝历史中最为幸运的皇帝。这点,从他前面几位清朝皇帝的坎坷命运中就可以看出。

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他的命运最令人同情。他6岁时登基为帝,成了天下之主。可惜天下其实并不是他的,而是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年幼的顺治帝手中不仅没有权力,还得看多尔衮的脸色行事,就连他的生母孝庄也不得不委身于多尔衮。对于一位帝王来说,这是奇耻大辱。幸运的是,多尔衮死了,他终于拿回了属于自己的权力。可是有什么用呢,他最终却又为情所殇,24岁时便郁郁而终。

乾隆的祖父康熙似乎幸运一些,但是这些幸运也极其有限。康熙帝自小便不被父亲宠爱,甚至不能由生母亲自抚养。幼时一场天花,差点夺去了他的性命,幸好他意志坚强终于挺了过来。他8岁登基,只过了几年太平日子,便与四大辅臣中最勇猛的鳌拜起了冲突,朝政被鳌拜所左右。及至除掉鳌拜之后,他的困难更是开始一件一件接踵而来。三藩之乱、台湾郑氏为患、沙俄挑衅、噶尔丹意图分裂、西藏蠢蠢欲动、国内水患不断……这些事情,任何一件如果处理不好,便会影响清廷安危。可以说,康熙的丰功伟绩,全都是被“逼”出来的,他必须打起精神化解这一个又一个撞到眼前的危机。

至于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似乎更为可悲。他竭尽心力、机关算尽,却只能在45岁时一登大宝。可以说,他一生最美好、最有潜力的岁月,全部都浪费在争夺储位上了。争过来之后呢?他已经垂垂老矣,只做了十三年皇帝,便不得不饮恨而终。(www.guayunfan.com)在登基年龄上,乾隆就要比以上几位先祖优越得多。25岁之前,他既不用操心国事,又无须忙于争斗,唯一的任务便是学习。他着实比先祖们多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悠闲时光,甚至可以恣意享受生活。

乾隆所受的教育,在大清开国以来的历代皇帝之中,是最完整、最严格的。雍正对皇子们的教育抓得很紧,故而从6岁起,弘历便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从6岁到25岁,他在书房中整整度过了十九年光阴,每天学习的时间长达十个小时。可以说从早到晚,没有停歇。更为难得的是,弘历又天资聪颖,在学业上处处胜过兄弟一筹。这些,都是他的优势。

及至登基,他恰好又处于人生中最美好的年龄段,于是他的帝王之路一片光明。其实他的帝王之路早就已经一片光明了,先辈们已经为他扫清了太多不利的障碍,他走上的几乎就是一条平坦大道,要多安稳有多安稳。

命运的如此安排,我们只能用“幸运”二字来解释。

其实就连乾隆自己,也不得不用“幸运”来看待自己的帝王之路。他遍览群书,知道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任何一个帝位交接的那一刻,都会出现一些云谲波诡、明枪暗箭。尤其是大清朝开国以来的五位皇帝,他们的登位过程各有腥风血雨,各有剑拔弩张。而他自己的登位过程,则是一片平和,波澜不惊。他真心感谢命运的慷慨厚赐!

他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

第一个行动,是痛哭。没错,是痛哭,真情实意,痛快淋漓地痛哭。据张廷玉在《年谱》中回忆说:“新皇帝乾隆听到是自己继承大位后,立刻伏地大哭良久,王公大臣再三劝解,新皇帝仍不起来。”他早已知道自己会继位为帝,缘何还要如此激动?他其实是在用哭表达自己内心澎湃的感情。

虽然早已猜到自己将是大清王朝的继承人,但他却没有想到这一天会来得如此之快。他实在是一点儿准备都没有!在潜意识里,他把自己的继位年龄放在了40岁到50岁,因为他的父亲雍正就是在45岁时登基为帝的。他已经习惯,将皇子的生涯看作是一场耐力比赛,允许自己漫不经心地向前小跑。可是现在,他居然“提前”继承了帝位,这怎么不是命运的安排?所以他痛哭,哭皇父的早逝,更哭命运如此让人措手不及的安排。或者,他只是在用哭宣泄自己内心复杂的感情,悲伤只占了一小部分。

但他还是表现得很悲恸,哭得也很悲痛。

雍正大殓之际,他“痛哭失声,擗踊无数”。什么意思?这是说,他无数次挣扎,拦着不让人盖上棺盖。侍臣们好不容易拉住了他,他却还是痛哭不止:“从头一天夜半到第二天日暮,皇上哀恸深切,哭不停声,一整天水浆不进,群臣伏地环跪,恳请皇上节哀,皇上悲不自胜,左右都感动哭泣,弗敢仰视。”

