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谏垣三直”:顾祠会祭中的言官_顾炎武的事迹

“谏垣三直”:顾祠会祭中的言官_顾炎武的事迹

时间:2022-08-0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谏垣三直”的第三位,朱琦字伯韩,广西临桂人,道光十五年进士,道光二十三年任福建道监察御史。

“谏垣三直”:顾祠会祭中的言官_顾炎武的事迹

道光二十二年,陈庆镛由户部员外郎转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很快成为抗直敢言的名御史:“道光之中,天下称名御史者三,曰临桂朱公琦,曰高要苏公廷魁,其一则吾师晋江陈公也。”[104]他虽然不是顾祠的发起人,但从顾祠第一次会祭就参加进来,直到道光二十六年被劾离京,陈庆镛一直是顾祠会祭的中坚人物。何绍基甚至说:“自道光癸卯,余始建顾先生祠于城西慈仁寺之隙地,海内魁儒硕士、治朴学能文章者先后至都,游集甚盛,为之职志者则余与张石舟、陈颂南也。”[105]可见陈庆镛在顾祠会祭中地位之重要。

监察御史和给事中这样的科道官,是顾祠会祭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个群体影响政局的最主要管道,道光后期的所谓“谏垣三直”——朱琦(1803—1861)、苏廷魁(1800—1878)、陈庆镛,都是顾祠会祭的重要成员。

陈庆镛字颂南,福建晋江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道光二十二年选江南道监察御史,二十五年转工科给事中。陈庆镛最显著的事迹,是在道光二十三年上《刑赏失措疏》,成功弹劾琦善、奕经,所谓“侍御陈公独以刑赏失措,裂眦张髯,执白简而廷争之”[106],这是鸦片战争期间言官在政治争斗中取得的最大成绩。

道光二十一年,文渊阁大学士、两广总督、钦差大臣琦善以“擅许香港”之罪褫职被逮,次年靖逆将军奕山、扬威将军奕经、参赞大臣文蔚等“败逃将官”先后被羁押审讯。时论认为,琦善是“罢战言和”的罪魁祸首,应予严惩[107]。不料道光二十二年冬,琦善却被用为四等侍卫、叶尔羌帮办大臣,次年春又以三品顶戴授热河都统,随后用奕经为叶尔羌帮办大臣、文蔚为古城领队大臣,清议哗然。道光二十三年四月四日,陈庆镛上疏弹劾:“且此数人者,皇上特未知其见恶于民之深耳。倘俯采舆论,谁不切齿于琦善,而以为罪魁,谁不疾首于奕经、奕山、牛鉴、文蔚,而以为投畀之不容缓。直道未冺,公论可畏,非臣一人之私言也。”[108](www.guayunfan.com)这篇奏疏也收入陈庆镛的《籀经堂类稿》,不过收入文集的奏疏有两段文字不见于上奏的版本,其中一段是这样说的:这段话的矛头直接指向皇帝本人,大概是在上奏版本中被删掉的原因,不过这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所谓“即墨为阿、阿为即墨”,不仅指斥皇帝没有惩治琦善等人,还暗示皇帝对有功之臣不赏反罚,而陈庆镛上疏的同时,怡良正在奉旨查办姚莹、达洪阿案,陈之所指,显然与此案也有关联;第二,陈庆镛说今日之刑赏应“以天下人之好恶为衡”,表明清议政治的复兴,而在陈庆镛的心目中,所谓“天下人之好恶”,即使称之为“士大夫之好恶”,乃至“科道官之好恶”,似乎亦无不可。据说,此疏“谏草流传,读者咋指,争以识颜色、亲謦欬为幸,盖由是而公之直声震天下矣。”[109]

顷者御试翰詹,以“烹阿封即墨”命题,凡百臣工,能无惕息。而今兹刑赏若此,臣愚未审皇上之所谓阿者何人、即墨者何人。假如圣意髙深,偶或差忒,而以即墨为阿、阿为即墨,将毋誉之毁之者,有以淆乱是非耶?北齐文襄令杜弼陈政要可为鉴诫者,弼曰:‘天下大务莫过刑赏二端,赏一人使天下之人喜,罚一人使天下之人服,二事得衷,自然尽美’,文襄悦曰:‘言虽不多,于理甚要’。然则今日用刑用赏,岂可不以天下人之好恶为衡乎?[110]

