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世运之关键”_顾炎武的事迹

“世运之关键”_顾炎武的事迹

时间:2022-08-0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世运之关键”_顾炎武的事迹1941年1月,北平《中和》月刊的第二卷第一期刊发了署名“楚金”的《道光学术》[1]。尝过而仰瞻慨叹作而言曰:“呜呼!此世运之关键,君子所以俯仰百年而有深忧者,有以夫!”此案的审理结果,姜元衡不能证明顾炎武与《启祯遗诗》的关系,顾炎武遂得开释,然而黄培仍不能免去“造作逆诗”的罪名,终遭处死。顾祠每年举行的常规会祭共有三次,分别是春祭、秋祭、生日祭。

“世运之关键”_顾炎武的事迹

1941年1月,北平《中和》月刊的第二卷第一期刊发了署名“楚金”的《道光学术》[1]。这篇文章是这样开头的:

昔者道光二十三年,何绍基、张穆创建顾亭林祠于燕京广宁门内之慈仁寺,岁举祀事。及咸丰六年重修,而朱琦、王锡振为文以纪之。今祠尚岿然。尝过而仰瞻慨叹作而言曰:“呜呼!此世运之关键,君子所以俯仰百年而有深忧者,有以夫!”[2]

按“楚金”是瞿宣颖(1894—1973)的笔名。瞿宣颖字兑之,号蜕园,湖南善化人,清末军机大臣瞿鸿禨(1850—1918)的幼子,近代极负盛名的文献和掌故学家。这篇《道光学术》综论鸦片战争前后的学术史,精到之论甚多,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但是瞿宣颖竟然将一个祠堂看作百年世运之关键,未免令人意外。

顾炎武(1613—1682)是明末清初最负盛名的大儒。他曾于康熙七年(1668)春短暂寓居北京宣武门外慈仁寺,当年二月十六日即因为黄培诗狱的牵连而南下济南[3]。道光二十三年(1843),张穆、何绍基等人醵资在慈仁寺西偏隙地建立顾炎武专祠,这就是瞿宣颖所说的顾亭林祠。(www.guayunfan.com)广宁门内慈仁寺,今祠尚岿然

北京慈仁寺

瞿氏所谓“广宁门内之慈仁寺”,位于今广安门内大街,始建于辽代,称报国寺。明成化二年(1466),周太后弟周吉祥欲出家为僧,宪宗为将报国寺重修扩建,而以为太后祝寿为名,改名慈仁寺。乾隆十九年(1754)再次重修,定名“大报国慈仁寺”,一般仍称作报国寺,慈仁寺之名只见于文人笔咏。寺内双松据传为元代所植,寺后毗卢阁甚高,可以远眺卢沟桥,都是京城名胜[4]。

在明代,出广宁门送客的人,常常会在慈仁寺的双松下置酒,畅叙别情,仅《帝京景物略》就收录了咏慈仁寺的诗作五十余首,慈仁寺渐渐成为文人聚会的重要场所[5]。

清初,慈仁寺渐成集市,每月以朔、望及二十五日为期,百货咸集,喧阗成市。百物之中,以书市最为有名,所谓“华灯九陌挂春风,独买残编古寺中”[6],慈仁寺是康熙年间北京城最重要的书籍市场。当时寓京的文人留下许多在慈仁寺买书的记载,王士禛(1634—1711)自己曾说,曾有士人拜访他,屡次不遇,徐乾学(1631—1694)告诉此人,只需在慈仁寺开市之日到书摊相候,果然遇见[7]。

慈仁寺集市在康熙时盛极一时,康熙十八年京师大地震以后渐次衰落,王士禛晚年已叹慈仁寺书摊今非昔比,难得秘书[8]。乾隆中,书市迁移至琉璃厂,慈仁书市已然无存[9]。

在顺治、康熙年间,不少来京的名士借住在慈仁寺的僧房。王士禛是一位,高珩(1612—1697)、李因笃(1632—1692)也曾在此寓居,当然最有名的还是顾炎武。

顾炎武

顾炎武万历四十一年(1613)生于昆山,崇祯十六年(1643)捐赀为监生。清军攻占江南以后,他曾受南明朝廷的官职,亦曾组织抗清的武装活动。顺治七年(1650)以后,顾炎武为避祸出走,改容作商贾,奔走吴、会间。顺治十二年,顾炎武为邻家叶方恒所讦入狱,幸得好友归庄等人营救方才脱祸。顺治十四年,顾炎武离开江南,从此再没回过故乡。数年间,他在华北数省游历著书,声名渐起。

