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聪明的抓权方式_关于乾隆的事迹

聪明的抓权方式_关于乾隆的事迹

时间:2022-04-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聪明的抓权方式_关于乾隆的事迹说到底,皇帝的威严以及政令的有效颁布,都需要用权力来维持。乾隆是个聪明人,为了牢牢抓住至高无上的权力,他采取了几项加强皇权的措施。乾隆开始想尽办法,把信息的保密工作做到最好。这种密折汇报的形式,就像是一只无形的大手,使乾隆牢牢抓住了权力。为了紧抓权力,乾隆采取的另一个措施,就是恢复军机处。能够进入军机处的大臣,在忠诚度上都得到了乾隆的认可。

聪明的抓权方式_关于乾隆的事迹

说到底,皇帝的威严以及政令的有效颁布,都需要用权力来维持。权力,是捍卫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工具。自古以来,无论贤君抑或是庸君,都知道要把权力紧紧抓在手中。乾隆是个聪明人,当然知道紧紧抓住权力。

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大权在握岂非理所当然?理虽如此,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不乏大权旁落的皇帝。一旦真正的权力落入旁人之手,那么皇帝的威严势必会荡然无存,颁布的政令也很难有效实施。乾隆的曾祖父顺治、祖父康熙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在即位之初都因为没有抓住权力,从而不得不受制于人。

乾隆当然不想重蹈祖辈覆辙,事实上,他也比曾祖和祖父多了一些资本。顺治和康熙,都是幼龄登基,在处理国事上不得不依赖他人。但是乾隆不同,他25岁时登基,已然具备了牢抓权力的资本。

当然了,25岁只是代表他早已成年,不再是什么也不懂的孩童。至于怎样牢抓权力,这还要依人的智慧而定。乾隆是个聪明人,为了牢牢抓住至高无上的权力,他采取了几项加强皇权的措施。具体是:在行政上,他采取了秘密奏折制度,恢复了军机处;在舆论上,他抓住百姓迷信的心理,把自己神化为罗汉;在人事上,他在宽仁的大前提下,严厉地处理了一些前朝不服新政的官吏。三管齐下,他慢慢地把权力牢牢抓在了手中。(www.guayunfan.com)中国历史上的那些皇帝们,无不尊崇“朝纲独揽”,乾隆也不例外。整个国家机器就好比一个金字塔,任何一个皇帝都愿意高坐顶端,俯瞰全局。但问题是,大清王朝是泱泱大国,百姓既多,国土又广,各级官吏自然也是多不胜数。有道是“鞭长莫及”,这些都对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以一人之力领导全国官吏,更是难上加难。那么,他这位势必要久居深宫的皇帝,又如何能够通晓庶务、明察官吏呢?

像大多数皇帝一样,他也施行了“广布耳目,收取信息”的策略。既然需要管理的人多,那么他就多给自己安插了一些“眼睛”和“耳朵”,自然能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过,在前人广布眼线的基础之上,他又把这种策略加以改进,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他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实行密折制度,使信息能够充分流通,以便更好地监督与控制官吏;第二,恢复军机处,让它能够更有效地为自己服务。

为什么要实行密折制度?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信息的保密。过去传递信息,除了口口相传外,就只能依靠文字传递了,这使得信息内容很容易外泄。乾隆开始想尽办法,把信息的保密工作做到最好。为了加强奏折的保密程度,他又实施了几项措施。首先,他坚持满族官员奏事用满文,而不是用汉文,这就有效地限制了认知群体。其次,他下了谕旨,严禁任何人将皇帝的批语泄露出去。皇帝批过的奏折毕竟还要给大臣们看,而大臣们喜欢议论的批语,有时候则会成为泄密点。最后,他在大臣们送奏折时,加入了一点儿自己的“发明创造”。很简单,他在奏折外面加了一个匣子,就是递奏折时需要将其放入匣子之中,而匣子则只有递奏折的人和皇帝才能开启。这等于给奏折加了一道保密装置,传递奏折的人固然要小心翼翼,护送奏折的人也要诚惶诚恐,这样一来,泄密的概率自然大大减小。

乾隆性子缜密,他做好了臣子们的保密工作,也做起了自己的保密工作。对于秘密奏折的批阅,他从不假他人之手,甚至不需要用近侍帮忙。收到秘密奏折后,他总是亲自拆阅,然后再行批阅。有时候,遇到一些事关重大的密折,他就多花费一些力气,把密折的内容记在心里,然后烧毁原折,这样就能做到万无一失了。