或许他对雍正的感情是真的,但是在他的痛哭声中,却着实包含了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命运的敬畏和感激。

第二个行动,是“忤逆”。古人讲求“敬天法祖”,上天当然不能得罪,祖先的一切想法与政策也要效法,不能随便舍弃或者更改,否则就是忤逆,是不肖,是罪人。乾隆登基为帝,对上天是崇敬不已,但是对于皇父雍正的很多行事作风与政策命令,却并没有效法或者是遵行。一方面,他对于雍正的死十分悲恸,另一面却“悖逆”了雍正所走的路,这让人有些费解。其实说到底,这只是他感激命运厚赐的一种方式。他希望能用自己的想法和见地,报答上苍的厚爱。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五日,也就是雍正去世第三天,还未正式行继位大礼的弘历,便以新君的身份颁发了一道诏书,其内容如下:

皇考万几余暇,闻外省有炉火修炼之说,圣心虽知其非,聊欲试观其术,以为游戏消闲之具,因将张太虚、王定乾等数人置于西苑空闲之地,圣心视之如俳优人等耳,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且深知其为市井无赖之徒,最好造言生事。皇考向朕与和亲王面谕者屡矣。今朕将伊等逐出,各回本籍。若伊等因内廷行走数年,捏称在大行皇帝御前一言一字,以及在外招摇煽惑,断无不败露之理,一经访闻,定行严行拿究,立即正法,决不宽贷。

很显然,这道诏书里所涉及的“主角”,是那些雍正皇帝生前宠信的道士。他这一举动,颇有忤逆不肖的意思,老子刚死,他便迫不及待地将其生前信赖的人驱逐出宫。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是立威吗?自然不是!他之所以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将那些道士驱逐出宫,是因为心中恼到了极点。他尊敬自己的父亲,更愿意遵行父亲的一切,但却打心眼儿里无法接受父亲的这些作为。说到底,他根本就不相信术士丹药那回事,认为那只是无稽之谈。

在驱逐道士出宫的同时,他还赶走了一批和尚,那批和尚,也同样是雍正生前信赖的人。据说,那些和尚“日侍宸扆,参密勿,雍正帝倚之如左右手。传闻隆、年之狱,允禩、允禟之死,皆文觉赞成。”文觉是雍正生前最为倚重的一个和尚,虽然朝廷内外皆以“禅师”称之,但乾隆却并不喜欢他,把他一并赶了出去。那个时候,文觉已经72岁了。由此可见,乾隆对于宫里那些和尚道士的厌恶之深。

乾隆皇帝这些打击僧道的举措,自然都是不“法祖”的行为,而且办理得如此之快,绝非孝行,亦可以用“忤逆”称之。这些都表明了乾隆皇帝正在用自己超然的思想,感谢上天的厚爱。他要整肃朝纲,创造出一个真正的大清盛世。

我们知道,康、雍、乾三代,是清朝历史上的盛世。虽然皇权时刻都会受到严重的威胁,譬如亲王、藩王、外戚,等等。但是在这个时候,这些威胁都已经被削弱到最低的程度,基本上不能牵制皇权。原因很简单,经过康熙和雍正的努力,大清朝的万仞大厦已然基本定型。就连乾隆也说:“国家继续百年,累给重熙至于今日,可谓承平无事。”他似乎只是以一个继承者的身份,坐享祖辈们带来的一切。

这个时候,大清国在政治上没有强大的反对势力,没有大规模的抗清起义;在经济上,大清国国库充裕,国内并没有紧迫的经济财政问题,亦没有严重的自然灾害;在军事上,虽然西北地区准噶尔割据政权带来了连年的征战,但在雍正皇帝去世之前,清廷与准噶尔之间的关系已然趋于缓和;在吏治方面,雍正皇帝更是做足了工作,他以雷霆手段和养廉制度共同出击的方式,使得朝廷腐败之风大大敛迹,行政效率也有所提高。

一句话,不用乾隆如何卖力治理,大清朝已经是盛世的局面了。那么,这个年仅25岁的小伙子该如何去做,才能使大清盛世锦上添花?或者只是保持住盛世之树常青?他极为可能沉醉于安逸的享乐之中,骄纵奢侈,恣意享受,毫不吝啬地挥洒着自己手中庞大的权力。他有资本这样做,因为在他身后有一个盛世大国。

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大清朝就危险了。事实上,他也并没有这样做。刚刚继位,他就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了立场。什么立场?他要做一位勤政爱民、洁身自好的开明君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