史料表明,陈庆镛的这篇奏疏是由张穆代作。《石州年谱》道光二十三年条说:“四月,代陈给谏颂南撰劾琦善、奕经、文蔚疏”[111]。虽然张穆、陈庆镛本人留下的文字中都没有提到这封奏疏的著作权,但这个说法在晚清广为接受[112],张穆曾参与过此疏的起草,大约是可以肯定的。同为顾祠同人的吕贤基曾说,“为文不经石州诃斥订正,未可示人……晋江陈给事庆镛直声震天下,独俯首石州,曰令斯人着獬豸冠,树立过吾辈远甚。”[113]这一年,张穆创建顾炎武祠、著顾炎武年谱,又替御史撰写如此重要的奏疏,这些联系清楚地表明,顾祠会祭活动有着明确的政治功能:尽管顾祠会祭不见得能够直接视为一个政治性的集会,但至少在其中的若干核心成员之间,存在政治上的密切联系。

“谏垣三直”的另一位苏廷魁,字赓堂,广东高要人,道光十五年进士,二十二年选福建道监察御史。苏廷魁是何绍基之父何凌汉的门生,他之参加顾祠会祭,应该就是由于何绍基的延揽。时人称他“文章气节卓绝一时,由翰苑转谏垣,直声震天下,读其奏疏者,无不仰望其风采。”[114]回到当时的政治生态,所谓“直声震天下”的声誉,往往奠定于一份敢言进谏的奏疏,而言官们一旦做出过一次惊人之举,就会被舆论看做是君子、是忠臣。即以苏廷魁而论,他的声誉就来源于道光二十二年的一份《应诏陈言疏》。《苏河督年谱》道光二十二年条:

三月,补福建道御史,八月,转江南道御史,旋掌京畿道御史。是年,星变陈言,宣宗嘉纳,下诏罪己,不数日而白气消,长白诗人有“台臣已尽回天力,阁老应存保国心”之句。此折一出,远近传诵,江西州县至鸣锣传卖,旬日而止。居谏垣,遇事敢言,直声动天下,与陈颂南、朱伯韩有都中三君子之称。[115]

张穆是苏廷魁的好友,他也认为这次上疏是苏氏职官生涯中的顶峰:“道光二十三年春,有白气自天西南隅,绝九州殊域,直扫参旗,经五六十日不灭。于是御史高要苏君赓堂抗疏数千言,大旨以时政乖迕归过宰辅,而劝上敕命善任使,下罪已之诏,开直谏之门,语切至,多所指斥,上览奏动容,特旨嘉奖,当是时,苏御史直声闻天下。”[116]按苏廷魁这份奏折没有流出刊刻,从年谱透露的信息来看,奏折的主旨是指斥枢臣,《清史稿》本传说他“因灾异上疏数千言,极论时政乖迕,归罪枢臣穆彰阿等,请立罢黜,并下罪己诏,开直谏之路,语多指斥”[117],所指即是此事。

“谏垣三直”的第三位,朱琦字伯韩,广西临桂人,道光十五年进士,道光二十三年任福建道监察御史。“时天下承平久,上下习为容默,士气萎靡,而言官尤不称职,先生独抱隐忧……遂数上章,陈天下大计,与苏廷魁、陈庆镛时号谏垣三直。”[118]朱琦不仅是勇于论政的言官,也是对自身的政治角色极为自觉的谏臣。他曾作《名实论》,指出当时士大夫有谨厚、廉静、退让三病,有此三病者,虽然于个人道德无亏,但对于治国理政却毫无补益,一旦遇到“大利害”,钳口不敢言,时代所真正需要的是“为人主畏惮而有深谋远识者”[119];针对《礼记》所谓“人臣三谏而不听则去”的古训,朱琦著《答客问》,称逃官为易而留官为难,并举明代为例,说明只要谏官在朝,“举措虽乖于上,而公议犹伸于下”,人臣“上也为道,次者为名,最下为身”,言官尤当如此。这篇短文最后写道,“客曰:子之言当矣。退而书于册以告同官者”[120],显示出朱琦有着强烈的推广自身政治见解的想法。类似的表述在朱琦的文集中在在皆有,而正是这种超越个人的责任感和道德感,造就了鸦片战争时期中下层官僚政治文化的转变。