康熙七年年初,顾炎武入都,住在慈仁寺。二月二十五日,“忽闻山东有案株连,即出都门”[10],是即“黄培诗狱”。此狱案情复杂,牵涉甚广,大略言之,黄培系明末锦衣卫都指挥使,明亡后,其世仆姜元衡考中进士、入翰林,为翻主仆名分,遂首告黄培等一十四人刻印悖逆诗文,其中有陈济生所辑《启祯遗诗》(又名《忠节录》),而《启祯遗诗》中又有一名“宁人”者协助蒐集发刻的记录,顾炎武字宁人,所以牵连到顾炎武。本来,山东官府行文昆山缉拿,而顾炎武久已不住昆山,昆山已经回报无从查拿,但顾炎武担心此事株连过广,遂主动投狱辩白[11]。

此案的审理结果,姜元衡不能证明顾炎武与《启祯遗诗》的关系,顾炎武遂得开释,然而黄培仍不能免去“造作逆诗”的罪名,终遭处死。事解以后,顾炎武于康熙八年正月初四再度入都,改寓七圣庵。此后,顾炎武虽曾数次入都,但多住其甥徐元文或徐乾学家中,诗文中再未见与慈仁寺有关的记载。

会祭题名

慈仁寺顾亭林祠自建成次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起,开始每年定期举行公祭顾炎武的集会。此后虽然经历了人事代谢、时代更迭,但由于得到不同时期、不同思想倾向的士大夫的持续响应,顾祠会祭一共延续了长达八十年之久,前后参与者达到五百余人[12],成为近代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文人集会活动之一。

顾祠每年举行的常规会祭共有三次,分别是春祭、秋祭、生日祭。生日祭在顾炎武的生日五月二十八日,春祭在三月三日上巳,秋祭在九月九日重阳[13]。顾祠会祭曾是北京最引人注目的士人集会,“京朝仕宦之号称名士者,几无一不与此祭”[14],“咸、同名人几无不在”。[15]顾祠会祭的题名录,几乎相当于一部京城士林名人录。

顾祠建立之初,参与组织的苗夔、何绍基等人制作了一个长卷,请人摹写顾炎武的画像作为卷首,以后每次会祭结束之后,与祭各人皆题名于卷上,以为纪念。同治十二年(1873)秋祭时,主持祀事的鲍康将题名卷子装池付藏,是为《顾先生祠题名第一卷子》。1918年,昆山名士方还将此卷影印,想要以此聚资,重修时已荒废的顾祠[16],这个卷子因此得以传世。

在第一卷子结束以后,顾祠会祭仍断续举行,续有第二、第三卷子。宣统元年(1909),王仁俊见到三个题名卷子,次年抄录了一份,辑入他所编辑的《正学堂杂著》之中。此书现仅存稿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部,从同治十三年到宣统二年的顾祠题名赖此以存。

《顾先生祠会祭题名第一卷子》影印本首页

光绪三十三年(1907),胡玉缙首次参与顾祠会祭,1920年,他抄录了全部的顾祠题名,后来这份题名录的副本、并胡本人在题名卷子上所作的两次题记,一并被编入《鄦庼遗集》。此书亦仅存稿本,藏于复旦大学图书馆,自1911至1920年的顾祠题名有赖于此。

这些题名卷子的原件都已佚失,只有1920年生日祭的题名原件一纸因胡玉缙的收藏而尚存于复旦大学图书馆。所幸有影印件及抄本的存在,让我们得窥八十年顾祠会祭的全貌。此外,1922年顾祠重修以后,吴昌绶、董康等汇集与顾祠有关的题记、石刻,加上胡玉缙为顾祠会祭重订的礼仪,编成《顾祠小志》一卷;同治元年,方朔等人编集《顾祠听雨图》上的题诗近百首,刊刻《顾祠听雨图诗录》二卷、续一卷:这些都是研究顾祠所依赖的基本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