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废止了大清沿用已久的奏本文书制度,而改用密折汇报的形式。官员们如果有机密的事情要汇报,需要先以密折的形式呈上去,在获知皇帝的真正意图之后,再以题本的形式向专职部门请奏。可想而知,这个时候的请奏,只不过是走个形式而已,掩掩外人的耳目。请奏的真实内容,皇帝早已了然于胸,甚至做了批示。这种密折汇报的形式,就像是一只无形的大手,使乾隆牢牢抓住了权力。

为了紧抓权力,乾隆采取的另一个措施,就是恢复军机处。

乾隆二年(1737),乾隆颁下谕旨,裁撤雍正丧期内设置的总理事务处,恢复军机处。

军机处是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泄露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缜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出现之后便被皇帝紧抓不放,而且其职权也愈来愈大。

乾隆即位之初,并没有意识到军机处的重要性,而是将其当作是前朝政治之弊来撤销的。但是很快,他就凭借敏锐的政治头脑,意识到了军机处的重要性。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前朝的政治积弊,并不是因为军机处的设立,而是由于亲王和权臣把持政务要职。换句话说,这个职能部门并没有什么不妥,前朝之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还是在那些手握重权的王公大臣身上。于是,他又重新恢复了军机处。当然,此时的军机处职能更大,制度也更健全。

军机处的前身是处理紧急军务之用,那么又如何能够帮助乾隆掌握权力呢?其实军机处,更像是皇帝的秘书。乾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可是首先他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无论多么聪明睿智、勤于政务,他的精力总是有限。可是天下庶事繁多,而他又想把天下事尽皆掌控在自己手中,这是不是有些太难了?他一个人忙得过来吗?自然忙不过来,于是他需要依靠“秘书”代自己处理政事。

能够进入军机处的大臣,在忠诚度上都得到了乾隆的认可。他们紧跟皇帝之后,做的是贯彻皇帝旨意、出谋划策以及文字工作,有些类似于今天的高级秘书。军机大臣的重要性,体现在与皇帝的“亲近度”上,在密折问题上,他们同皇帝走得很近。但是论到实权,他们却根本无法与那些朝廷重臣相比了。尤其是遇到重大决策的时候,军机大臣们更是没有话语权,能够拍板拿主意的,只有皇帝一人而已。军机大臣所做的,就是把皇帝的决定移录到纸上,仅此而已。当然了,他们也可以提出一些实质性的建议,但那些建议仅供皇帝参考之用,根本左右不了局势。

虽然如此,但军机处的作用还是毋庸置疑。军机大臣们虽然左右不了局势,但却可以影响皇帝的决定。因此,乾隆在挑选军机大臣的时候,非常慎重。他定下了一个挑选军机大臣的标准,那就是不任用皇族,但首席军机大臣必须是满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不任用皇族,是出于皇族内部容易出现窥伺权力的考虑。而首席军机大臣必须是满人,则是为了保证满人在清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

为了使军机大臣更忠于自己,乾隆对他们格外恩宠。他曾颁下过一道谕旨,规定凡军机大臣者,可不以资历高低为标准,提拔自己的亲信。意思就是说,军机大臣可以随意提拔亲信而不被人指责以权谋私。仅此一项,就可以看出乾隆对于军机大臣是多么重视。

确实应该重视,军机大臣位高而权不重,言轻而责任重,真正构成了皇权的核心力量。为了更牢固地独握大权,乾隆还一改雍正时军机大臣不超过三人的惯例,而让六名军机大臣分割军机处的事务和权限,使他们互相监督、互相牵制。这样一来,就不会有越轨的现象发生了。

尽管如此,乾隆还是不太放心,他把军机处的工作做到了极致。军机处权力的象征是大印,而大印是死物,很容易被图谋不轨之人所用。乾隆为了消除这个可能,管理大印极为严格,印文钥匙分别由值事太监和军机章京保管。为了保密起见,他还规定只能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少年充任军机处听差,还派御史往来检查,消除一切泄密的可能。

通过一系列措施,乾隆把军机处牢牢控制在手里。而通过军机处,他则牢牢掌握了权力。但是,他想要独揽大权,这些措施似乎还有些不足。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乾隆通过各种方式大肆削弱中央和地方其他机构的权力,并把权力集中于军机处,由自己亲自领导。军机处权力的扩大,等于皇帝手中的权力也在扩大。随着军机处权力的越来越大,前朝最重要的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内阁都形同虚设。乾隆颁发的谕旨,可以直接从军机处发出,而下面的奏折可以直接递交军机处,由军机大臣转呈皇帝。

军机处的恢复及职能范围的扩大,使国家权力如同百川汇海,最后都悄悄流入乾隆手中。当然,从另一个侧面看,军机处往返于乾隆与大臣之间,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总而言之,密折制度和军机处的恢复,为乾隆独揽朝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乾隆的督促下,密折制度和军机处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完善,从而使得皇权得到了空前的集中和巩固。当然,权力是集中在乾隆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