陈庆镛、苏廷魁、朱琦是鸦片战争中表现最活跃的言官,后人称“道光间,谏垣多不言事,自(朱琦)先生与苏、陈二公侃侃廷诤,而后风气渐开。”[121]这些言官的加入,让顾祠同人之间有着强烈的议政风气。但是,如果认为言官的舆论压力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甚至把皇帝对舆论做出的暂时妥协看成是所谓“南城士大夫”的“胜利”[122],则近似于后世史家的一厢情愿。即如苏廷魁的《应诏陈言疏》,史称道光皇帝“嘉纳之”,但是曾国藩说得明白,道光帝的“嘉纳”不过是表面文章:“优旨以答苏廷魁,未几而斥为乱道之流,是鲜察言之实意,徒饰纳谏之虚文。”[123]陈庆镛进言的遭遇也是如此。

陈庆镛疏入的当天,就有上谕自责说“因思从前办理不善,总由朕无知人之明”,并且自己并非饰非文过之君,所以将“琦善、奕经、文蔚均着革职,即令闭门思过,以昭赏罚之平”。但是,道光特别强调,此次收回成命并非是屈从于舆论的压力:“黜陟之权操之自上,本非臣下所能干,倘该御史所奏,于情法未能持平,朕亦不能曲从以邀誉,中外臣民应晓然于朕抚躬引咎,虚怀纳谏之至意也。”[124]关键在于,琦善很快又被任命为三等侍卫、驻藏大臣,成了被派往西藏效力的姚莹的直接上级。陈庆镛的发难,至多是短暂延缓了琦善复出的过程,并没有对实际政治进程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道光十六年,丁晏进京会试,结识了陈庆镛,并通过陈庆镛结识了朱琦,三人“把臂倾心,过从甚洽”。陈、朱死后,丁晏特为作《御史朱琦陈庆镛合传》,叹息“庆镛与琦在台以直言鸣,如日下双凤,然终以忤朝贵,沈滞都门,郁郁不得志。”[125]就是这种情形的写照。

时人认为,御史虽然品阶低微、仕况清苦,但却掌握着舆论之权,与宰相同其重要,是读书人报效国家的理想职位。顾祠同人王拯在致朱琦的信中曾对比过知府与御史的差异:“御史五品官耳。郡守官高数级,有地数县,俸入充羡,出则乘舆张盖,入则高堂洞房,视阁下为御史,敝车羸马,恶衣菲食,萧然坐斗室中,读一卷自谓高天下,而妻孥惴惴忧饥寒,僮仆睢盱左右,有不得志,其官肥瘠,奚翅千万”,但是郡守“有督抚司道数大官于上,有数州县牧令于下,手不得握尺寸之柄,徒日奔走承应于簿书期会之间”,御史则“立天子殿陛,得执简言朝政得失,从容讽议天下事”,不但“系天下之事”,而且“任天下之责”,其职责远重于地方守令[126]。这封信的写作,是因为朱琦御史俸满引见,却没有得任外官,而仍留谏官之任,同为广西人而且同在参加顾祠会祭的王拯因而寓书,特意以御史职掌之重相劝慰。事实上,顾祠同人所谈论的政治话题,仍以互相砥砺为主,例如咸丰二年何绍基出都主持四川乡试,有诗留别顾祠同人说:“友朋何事怅离别,别后相期在名节……亭林祠构今十年,海宇才杰争随肩;文词固勉根柢厚,风骨多有冰雪坚;时事艰难各努力,身世遇合仍关天”[127],互相期以名节、而非政治抗议才是顾祠会祭最大的政治意义。

道光年间参与顾祠会祭之科道官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